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生活中有教育,教育中有生活。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是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具体表现,也是幼儿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但现实的种种不良现象使幼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如一些幼儿园为了争取所谓的“教育荣誉”,开设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谋求商业暴利,幼儿教育出现了忽视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小学化”、“成人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某些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对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理念认识不深,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培养,忽略了幼儿体、德、美的发展;只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幼儿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发展过程。总之,幼儿需要度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童年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必须被重新认识。 一、幼儿生活世界与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 (一)幼儿生活世界 生活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定义是:其一,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其二,进行的各种生活;其三,生存;其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况。[1]与生活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生活世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指以知、情、意等经验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后者是指主观的先验世界。[2]他所提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适用于幼儿教育中的幼儿生活世界问题。 笔者认为幼儿的生活是幼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积极主动地观察自己以及探索周围的一种活动,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幼儿的生活世界是指幼儿占主体地位,并且可以直接感知伸手可及的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生活世界里,幼儿是有灵魂的独立个体,对周围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想象,并能够主动去探索新奇事物,不断充实和建构自己的经验知识。在幼儿所处的生活世界里,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成人需要尊重幼儿自身成长规律,不应强加干涉幼儿自发主动的生活活动。 (二)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五指活动”形象生动地指出,五个手指都长在手掌上,并认为这个手掌就是生活,孩子的五根手指必须长在孩子的手掌上,不能长在成人的手掌上。[3]幼儿园的课程必须基于孩子的生活,不能基于成人的生活。由此,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必须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不能参照成人生活世界。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不只是让幼儿回归常规生活,不只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同时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也不仅是生活事件的积累。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要建立幼儿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幼儿自身获取有益的经验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生活。幼儿生活在一种具体、直观、形象的世界里,幼儿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人,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应该是占主体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只是一个帮助者的身份。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幼儿回归到自己生活世界过程中,在针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课程的具体评价四个方面,都需要以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导向,注重将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幼儿真正处于一个自身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生活世界,从而促进幼儿快乐并有意义地成长。 二、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原则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具有自我中心化、集中化、不可逆性等特点。[4]另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5](以下简称《纲要》)中根据幼儿的具体特点,对幼儿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皮亚杰的观点和《纲要》中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有以下四个原则。 (一)直观具体性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习的特点,幼儿的思维具有集中化和不可逆性,幼儿不具有抽象思维运算能力,幼儿对直观、具体、触手可及的生活事物比较感兴趣。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要求幼儿园课程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向幼儿呈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例如,幼儿在“了解水果”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幼儿直接呈现苹果、香蕉、梨子等水果实物,或者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和幼儿一起去水果店或果园观察水果,使幼儿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二)整体综合性 《纲要》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6]这就意味着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陈鹤琴曾提出活教育五指活动的五大教育,即儿童健康、儿童文学、儿童社会、儿童科学、儿童艺术。[7]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其内涵是各教育内容的联系性和渗透性。五指活动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反映出儿童完整的理想生活。所以,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才能促进幼儿相对完整经验的获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主动探究性 《纲要》指出:“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8]幼儿必须是生活的主人,积极探究和体验他们眼中的世界,从而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缺乏的是一种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的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在儿童时期应该得到关注和保护。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认为,儿童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和探索社会实践生活,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才得以产生和发展。[9]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应该为幼儿设立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使得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促进幼儿思维和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四)趣味灵活性 《纲要》提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10]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必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为幼儿呈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物,使幼儿产生自发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与西方的瑞吉欧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即尊重与鼓励比传授更重要,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描述事物的方法与途径,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兴趣来寻找切入点从而靠近主题,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尊重。[1]而我国传统的课堂和教学枯燥无味、死板呆滞,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更强调发现并长期保持幼儿的兴趣点。 三、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策略 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多地应该对幼儿园课程进行深刻思考,从中探寻课程回归生活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认为,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且教育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1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13]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适用于幼儿教育领域,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都需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幼儿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当下生活,从幼儿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绝不能因为自身情绪因素而随意抹杀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好奇,而应该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爱好,从而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有意义教育。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回归生活 幼儿的生活世界应该是备受关心和充满趣味的,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通过不断积极主动的探寻,探索与外界事物的联系,从而获得对自身有益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有意义的成长。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活动中,机械僵硬地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抹杀了幼儿天真好动的天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方面,更为重视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幼儿认知发展具有直观性和表面性的特点,缺乏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几乎无效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更应该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和道德发展。而这些方面缺乏教育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在个性、品德以及自我防御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同时,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园课程活动怎样才能较好地结合;注重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合理需要,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未来生活的建构。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回归生活 幼儿是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常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有“十万个为什么”伴随着他们。教师不要随意否定幼儿的这种个性,而应顺应其天性的发展,发现其中的教育契机,进行灵活教育。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内容要和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注重保育和教育科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重视智育和美育,更应该关注幼儿身体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和书本知识,而应扩展至幼儿的现实生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同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经验,为他们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索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寻求教育最优。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对“春天”的认识和学习活动中,课程内容应突破固定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春天,感受生活中春天的美好。 (四)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回归生活 传统的课程实施方法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培养,不断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把幼儿当作知识的“容器”,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要求解放幼儿、尊重幼儿,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幼儿自身的课程和活动。教师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活动时,要注意方法的使用,重视对幼儿独立自主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互助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应该是紧紧抓住幼儿这只风筝的线,而应该成为与幼儿同飞的另一只风筝,和幼儿一起去重新认识生活世界。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马上施以援手,而是需要以一种“产婆术”[14]帮助幼儿。幼儿的身心虽小,但是不能直接告知他们有利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否则长此以往,幼儿会形成强烈的依赖意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更为大胆地去认识和发现这个世界,体会其中的乐趣。此外,游戏也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教师应更多地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五)幼儿园课程的具体评价需要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关键理念是幼儿是发展着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幼儿是自己生活世界的主人和主体,幼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其生活世界极其重要。教师在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且要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幼儿学习的最终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变化。对于教师而言,不应强求幼儿学习并掌握多少知识,而更要关注幼儿在生活中是否过得快乐和有意义。对于某个教师的课程评价,也要看他是否关注幼儿的个性、创造性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为这也体现了他是否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在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把立足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挖掘和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科学发展作为评价范围,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回归幼儿生活世界。[15] 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要求解放幼儿、尊重儿童,为幼儿和幼儿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教师在幼儿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活教育,仍然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_幼儿园课程论文
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实践思考_幼儿园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