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创造巨大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需求论文,在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实现了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在1998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这两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应对紧缩趋势。
原因:生产增速过快
通货紧缩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是需求下降造成,也可能是供给增长太快造成。需求下降的原因可以是信贷紧缩或供应紧张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筹资成本增加,致使投资需求下降,并使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和消费减少;或是金融、房地产等泡沫破灭,国民财富缩水,引起居民消费需求萎缩,同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坏账增加,导致信用紧缩,而致使投资需求同时减少。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可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过快,也可能是投资增加太快,生产能力膨胀,而需求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增长的速度。国内经济学界目前的分析侧重于前者。但是,1997年以来我国不存在严重的信用紧缩问题,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显著,而且房地产泡沫在1993年经济高涨时就破灭了,谈不上对通货有重大影响。出现市场趋势类似。因此,当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原因只能从供给方面寻找。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1998 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6.4倍,其中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78年的9.4倍。90年代初我国基本告别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接踵而至的是市场出现的普遍相对过剩现象,竞争空前激烈,许多企业设备利用率下降。目前我国市场供给过剩现象已经相当严重。截至1995年,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利用率都徘徊在50%上下,有的甚至低于40%,如果考虑到特别高的库存情况,生产能力闲置就更为严重。据估计,我国有一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
这种市场供给严重过剩的原因又是什么?供给能力来自于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一直较快,“六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9.5%,“七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6.5%,但“八五”计划期间突然跃升为年均增长36.9%。其结果是在“八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大幅增加。以国有经济为例,其固定资产净值从1990年的10.8万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9.5万亿元,是1990年的273%。 由于新增的固定资产中通常包含了新的技术进步,因此,1995年的生产能力至少为1990年的2.7倍。非国有经济在这段期间的增长比国有经济快。可是, 代表社会需求水平的最终消费受到消费增长的制约,在“八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出现转折性的快速增长时,年均GDP增长11.6%, 仅比“六五”计划期间的10.8%和“七五”计划期间的7.9%略高一点,因此, 最终消费不可能出现同步的转折性的快速增长。如果说80年代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由此形成的两者增长差距可以由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短缺加以抵消,那么90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已走出短缺,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时候,生产能力以远快于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增长,是造成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从而形成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1992年、1993年、1994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这个时候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从而遏制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那么等那些投资项目建成以后,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将要比现在严重得多,解决问题也会比现在棘手。1995年至实现软着陆的1997年间,如果不把1993年7月以来陆续开始采取而没有得到贯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贯彻到底, 那么造成的结果只是把“八五”期间的经济过热现象延长几年,而当那种过热增长不可能再持续时,整个社会就要以更大的代价才能解决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
在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时,经济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因为,生产能力出现普遍过剩时,一般企业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整个社会的需求必然下降;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利润下降或亏损,职工将面临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危险,导致职工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下降,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也跟着下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双双下降,而生产能力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则会使原来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更为严重,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更加不振,通货紧缩的趋势更为严峻,从而使整个经济出现恶性循环。
对策: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巨大需求
在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很难起到作用。因为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在降低利率,但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企业也不敢向银行借款投资;而且,在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失业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利率再低居民也会增加储蓄倾向。1998年政府增发1000亿元的基本建设国债,相对于中央政府当年4892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规模,但相对于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06亿元的规模来说,这1000亿元只不过是3.5%。结果增发这1000亿元特别国债后,国家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不过从1997年的2.8%上升到1998年的4.2%,创造的需求有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学者的一个普遍结论是,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并没有产生多少实质的帮助。同样是受到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用收入政策,增加贫困阶层的救济,普遍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对稳定社会秩序来说作用可能很大,但从整体上看对居民实质总收入增加的影响不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自然十分有限。
解决由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所引起的通货紧缩趋势,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无为而治,听凭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破产、退出,通过大幅度报废、压缩现有生产能力使得总供给剧烈收缩,从而达到供需平衡。显而易见,这种方法必然造成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是社会难以承受的。
另一种办法是创造出一个巨大的需求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有消费能力的社会需求都已经实现了消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但是,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9.6%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化、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农村地区的供电、供水问题得到解决,除了将会刺激对电视、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外,还会掀起农民自发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