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台独”理论及其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独论文,理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519(2003)06-0029-06
“文化台独”理论是“台独”理论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其整个理论的思想基础。透过这一理论可以充分认识和了解“台独”理论的实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台湾当局所作所为的真实目的和最终目的。本文主要对“文化台独”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演变、基本观点、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剖析,深刻揭露“文化台独”的实质和危害性,以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文化台独”的界定及其思想渊源
1.何谓“文化台独?”
在讨论“文化台独”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台独”。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台独”作为一种思潮,它是一种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文化台独”与“台独”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所谓“文化台独”,它是一种以确立台湾文化独立性为价值取向,以“去中国化”为特征,为“台独”服务的社会文化思潮。它的目的就是要在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建立“台湾独立”的观念。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
“文化台独”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其思想渊源上看,它最初与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2.文化“本土化”
“本土化”既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运动。作为思潮它以一定的理论形态出现,作为运动,它付诸于行动。“本土化”本身包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一旦被利用,就很容易走上“独立”的道路,更何况“台独”分子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就“本土化”具体涵义而言,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本土主义”广泛而言是指一个社会对“外来文化”或异文化的排斥;狭义而言,是指落后地区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抵抗,它的对立面是殖民主义。
有学者认为,“本土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任何外来的东西要逐步向适合本地、立足本地、认同本地的方向发展,或发展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事物,同时还含有逐渐削弱或去除外来的(如殖民地的)影响的意思。狭义的是指在社会生活层面的本土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适合于本地的政策、制度等等。特别是指文化的本土化,即文化传播中的本土意识,或文化研究中的本土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对本土文化的重新提倡与肯定。狭义的是指,当地居民在强调自己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追求自主利益,如要求包括官员本土化、干部本土化,即选拔占人口多数的本地人担任本地各级官员中的某些职位,直至担任多数职位、最高职位。[1]如此看来,所谓文化的“本土化”,就是确立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过程,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张和行动。但同时要指出的是,“本土化”包含着“本土至上”的意义,走向极端,就演变为“独立”意识。
事实上,台湾的“本土化”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台独”论者所利用,成为“文化台独”的重要思想渊源。
3.“本土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台湾大学中文系陈昭英教授提出了“本土化”运动的三阶段说,她认为,这一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反日阶段”、“反西化阶段”、“反中国阶段”。
第一阶段,反日阶段(1895—1949)。这一阶段的“本土化”是以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为特征的。台湾人民在多次武装斗争失败后,被迫转入文化领域的斗争。在文化领域开始了唤醒“台湾意识”、抵抗日本殖民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化刊物都冠以“台湾”之名,目的是强化“台湾意识”,突显台湾“命运共同体”,以对抗日本殖民者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台湾学者指出,这时的“台湾意识”与祖国的认同意识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台湾同胞反对外来侵略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2]从这个意义上看,台湾的“本土化”运动是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文化的侵蚀,是为了保持和保留本民族文化不致消亡,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运动。所以,陈昭英教授认为,第一阶段作为反日运动的本土化运动,日据50年可以说是“台湾意识”萌芽与发展的年代。“台湾人意识”在台湾人身上并没有与原先的“中国人意识”发生冲突,甚至是重叠在一起而有着相互定义的关系。
第二阶段,反西化阶段(1949—1983)。日本长达50年的统治,没有将台湾人民思想“皇民化”,可见“本土化”运动在凝聚台湾民心和民族共识方面发挥了作用。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历经劫难后,台湾急切地要挣脱日本殖民者的文化体系,重新入承中国文化之路,建立新的、自主的台湾文化。但国民党当局为了保住最后的基地,对美国的依赖便日益增强,西方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文学艺术便大量移植到台湾,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台湾步入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工业社会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和后果也逐渐显露出来,由此促使“本土化”运动把矛盾转向“西化派”,批判台湾追求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种种弊端,对台湾在高度工业化之后所受到的伤害进行了深刻反思。本土化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形式是乡土文学和环保文学的发展,批判的对象直指“西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本土化运动有其合理、积极的意义。但这一时期的“本土化”运动,在“反西化”的背后,已经埋藏着危机,这就是从反西化走向反国民党统治。
第三阶段,“反中国”阶段(1983—至今)。陈昭英教授认为,“本土化”运动的第三阶段始于1983年,这一阶段以“反中国”为其内涵。“本土化”运动发展到“反中国”阶段,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说它具有必然性,是因为“本土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已经埋藏了深刻的危机,只是缺少导火索;说它具有偶然性,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导致了“本土化”运动的快速转向。就“本土化”运动的初期而言,“台湾意识”源于“中国意识”,中国文化是“台湾意识”的基础,“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是融为一体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台湾意识”不仅是抵抗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政治旗帜,也是批判“西化派”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国际形势及台湾岛内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台湾意识”在本土化运动的发展中,不断凸显其“台湾主体性”,从而从反日本化走向反西方化,从反西化走向国民党统治,最后再走向反中国化,“台湾意识”由此异化为“台独意识”。
“本土化”运动之所以扭曲发展到“反中国”阶段,是因为台湾岛内的政治形势已有所改变,岛内及流亡海外的台独人士开始活跃。一些人由对国民党当局的仇视转向了对外省籍的仇视,并进而发展到对中国的敌视,最后演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台独”运动。
二、“文化台独”的主要理论观点
“文化台独”作为一种思潮或理论,它充分利用和扭曲了“本土至上”意识,又经过“台独”论者的推波助澜,精心打造,现已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或基础是“台湾文化的主体性”意识。
从本质上说,“文化台独”就是要从思想、文化领域逐步确立和认同台湾“独立”的观念。所以,台独分子在将“本土化”运动引入“反中国化”之路后,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文化台独”建造理论基础:一是从历史上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中国,是“无主之岛”,从而确立了“文化台独”的历史观;二是论证台湾文化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多元文化构成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质的不同,由此建立起“文化台独”的文化观;三是论证台湾民族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构建起“文化台独”的民族观。
1.“文化台独”理论的历史观
台湾只有400年历史,台湾是一个“无主之岛”,因此,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文化台独”的基本理论之一。史明是主要代表之一,也是“文化台独”理论的奠基者和狂热的鼓吹者。
史明在《台湾人四百年史》中提出了“台独”的历史观。他认为曾统治台湾的荷兰、西班牙、明郑、满清、日本、国民党等政权均是外来政权。因此,台湾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任何国家,中国与荷兰、西班牙一样,都曾统治过台湾,台湾是一个“无主之岛”。
这一历史观是缺乏历史根据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古称夷洲、流求。明朝万历年间,“台湾”名称正式在公文中出现。1885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如果将外国入侵者对台湾的占领看成台湾没有归属的根据,这是非常荒谬的。同时也是对台湾人民反抗侵略者正义斗争的侮辱,是对台湾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亵渎。因为不管是荷兰殖民者,还是日本侵略者,都遭到台湾人民的激烈反抗。
从理论上看,“文化台独”的历史观违背了历史事实,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否定了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否定了自己的全部历史,否定了自己的历史,也就否定了自己。
2.“文化台独”理论的文化观
在文化观上,“文化台独”理论的核心是“台湾文化的独立性”。它的基本观点是:台湾文化是多元文化;台湾文化是海洋文化;台湾文化是先进文化。
(1)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中的一元
“文化台独”论者认为,台湾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如果以此来说明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文化台独”论者却以此来说明中国文化仅只是台湾文化中的一元,就变得十分荒谬了。他们认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无主之岛”,西班牙、荷兰、日本都统治过台湾,因此,台湾文化并不只属于中国文化,也非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只不过是与西班牙文化、荷兰文化一样,是一种外来文化。台湾文化包括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原住民文化、汉文化、西洋文化等文化要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立于中国文化之外的台湾独立的文化系统。
根据这种理论,中国文化与荷兰文化、日本文化等文化一样,都是外来文化。很显然,这是一种充满荒谬逻辑的理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去推理,就可推出,台湾没有主体文化,当然也没有主体民族,根本谈不上台湾形成了他们自己一再宣称的“台湾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存在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主体的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主体文化,如何谈得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因为外来文化是相对于本土文化或本民族的文化而言的,那么,人们会问,在没有外来文化之前,本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文化?如果有,是什么?如果说受这些文化的影响,这是合理的,是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但如果把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当作台湾文化的源头则是不顾历史事实和逻辑,颠倒黑白的做法。
(2)台湾文化是海洋文化
从历史上否认了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之后,“文化台独”论者又从文化的特质上否认二者的同质性,从而提出台湾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的命题。彭明敏认为“近百年来台湾脱离中国,政经社会文化制度已完全不同于中国。”台独作家李乔则提出:“在台湾,事实上已具备有别于中国文化、有主体性的台湾文化或台湾新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呢?就是海洋文化。谢长廷更明白地指出:“台湾这五十年来的统治者是大陆文化,而被统治者是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保守、僵化,比较不会变动,但台湾民间的海洋文化是冒险的、模仿的、比较求新求变。”所以,台湾是“海洋文化的新兴国家”,这里道出了“文化台独”的实质,是要让台湾成为“国家”。
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和批评,认为中国文化也并非只是大陆文化,也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
实际上,企图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区隔来论证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行不通的。
(3)中国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必须“淘汰”或“抛弃”。
在提到中华思想和中国文化时,李登辉说那是一种“没有反省的文化”。有人更是不计余力地攻击中国传统文化封建保守、个人专制、图腾崇拜。“举凡贪污腐化、残暴、斗争、欺骗、虚伪,以至脏乱、吐痰都是中国文化。”前任民进党主席、现任高雄市长谢长廷把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对立起来,并将中国文化贬低为落后文化。他说,从文化角度观察,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是“文化较低的族群要来统治文化较高的族群”,是“大陆来台的比较野蛮、低落的国民党政权要想控制文化水平较高的台湾人民”。在民进党文化政策白皮书中则更明确表白了“文化台独”的观点,其中指出:“过去的‘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因为违背了多元融合的理念,并且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必须逐渐彻底抛弃。”“当前台湾民族主义在最高层次是对中华民族、中国人以及相关的中国政府的反抗。”这里道出了“文化台独”的政治目的。
从鼓吹台湾是“无主之岛”,不从属于中国,到把台湾文化定性为海洋文化,中国文化为大陆文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台湾人民认同台湾文化,不要认同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台湾文化”是什么?她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文化是源与流的关系,抛弃了中国文化,台湾文化将是空洞的外壳。所以有人不得不主张“文化上认同,政治上不认同。”彭明敏指出:“一个人可以为汉族和文化遗产感觉自傲,但同时仍希望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与中国脱离关系”,又说:“我们可以对汉族文化感到骄傲,但这与国家认同是不同的。台湾现在挥之不去的大中国情结,实在是‘文化种族认同’与‘政治法律认同’完全混淆的结果。”很显然,“文化台独”的目的就是从对台湾的文化认同导致对台湾的“国家认同”。
3.“文化台独”理论的民族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台独”理论大师史明认为,台湾已形成与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这就是“台湾民族”。他说:“我们台湾人所赖以生存的台湾社会,是在于400年来的移民与开拓,近代化与资本主义化,以及久年的殖民地解放斗争的这些历史过程里,从华南移往的汉人开拓者与其后代成为主要的成员,并和原住民共同居住,而吸收它,同化它,结果以台湾特有的‘共同地缘’(自然地理环境)和殖民地被压迫的‘共同命运’(社会环境)为主要因素,逐渐形成为单一、共有的统一共同体——民族,并且成员之间的共同意识也随之发生。就是说到了20世纪的今天,在台湾岛内已经形成了和近代的民族概要吻合,但是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台湾民族’”。它的精神是,凡事都以台湾的社会现实为出发点,凡事也都以台湾人的快乐和福祉为依归,也就是台湾人关心台湾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主张台湾民族利益,要努力建立台湾独立国家,发展台湾国经济,并发展台湾固有文化的思想和行动。台湾人出头天的理念基础就是台湾民族主义。要打破中华沙文民族主义要依靠台湾民族主义这个法宝。”[3]把史明的这些话与李登辉、陈水扁的言论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完全是一脉相承。
三、“文化台独”的表现形式
理论的作用在于它指导实践,“文化台独”之所以具有危害性,在于它转化为实践活动,“去中国化”是其转化为实践的结果。
“文化台独”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就是“去中国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台湾文化内在蕴涵的中国文化的本质及其一切特点和标志统统剥离掉。李登辉说:“认同台湾、疼惜台湾,愿为台湾努力奋斗,就是台湾人。而怀抱民族情感,崇尚中华文化,不忘记中国统一的理想,就是中国人。”李登辉将“台湾人”与“中国人”作分别,其目的是要人为地塑造出真正的“台湾人”。“文化台独”就是要为真正的“台湾人”打造以台湾为主体的价值观。陈水扁继承李登辉时期的“去中国化”的种种措施,并予以“发扬光大”;先将“中华民国”的标志逐渐去掉,然后再提升台湾地域文化的地位,从而确立台湾文化的“主体性”,达到最终培育出台湾“民族主义”的目标。
在实践上,“文化台独”虽然不断变换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是“去中国化”,一是突出“台湾独立意识”。陈水扁上台后,大力推进“文化台独”的基础性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文化台独”理论付诸于实践。
第一,利用教科书宣传“台独”思想。
2001年3月,台湾当局以认识台湾为旗号,将《认识台湾》作为教科书列入小学教授,向台湾的青少年学生灌输“台独”的文化理念。
在这本教材中突出的是“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生命共同体”,体现的是台湾是“台湾的台湾”,不是“中国的台湾”的思想。结果在这本教材中“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人”这些名词都删去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化台独”在竭力摆脱中国的影响,力图割断台湾与中国的文化联系。
最近,台湾当局公布《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草案》,这项《草案》将明朝中叶以后的历史,包括清朝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全都放进高中二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将台湾和台湾人民从中国分裂出去,理所当然遭到两岸人民的批评。
第二,利用《台湾论》凸显“台湾意识”。
为了凸显“台湾意识”,台湾当局无所不用其极。日本右翼文人小林善纪的《台湾论》也不惜拿来为自己服务。《台湾论》是一本赤裸裸地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暴行翻案的书。该书借李登辉、许文龙等人之口,明确表达了台湾当局追求的“台湾独立建国”的目标。在这本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台湾意识”与“日本精神”联系在一起,并将“日本精神”纳入“台湾意识”范畴中,但从中我们看不到“日本精神”源于“台湾意识”,而相反,我们只能读到“台湾意识”源于“日本精神”。它所突出的是:“台湾意识”与中国文化没有关联。
第三,从语言上建立“台湾意识”。
一是借推行“本土化教育”之机,边缘化“国语”(普通话)的地位,以便逐渐削弱和淡化中国文化的影响。2001年8月,开始推行所谓“乡土教学”,小学至六年级专设“乡土语言”课,中学也随之逐步推行。中、小学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话、原住民话中选修一种,“国语”(普通话)已不是必须学习的语言,其地位已被严重弱化。
二是用“通用拼音”取代“汉语拼音”,进一步凸显“台独意识”。人民网香港2003年3月8日载台湾消息:台湾当局一直在文化、教育领域偷偷推行一系列的“去中国化”政策。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当局教育部门日前已经悄悄通令各级学校,废止已经实施数十年的“‘国语’推行办法”。台湾的“国语会”居然还说,如果独尊“国语”,会对其他语言造成不公平,为了对岛内14种语言一视同仁,因而决定废止“‘国语’推行办法”。台湾媒体评论指出,这项办法的废止,等于宣告“国语”不再是岛内共通语言。
这是陈水扁上台后又一个推动“文化台独”的大动作。陈水扁曾于2000年9月16日推行了一个“通用拼音”方案,借以取代中国人通用、联合国公认、国际标准都认可的“汉语拼音方案”,削弱“中国语言”的影响力。但该方案公布后,岛内反对声四起。很显然,台湾当局认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迫不及待地推出并予以实施。
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从语言上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这是“文化台独”往前迈出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四,在大学设立“台湾文学系”。
在大学设立“台湾文学系”,是“台独”论者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文化台独”的重要步骤。在中小学教育中重点从语言文字着手,在大学教育中重点从意识形态着手。随着“台湾文学系”的设立,将会有“台湾历史系”、“台湾地理系”等反映“台湾独立意识”的系所成立,并与“中国”对应起来,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相关学科将会被并入外国系所,从而最终完成大学教育中的“去中国化”,培养一代一代的具有“台湾独立意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为“台湾独立”建立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由此看来,“文化台独”的“去中国化”是有其长期战略目的的。
五、“文化台独”的实质及其批判
陈水扁当局大力推行“文化台独”,其实质就是使台湾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逐渐从中国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最终走向“独立”。对此,我们必须立场鲜明,态度坚决,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彻底的批判。
1.“文化台独”理论的实质
“文化台独”的目的是为“台湾独立”建立广泛的思想基础,培养所谓的“台湾文化主体意识”。从根源上割断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天然联系,淡化中国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用“台独文化”对他们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洗脑,使其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意识形态上拒绝认同中国文化,进而抗拒统一。
“文化台独”向台湾人民灌输“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其实质就是弱化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植分裂主义土壤。有学者已经指出,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必将在两岸人民心中形成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各民族不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和观念,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战争将不可避免。因为它已不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而演变为民族间的战争。
“文化台独”强调“台湾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其目的就是要以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方式,侵蚀台湾民众的“中国情结”,影响其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尤其是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台湾人不等同于中国人”,“台湾的民主化就是要建立台湾人自己的新国家”的思想,在深层次上影响岛内民意趋向,培植分裂主义土壤,营造“台独”气候。[4]
2.“文化台独”理论的方法论批判
“文化台独”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在岛内的影响不断扩大,危害也越来越大,除了从理论进行深刻的批判之外,还要从方法论上给予批判。
首先,要分析“文化台独”思潮产生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其思想渊源看,“文化台独”是从“本土化”思潮发展演变而来。“本土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台独”,那么,“文化台独”的产生必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背景,我们要从中找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分析其历史的合理性,指出其走向历史偏执和荒谬有其自身的逻辑。
其次,要了解那些坚持“文化台独”论者的个人、家庭、社会境遇,分析其偏激立场的原因。如国民党政权迁到台湾后,在其歧视性的语言政策下,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台湾方言(包括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不断受到人为的压制和破坏,沦为次等语言。国民党当局透过其教育行政系统。以各种惩罚措施来强制学生学习“国语”。当时学生若讲方言,便要被罚钱或受到体罚,有时甚至会被老师引为“坏榜样”当众出丑。对台湾同胞当年受国民党当局压制而不能自由使用自己的语言,我们应该表示理解与同情。[5]
再次,要从“文化台独”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切入,对其存在的合法基础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审视。从“文化台独”的发展演变历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了史明及其代表作《台湾人四百年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揭露史明个人建立“台独”理论的反社会、反历史、反科学的非理性动机,并非出于个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历史的公正。它的《台湾人四百年史》更是对历史的歪曲,以历史的虚无主义手法人为创造了台湾四百年的历史,而武断地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人四百年史》是一本缺乏历史根据的书,建立其上的所有思想和观点都应是值得质疑的。那么,建立在这个不稳固基础的“台独”理论也必然有疑问。按照最简单的逻辑,“文化台独”理论缺乏合理的依据,是经受不住历史检验的。
以上我们对“文化台独”理论进行了全面剖析,历史地考察了它的思想渊源以及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分析了它的主要理论观点,揭示了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揭露了它的实质和危害,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人们认清“文化台独”理论的真实面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台独”在岛内的深远影响及其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严重危害,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
收稿日期:200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