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分析论文_于明袁满

对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分析论文_于明袁满

于明袁满

黑龙江神志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证型和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之间的关系。

方法: 根据对210位抑郁症患者的分组对比研究来进行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

结果: 所有的患者外周血5羟色胺和正常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对比分析5羟色胺功能低下的患者和非低下患者之间的核心症状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5羟色胺在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症状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抑郁症;5羟色胺;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症状;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1001

抑郁症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情绪低落,对事物的兴趣度较低,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差,临床中将其归类为情感障碍精神疾病的范畴[1]。导致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因素,目前医学界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有多重说法,像是单胺、受体[2]、神经内分泌[3]等等几种说法。通常比较普遍的都是以5羟色胺的功能性减弱作为抑郁症的主要发病基础。根据医学研究显示,5羟色胺水平的高低以及传到能力的降低是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因素[4]。此次研究正是对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以及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给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的对象时2010年至2011年期间我院接受的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6人,女性患者154人,他们均符合此次的研究针对标准,年龄最小17岁,最大75岁。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5]。以HAMD作为评定工具,HAMD 24项评分≥20分。

13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昆明会议制定的“躁郁证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建立的诊断标准[6],结合本院老年病科多年来治疗抑郁症临床经验及参考文献资料,辨证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5型。具体诊断分型标准如下:基本证候由特异性症状+精神症状(2项或3项以上)+躯体症状(3项或3项以上)组成,以相关症状为分型依据。①特异症状: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持续至少2周以上。②精神症状:多愁善感,易哭善太息、情绪低落、抑郁悲观厌世、思维迟缓或思维困难、动作减少或迟缓或多动、睡眠障碍、焦虑、易激动。③躯体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呃逆、纳呆、便秘或腹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纳入标准:

此次研究的患者均是自愿加入研究对象的患者,他们在接受检查和诊断后,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

15中医证候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判断方法及评分标准:

根据我院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经验进行抑郁症核心症状总结。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对事物无兴趣、生活感受不到愉悦、容易伤感、厌世、悲观。基本症状: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心烦、腹胀、胁痛、呃逆、纳呆、便秘或腹泻。其他症状:动作不敏捷、思维缓慢、容易受惊、多汗、难以入眠、多梦、睡眠浅易醒、焦虑等。评分标准:核心症状按照症状轻重程度分别计0、2、4、6分,其他症状按照症状轻重程度分别计0、1、2、3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和c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所有的患者外周血5羟色胺和正常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对比分析5羟色胺功能低下的患者和非低下患者之间的核心症状存在统计学差异。

3讨论

中医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中医治疗讲究的是相生相克,对病理研究比较深入,一般不单纯的针对病症进行治疗,而是对相关的诱因一同进行治疗,起到根治的目的,因此具有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的作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不像西医的抗抑郁药,会在治疗的同时产生副作用,打乱体内的额平衡;其次,中医症状和5羟色胺水平具有联系,通过中医治疗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恢复5羟色胺的功能。

研究中医证型和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水平是希望能够深入研究两者的联系,对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一些指导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8434,202, 683689

[2]高霄飞,王雪琦,何成,等.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33(1):1720

[3]Boyle MP, Brewer JA, Funatsu M, et al. Acquired deficit of forebrai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produces depressionlike changes in adrenal axis regulation and behavior[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2):473478

[4]Aanhet Rot M, Mathew SJ, Charney DS.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CMAJ,2009,180(3):305313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6]唐启盛.抑郁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论文作者:于明袁满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中药》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对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分析论文_于明袁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