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岳寺与明清国祭关系研究_太常寺论文

北京东岳庙与明清国家祭祀关系探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祭祀论文,明清论文,北京论文,关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岳列位五岳之尊,历代帝王以祭祀泰山为立国安邦之大典。自秦始皇起,泰山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永延帝祚的祭祀圣地。自唐代开始,泰山神东岳大帝屡次受到帝王的封祀。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①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前往泰山封禅,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宋大中祥符五年进封东岳为“天齐仁圣帝”。②元代对五岳尊神推崇有加。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春,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③明洪武三年诏定岳镇神号。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称东岳为“泰山之神”。④东岳大帝祖庭建在泰山,为“泰山岱庙”。自宋真宗封禅泰山后,泰山神信仰影响日渐扩大。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因河东等处居民以奉祀泰山途程甚遥,奏请于本处兴建东岳行祠,宋真宗降敕“从民所欲,任建祠祀”。此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东岳行宫奉祀东岳大帝,东岳信仰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信仰。

       北京东岳庙系东岳大帝行宫,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由道教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嗣师吴全节募资兴建。元至治三年(1323)竣工,赐名“东岳仁圣宫”,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北京东岳庙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岳大帝信仰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扩大了东岳大帝信仰在皇家和民众中的影响。元明清时期,北京东岳庙得到了皇室的礼敬和民众的崇奉。明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敕旨重修东岳庙。明万历三年(1575)、万历十九年(1591),明神宗及皇太后又先后下令重修岳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东岳庙遭遇大火,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高宗又发帑重修,并撰写御制庙碑。明清时期,北京东岳庙曾是道教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

       北京东岳庙主要供奉“东岳大帝”,于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日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北京东岳庙前所建三洞七幢琉璃牌楼,正面中间匾额即书“秩祀岱宗”四字,即表明该庙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在明清两朝,北京东岳庙祭祀被列入国家礼制之中。

       一、北京东岳庙在明清国家祭祀系统的地位

       明朝非常注重国家祭祀体系的建设。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明太祖朱元璋亲谕礼官及翰林、太常等儒臣,曰:“自昔圣帝明王之有天下,莫严于祭祀。故当有事,内必致其诚敬,外必称其仪文,所以交神明也。朕膺天命,统一海宇,首建郊社宗庙以崇祀事,顾草创之初,典礼未备,何以交神明、致灵贶?卿等其酌古今之宜,务在适中定议。”⑤明朝初建,明太祖非常重视整理前代祭祀制度,建立本朝的国家祭祀系统。明朝国家祭祀主要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大祀为圜丘、方泽、宗庙、社稷,中祀为朝日、夕月、先农、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其他诸神为小祀。⑥在山东泰安州祭祀东岳泰山属于岳镇海渎,定为中祀。而据《太常续考·大祀源流事宜》卷1记载:“祀有三,曰大祀,曰中祀,曰小祀。大祀曰天地、宗庙、社稷、陵寝;中祀曰朝日、夕月、太岁、帝王、先师、先农、旗纛;小祀……曰都城隍,曰东岳,曰京仓,曰启圣公,曰汉寿亭侯……”⑦北京东岳庙祭祀属于京师庙宇,在明朝国家祭祀定为小祀。

       明初定都南京,明初的国家祭祀系统以南京为中心。南京所设京都庙宇主祭北极真武、都城隍、祠山广惠、五显灵顺、关公、天妃、道林真觉普济禅师宝志、太仓神、司马、马祖、先牧神。洪武三年定:春秋,合祀东岳于山川坛。洪武二十一年后,祭东岳春增祭于郊,秋仍祭于山川坛。⑧明初期南京没有专门修建东岳庙祭祀东岳大帝,而将祭祀东岳放入山川坛和郊祭之中。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的国家祭祀活动移至北京,建立以北京为中心国家祭祀制度。《明史·京师九庙》载:“京师所祭者九庙。真武庙,永乐十三年建,以祀北极佑圣真君。正德二年改为灵明显佑宫,在海子桥之东,祭日同南京。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祭以三月二十八日。都城隍庙,祭以五月十一日……东岳、都城隍用太牢,五庙用少牢,真武、灵济宫素羞。”⑨可见,朝阳门东岳庙在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才成为京师庙宇,从而进入明朝国家祭祀系统中。

       清代因袭明制,《康熙会典》中规定中央朝廷祭祀体系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等。清代将祭祀东岳泰山归于岳镇海渎,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定为群祀。其规定各处岳镇海渎每逢登极亲政、尊加徽号、册立东宫、一应庆贺大典、颁布恩诏,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时致祭。⑩至乾隆朝祭祀东岳泰山升为中祀,规定:遇国家大庆典致祭岳镇海渎,以二品至四品京堂官充使以礼部太常寺笔贴士祝文香帛,导以伞仗龙旗,诹日发京师往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府。(11)而清代将祭祀东岳大帝一直定为京都群祀之一。

       二、北京东岳庙在明清国家祭祀中的典制

       通过考查明清两代典章、实录及官书的记载,北京东岳庙在国家祭祀中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每岁三月二十八日与万寿节遣官致祭;二是祈祷雨雪或告灾遣官致祭;三是皇家丧礼遣官致祭。下文将详细考述这三项祭祀制度的由来及内容。

       (一)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日与万寿节致祭

       《大明会典·京都祀典》卷93记载:“东岳泰山庙。洪武三年,春秋合祀于山川坛。二十一年,后春附祭于郊,秋祭仍旧,今罢。惟每岁圣旦、及三月二十八日,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堂上官祭于其庙。”(12)《大明会典》成书于弘治时期,这说明最晚于弘治时期明朝祭祀制度已规定北京东岳庙于每年万寿节和三月二十八日由太常寺官员致祭。北京东岳庙享有国家祭祀,最早记录见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明英宗亲自撰写的《御制东岳庙碑》。曰:“乃诏有司治故地于朝阳门外,规以为庙……岁时致以香币,冀神运其生生之机于无穷,亦顺民所欲之一也。”但其中并未明确指出该庙在每年万寿节和三月二十八日由太常寺官员致祭。

       弘治时期,朝廷曾就厘正国家祀典的主张展开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弘治元年四月,礼科给事中张九功上疏明孝宗请求全面厘正国家祀典,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典正则人心正。今圣明御极,修明祀典,然而朝廷常祭之外,尚有释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祭,又有金玉阙眞君、元君、神父、神母之祭,诸宫观中又有水宫、星君、诸天、诸帝之祭,非所以示法于天下也。乞勅礼部,稽之祀典,尽为厘正。及一切左道惑人之事,通为禁止。”(13)明孝宗命礼部官员“考详何神立于何代,何神有功于国,何神泽及生民,今何神应祀与否。明白具奏。”考查以后,礼部官员上奏提出:东岳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国有大事则遣官祭告。每岁春秋祭于南郊和山川坛。今朝阳门外东岳庙,又每岁以三月二十八日及万寿圣节遣官致祭。该庙祭祀非常烦渎,礼部官员启奏罢免东岳庙祭祀。而明孝宗议定东岳祭祀不做改变,仍如旧仪。(14)这说明在弘治元年以前,每岁三月二十八日及万寿圣节,已有遣官致祭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先例,而明孝宗颁旨又再次确定每年万寿节和三月二十八日由太常寺官员致祭北京东岳庙的典制。从弘治时期成书的《大明会典》到明泰昌官修的《礼部志稿》,再至明崇祯时期所撰《太常续考》的记载中可见到这一项祭祀一直存在于明朝国家祭祀制度中。但从《明实录》所记载明代皇帝致祭北京东岳庙(见表1)的情况来看,明朝皇帝更为重视三月二十日东岳大帝圣诞日派遣官员祭祀东岳庙。

      

       清朝典制因袭明制,北京东岳庙纳入京都群祀系统中。清朝顺治八年题准:每年恭遇万寿圣节,遣官致祭东岳之神。(15)道光二年规定每逢万寿圣节恭办吉祥道场,东岳庙可举行三日道场。(16)至光绪朝议定:每年除皇帝圣诞外,并于十月初十日慈禧皇太后万寿圣节日,亦举行祭祀。(17)与明朝的规定相比,清朝取消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日的祭祀,而更重视皇帝万寿节的祭祀。据笔者统计,在《清实录》中从顺治九年(1652)至同治十三年(1874),每逢皇帝万寿节皆派遣官员至东岳庙祭祀东岳大帝,共计221次。在这二百多年间中,清代朝廷一直执行着每年皇帝万寿节派遣太常寺的制度。而在《德宗实录》中,未见到在光绪帝的万寿节遣官祭祀东岳庙的记录。

       东岳庙属于京都群祀,主要太常寺官员负责祭祀,后改归内务府负责。但在《清实录》仍有20条皇帝亲祀东岳庙的记载。(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最早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朝皇帝开始亲自到东岳庙拈香。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中皇帝屡次亲祀东岳庙,大多时候发生在皇帝时逢春分,至日坛行祀,或恭谒东陵途中。可见,东岳庙的祭祀地位受到皇家的重视。

      

       明清两代,关于东岳庙祭祀活动都制定有一套完整程序。明代关于行祀东岳神的程序,明崇祯年间编纂的《太常续考》卷六记载:

       每岁万寿圣节及三月二十八日,皆本寺题请遣本寺堂上官致祭。住持焚修,正德间于乐舞生内选戒行端方者充之以奉香火,今俱用本庙道士。住持领礼部札付,焚修领本寺下帖……三月二十八日祭东岳泰山之神,前期十日本寺题本遣本寺堂上官行礼。万寿圣节日祭东岳泰山之神,前期十日,本寺同北极佑圣真君、灵济宫、都城隍共题本,各遣本寺堂上官行礼,祭毕共具本复命一应合行事宜。(18)

       1.祭祀物品:

       太常寺出祝帛、香烛等物。祝版一片、礼神帛一段(白色)、降香五斤、炷香十三炷、八两烛六枝、四两烛四枝、一两烛一百六十枝、胡桃四斤、栗子六斤、红枣五斤、荔枝圆眼各三斤、祝版本纸二张、包版黄白榜纸各一张、包香帛黄咨纸五张、白咨纸一张、酒二瓶、木柴三百斤,犊一只、北羊一只、猪一口。

       2.祭祀人员

       执事人员:办祭官一员,执事乐舞生八人,厨役六名。

       用乐:教坊司。

       3.祭祀陈设:(见图1)

      

       图1 明代东岳庙祭祀陈设图

       4.祝文:

       维皇帝遣致祭于东岳泰山之神,曰:惟神五岳之宗,实司生育降福,垂泽万类。咸资都城之东,祠貌肃肃祗严,岁祀用答神休尚其歆,兹永佑黎庶。尚享。(19)

       5.祭祀程序:

       赞引导遣官行,教坊司作乐。赞诣盥洗所,赞搢笏盥,讫赞出笏,赞就位。赞诣前,赞搢笏,赞上香,赞出笏,赞复位。赞四拜,赞奠帛,行初献礼。赞诣神位前,赞搢笏,赞献帛,赞献爵,赞出笏,赞复位。赞跪,赞读祝。读讫,赞俯伏,兴,平身。赞行亚献礼,行终献礼。(仪俱同初献,惟不献帛读祝。)赞四拜,赞焚祝帛。执事捧祝帛出,赞诣焚祝帛所,导遣官至燎所。燎半,赞礼毕。(20)清朝万寿节致祭东岳神的仪式,其所置陈设、祭器、祭品,举行祭祀程序皆详尽载入典籍。顺治八年规定,每年遣官致祭东岳庙时,前期由礼部向皇帝题请,选派太常寺堂官一人行礼。康熙朝时,礼部改由太常寺负责题请。(21)

       1.备办祭品

       东岳庙用祭器、祭物定数:东岳庙青色礼神制帛一端;圆柱降真香一炷、细降真香一两五钱、粗降真香六两、炭饼四个;黄蜡三两重六枝、二两重三十枝;供酒八瓶;核桃六斤、荔枝三斤、圆眼三斤、红枣五斤、栗六斤;燖牲木柴一百七十斤、净冰十块;用焚帛芦苇三十三斤。(22)嘉庆以后祭品增减各有差。

       2.遣派祭祀人员

       执事人员:司尊香帛爵执事生二人。各执事生由太常寺酌委。乐舞生三名。康熙、雍正朝定东岳庙祭祀用厨役三十八名,乾隆朝改用厨役六十名。

       3.陈设

       顺治八年规定陈设为:礼神制帛一(青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核桃、荔枝、圆眼、枣、栗各一盘)、酒一尊。(23)

       光绪朝定北京东岳庙祭祀陈设图:(图2)

      

       图2 北京东岳庙祭祀陈设图

       东岳庙果案上,果实五盘。案前俎一,中区为三,实牛一、羊一、豕一。又前香案设炉一,香靠具烛台二、瓶二,中插贴金木灵芝。其帛篚一、白瓷爵三。先设爵桌上,奠献各奠于果案。(24)

       4.祭乐

       祭东岳庙用乐由教坊司鼓乐承应。乐用庆神欢乐章。均设于阶上。器皆用云锣一、笙一、管二、笛二、鼓一、拍版一。(25)

       5.祝文

       万寿节致祭东岳庙祝文由内阁撰发,礼部预期恭写,后改由太常寺撰写。东岳庙祝版用白纸墨书,黄纸镶边。

       祝文内容:

       维××年岁次××月××日,皇帝遣××致祭于东岳泰山之神曰:兹朕诞辰,惟神永垂默佑,谨以牲醴庶品之仪致祭。尚飧。(26)

       6.仪注

       北京东岳庙祭祀的位次图:(图3)

      

       图3 北京东岳庙祭祀位次图

       正殿一龛东岳大帝位。南向前设果案一。案前少西祝案一。均南向东设尊桌一。西向阶上正中为承祭官拜位。北向导引二人。东西面读祝官一人,立祝案之西。东面司香、司帛、司爵各一人,立尊桌之东。典仪一人立殿外东阶上。均西面,乐部和声署设庆神欢乐于西阶上。东西燎炉各一。掌燎官率燎人立于燎炉之南北面。(27)

       顺治八年题准东岳庙祭祀仪注:

       祭日,陈设毕。教坊司作乐。赞引官引承祭官至盥洗所。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位立。

       典仪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跪香炉左,赞引官引承祭官就炉前立。赞:上香。承祭官上柱香炉内,又三上块香,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兴。

       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官跪献,毕,三叩头,退。执爵官立献爵于案上正中,退。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起祝文立。赞引官赞:跪。承祭官及读祝官俱跪。赞:读祝。读祝官读毕,捧祝文跪,安案上帛匣上,三叩头,退。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行三叩头礼,兴。

       典仪唱:行亚献礼。执爵官献爵如初献仪,献于案左,退。

       典仪唱:行终献礼。执爵官献爵如亚献仪,献于案右,退。

       典仪唱:送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捧祝帛恭诣燎位。捧祝帛官至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起祝帛司香官跪捧(不叩)。依次送至燎炉。承祭官转立西旁,候祝帛过,仍复拜位立。赞引官赞:诣望燎位。承祭官至燎所,祝帛焚半,赞引官赞:礼毕,退。(28)

       (二)祈祷雨雪或告灾遣官致祭

       在中国古代祈雨或祈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宗教仪式。明清时期,针对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晴等自然灾害,国家都需要举行祈祷祭祀活动。明制规定: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29)洪武七年,天久不雨,朱元璋曾亲自祭告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天下山川、京都各府城隍之神。其祭告还撰文曰:“朕受命上帝,即位七载,民遭兵乱,未获苏息,加以转输,戊守之供,其苦为甚。方今仲夏,当农民渴雨之期,予心惶惶,莫知所措,故祈诸神特降雨泽。神不我弃,为达上帝,苟有罪责,宜降朕躬,毋为民灾,神其听之。”(30)

       古人认为东岳大帝能行云成雨,因而东岳庙在国家祈雨祭祀活动也倍受重视。万历四年,张居正撰文《敕修东岳庙记》中言:“国朝正统中,益恢崇之,岁遣太常致祭,熯旱则祷焉。”在国家祭祀中北京东岳庙是进行祈雨的重要庙宇。明朝景泰四年七月,最早见到在国家祈雨活动中皇帝派遣礼部官员致祭北京东岳庙。《明实录》记载7次皇帝因久旱不雨派官员祭祀东岳庙,1次因火灾而遣官致祭的情况。(见表3)

      

       清朝称国家举行的祈雨祭祀活动为常雩礼。举行常雩礼是国家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清朝规定每年孟夏选择吉日举行常雩礼,祭祀天坛,并以列祖为配位。如果常雩后仍无雨,则祭祀神祇、社稷和宗庙。如果七天后仍不下雨,就遣官分祷。如果干旱很严重就要举行大雩礼。清朝国家祭祀中,东岳庙在祈雨方面仍然受到朝廷的重视。清初,京城祈祷雨雪的事宜主要由顺天府承办。康熙二十年,北京东岳庙被纳入京城祈雨祈雪的祭祀活动中。《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二十年题准:礼部堂官分诣真武庙、东岳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五处,同顺天府官率僧、道,熏坛一日,祈祷三日。斋戒禁例,俱照前行。”(31)

       (三)皇家丧礼

       “丧葬之礼,通乎上下,各有差等,无敢僭踰。大丧首遗诏,次部议,而仪注事例附焉。”(32)明代皇家丧葬礼仪从洪武时期制定,至嘉靖、隆庆年间曾数次更改条例。《礼部志稿》卷31记载永乐二十二年发引仪,曰:

       发引前三日行奏告礼。百官预斋戒三日。遣官以丧期告天地、宗庙、社稷。祭品、行礼如常仪。皇帝衰服告几筵礼,如启奠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是日后,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日止。京师内外禁乐,至祔祭日止。禁屠宰,至葬毕日止。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并桥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祇并经过去处应祀神祠。(33)永乐年间规定皇帝丧礼中,在出殡前一日派遣官员祭祀京都应祀神祇和经过去处应祀神祠。至隆庆初规定:

       増祭乾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并桥归极门御桥、玉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其应祀神祇关王庙、天将庙、灵济宫、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内门桥俱内官行礼,玉河桥以下俱太常寺官行礼。祭用酒果、肴馔、香烛、祝文。(34)由以上引文可说明,至隆庆年间,致祭北京东岳庙在皇家丧礼中正式成为一项典制。即在皇帝丧礼发引前一日,太常寺官员被派遣到北京东岳庙行礼,用酒、果、肴馔、香烛、祝文等进行祭祀。在《明实录》中最早记录皇帝丧礼中致祭东岳庙,见于弘治十八年。《大明武宗实录》卷5记载:弘治十八年九月,孝宗皇帝梓宫仪注中曾遣太常寺官员祭告东岳庙。在明代,不仅在皇帝大丧礼中祭告东岳庙,在皇太后和皇后的丧礼中亦曾遣官祭祀东岳庙。详情参见表4。这说明在明代,东岳庙受到皇家的重视,在皇家丧礼中祭告北京东岳庙是一项正式的内容。然而,在清代皇家丧礼中未见祭祀北京东岳庙的记录,清朝并没有沿袭明朝的这项制度。

      

       三、结语

       东岳大帝职司生死、奖惩善恶、行云成雨,其信仰在中国供奉千年,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北京东岳庙主祭东岳大帝,明清两代将北京东岳庙祭祀列于国家典制中,规定皇帝万寿圣节、遇水旱之灾或皇家治丧时,均由皇帝钦定官员行礼致祭。在明清两代会典、实录等官书记载中,北京东岳庙的官方祭祀活动具有持续性,虽然祭祀内容曾发生过一定变化,但是北京东岳庙具有明显的“官祀”的特征,其在明清国家祭祀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注释:

       ①《唐会要·封诸岳渎》卷47:“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宋)王溥:《唐会要》卷47,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34页。

       ②《文献通考》卷83:“大中祥符元年,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修饰庙宇,山四面七里各禁樵采……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文献通考》卷8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8页。

       ③《元史·志·祭祀五》卷76:“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元史》第6册,中华书局出版,第1900页。

       ④(明)俞汝辑《礼部志稿》卷81:“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号。诏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朕思之则有不然……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称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文渊阁四库全书》59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440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寅,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第507页。

       ⑥《明史》卷47:“凡祀事皆领于太常寺而属于礼部。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月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若国有大事,则命官祭告。其中祀小祀,皆遣官致祭,而帝王陵庙及孔子庙,则传制特遣焉。”《明史》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25页。

       ⑦《太常续考》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57·职官类》第59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页。

       ⑧《大明会典·京都祀典》卷93,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1463页。

       ⑨《明史》卷50,《明史》第5册,第1305-1306页。

       ⑩《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900页。

       (11)《乾隆会典》卷47,《大清五朝会典》第10册,第398页。

       (12)《大萌会典·京都祀典》卷93,第1463页。

       (13)(明)俞汝辑《礼部志稿·会议厘正神祀》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510页。

       (14)《礼部志稿》卷84:“所谓东岳泰山之神者,为五岳之首,庙在山东泰安州山下。唐宋元皆加号,曰王,或曰帝,若祀人鬼。然者我太祖正祀典止称,东岳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则遣官祭告。每岁南郊并二八月山川坛,俱有合祭之礼。盖以山川灵气有发生之功故也。今朝阳门外有前元东岳旧庙,国朝因而不废,其后岁以三月二十八日及万寿圣节遣官致祭。夫既专祭于封内,又合祭于郊坛,则此庙之祭,实为烦渎,亦乞罢免……议既上,上曰:卿等言是修建斋醮遣官祭告并东岳、眞武、城隍庙、灵济宫祭祀俱仍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514-515页。该项讨论亦见于《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十三弘治元年四月、《青溪漫稿》卷十一。

       (15)《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第895页。

       (16)(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219:“道光二年奏准:每逢万寿圣节,恭办吉祥道场。念经日期……东岳庙三日,道官一名,道众十六名。”《续修四库全书》第8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6-727页。

       (17)(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6:“光绪十年奏准:每年皇太后万寿圣节致祭北极佑圣真君、东岳、都城隍等庙。”见《续修四库全书》804册,第546页。

       (18)《太常续考》卷6,第240-241页。

       (19)《太常续考》卷6,第241页。

       (20)同上,第233页。

       (21)《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第895页。

       (22)《康熙会典》卷157,第1986-1995页。

       (23)《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第895页。

       (24)《光绪朝会典图·东岳庙》卷19,《大清五朝会典》第18册,第192-193页。

       (25)(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69册,台湾文海出版社,第8647页。

       (26)《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第896页。

       (27)《光绪朝会典图·东岳庙》卷19,《大清五朝会典》第18册,第191-192页。

       (28)《康熙会典》卷66,《大清五朝会典》第1册,第896页。

       (29)《明史·大雩》卷48,第1257页。

       (30)《明太祖实录》卷89,洪武七年五月甲午,第157页。

       (31)《康熙会典》卷71,第952页。

       (32)《礼部志稿》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576页。

       (33)(34)《礼部志稿》卷31,第581页。

标签:;  ;  ;  ;  ;  ;  ;  ;  ;  

北京东岳寺与明清国祭关系研究_太常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