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妇幼保健院皮肤科 广东 广州)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1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采取氯苯那敏治疗;观察组65例,采取盐酸氯环利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7d的临床总有效率、随访病情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d的临床总有效率、随访3个月的病情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7d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显著,具有起效快、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且病情复发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盐酸氯环利嗪;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84-02
过敏性皮肤病是一种由过敏源引起的皮肤炎症性反应,与皮肤或黏膜多次接触过敏源密切相关;鉴于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肥大细胞释放或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等密切相关[1]。对此,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抗组胺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氯苯那敏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临床疗效确切,但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争议,以嗜睡、乏力等药物不良反应为主,极大影响该药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盐酸氯环利嗪逐渐替代氯苯那敏,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亦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安全性较氯苯那敏显著提高。而本研究旨在分析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治疗的11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患25例、女患23例;平均年龄(39.5±3.4)岁、平均病程(13.8±8.6)月;类型:荨麻疹31例、湿疹17例;观察组65例,其中男患38例、女患27例;平均年龄(38.4±3.7)岁、平均病程(13.4±7.30月;类型:荨麻疹41例、湿疹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对照试验原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氯苯那敏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mg,每日3次;观察组采取盐酸氯环利嗪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0mg,每日1~2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7d的临床总有效率、随访病情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病情复发时间延长,疗效指数范围70~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指数范围30~7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达到上述标准,疗效指数范围小于30%。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3、7d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3d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大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7d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病情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为3.08%(2/6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2.50%(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恶心、头痛,1例患者出现嗜睡、乏力,但均可坚持用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3/6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41例患者出现嗜睡、乏力等表现,其中1例患者伴随着恶心、头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42%(41/4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以消除临床症状、抑制病情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作为原则。众所周知,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效果确切,但不同类型的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存在差异。氯苯那敏作为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与该药具有较强的抗组胺药理作用密切相关,但亦具有抗胆碱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导致较多的药物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盐酸氯环利嗪治疗,治疗3d,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但治疗7d,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显著,起效快。药理研究表明,盐酸氯环利嗪作为新型的抗组胺药,可特异性阻断H1受体,对于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消除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风团、瘙痒等均具有积极作用[2]。同时,于云和[3]等研究指出,盐酸氯环利嗪的药效持久,且稳定,这可能就是本研究中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重要原因。此外,盐酸氯环利嗪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且较为轻微,由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恶心、嗜睡、乏力等为主,但均可坚持用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盐酸氯环利嗪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显著,具有起效快、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且病情复发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范平,牛俊峥,李芳芳等.肤痒颗粒联合盐酸氯环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4,13(9):799-800.
[2]杨雪松,付彧,王艳东等.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05(18):2708-2710.
[3]于云和,王冰.抗组胺药联合递减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5,35(5):81-82.
论文作者:朱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盐酸论文; 皮肤病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