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均衡与政权稳定:国家和平统一影响因素分析
——以德国和朝鲜半岛为例
张佳慧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半岛逐渐陷入了分裂的状态。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朝鲜半岛的分裂态势却一直持续至今。从外部的权力均衡和内部政权稳定两个层面来探究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从外部因素上看,外部大国的权力均衡对国家统一有重要影响。美英法和苏联在德国问题的均势是德国保持分裂态势的重要原因,而苏联实力的衰退和在德国问题上的让步对德国的统一有直接影响。同样,在朝鲜半岛,外部势力的均衡也是半岛保持分裂态势的重要原因。从内部因素上看,分裂双方的政权稳定与否对国家统一有重要影响。80年代末,东德国内局势的动荡为西德吸收统一东德提供了机会。反观朝鲜半岛,南北政权均较为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要实现政治统一绝非易事。
关键词: 国家统一;外部权力均衡;政权稳定
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大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随着东西关系的紧张,两大阵营在欧洲腹地德国的争夺日益激烈,并最终使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朝鲜半岛的情况也十分类似。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先为界,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最终,朝鲜半岛也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可以说,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有很大的共性,但是,德国在199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朝鲜半岛的分裂局势却一直持续至今。那么,究竟是何因素导致二者历史轨迹的不同?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困惑。
一、外部权力与国家统一
分裂国外部权力均衡与否,对国家统一进程有重要影响。从德国历史发展来看,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美英法和苏联在欧洲的均势,是德国分裂及保持分裂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战略收缩是德国统一的重要推动因素。反观朝鲜半岛,二战后,外部大国围绕朝鲜半岛基本维持均势,这也是朝鲜半岛分裂至今的重要外部原因。
(一)权力失衡与两德的和平统一
美、英、法、苏四大国是影响德国统一的重要外部因素,美英法与苏联在欧洲的权力与利益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两德关系以及德国的统一进程。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英法与苏联在欧洲的势力大体保持着均衡的状态,这是德国分裂和保持分裂状态的重要外部原因。而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联已经无力和美、英、法抗衡了,被迫进行战略收缩,这为西德吸收东德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在酸奶、Mozzarella干酪的发酵过程中、混合菌株间的共生作用让蛋白水解以促进菌株的生长;由图2可知:试验采用传统发酵菌嗜热链球菌、瑞士乳杆菌及筛选的高产抗氧化肽菌株副干酪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发现1∶1∶2的比率能有效促进山羊乳蛋白水解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力。
1. 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末——外部权力均衡与德国的分裂
二战后,美、英、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而东西方对抗的加剧,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西德被纳入西方阵营,东德则加入了苏联阵营。在各自阵营的支持下,德国维持了分裂状态。
对苏联而言,德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军事价值。战后的德国,是苏联与西方阵营力量角逐的重要阵地,德国的政治走向对苏联安全利益有重要影响。二战后,苏联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亲苏的德国,这将会增强苏联在中欧的政治影响和战略优势地位。[1]西方国家为防止统一后的德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否决了苏联的提议。两德局面形成后,为阻止西德加入北约,苏联提出“以中立换统一”的政策,但没有得到西方国家实质上的回应。1955年5月5日,《巴黎和约》生效,西德正式加入北约。此后,苏联逐步接受两个德国的现状。1955年9月,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并在德国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双方承认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属于各自的社会阵营,不再坚持德国的统一。1973年~1975年的欧安会通过的《欧安会最后文件》确认了战后欧洲现状,承认了“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形成了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两个德国的稳定状态。
阿登纳政府时期,东西德关系对立。西德视东德为非法机构。1955年,西德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孤立东德。艾哈德、基辛格政府时期,东西德关系开始解冻。艾哈德政府在1966年通过《和平照会》表示不对民主德国使用武力,表现出灵活政策。基辛格政府时期,“哈尔斯坦主义”得到修正,这为“新东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这两届政府在对东德的关键问题上没有根本改变。勃兰特政府时期,两德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勃兰特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东德主权地位,改善了两德关系。1972年,两德签订《基础条约》,实现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施密特政府时期,两德关系平稳发展。两国签订了一系列关于经贸、邮电通讯、交通、科技文化等协议。科尔上台后,继承并发展了西德政府的“德国政策”,推动与东德的经济、文化和人员的交流,并果断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实现德国统一。[9]
法国是西方三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疑虑最多的国家。历史上,德法两国是宿敌,两国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因此,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必然会让法国感到不安。二战后期,法国积极主张肢解德国。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都是德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冷战后,面对苏联的威胁,欧洲开始逐步联合起来,这一过程也推动了法国与西德关系的改善。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消除了法德之间发生战争的物质基础,法德关系得到根本改善。戴高乐上台以后,推行“戴高乐主义”,试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为此,法国必须改善与德国的关系。1958年9月,戴高乐和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会谈,结束了法与西德之间的对立状态。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法国坚定的站在西德一边。1963年两国签订《德法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在法国与西德之间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多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对于东德,由于法国属于西方阵营,它也不承认东德。70年代,随着东西方关系缓和,法国与东德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建交后,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
英国总体上支持德国统一。战后,英国实力大幅下降。为恢复英国的大国地位,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其中“英美特殊关系”是基石,“联合起来的欧洲”是其对外政策的长期目标。“三环外交”是历届英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石,因此,英国的对德政策必须与美国等西方盟国保持一致。1954年,英国提出了实现德国统一的“艾登计划”。同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署《三大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系公约》,支持德国统一,并融入欧洲共同体。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英国再次声明这一立场。同时,英国要融入欧洲也离不开德国的支持,为此,英国多次表明支持德国统一。
2.冷战后——外部权力均衡与朝鲜半岛分裂局面之延续
80年代末,苏联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东德政局濒临崩溃,德国统一问题重新提上日程。尽管苏联一度反对两德的统一,但其自身的实力已经无法为其外交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了,最终,不得不同意德国的统一。西方国家虽然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立场不一,但最终达成一致,支持西德完成国家统一。
关于城阳区乡村旅游者喜欢的旅游项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旅游者喜欢采摘、划船、农业观光、农业种植、登山等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棋牌类传统乡村旅游产品受欢迎程度不高,可见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在发生改变,而探险类新型旅游产品受欢迎程度较低,本文认为大多数旅游者还是非常注重乡村旅游的安全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仍然坚持两个德国的政策,反对德国统一。但随着苏联国内形势的恶化,苏联对德国统一的制约力下降。为应对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开始推行“自由选择原则”,强调兄弟国家“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2]苏联对外政策的改变直接引起东欧国家政局的变化,东德国内也出现大规模动乱。1989年,德国统一问题重新提上日程。为争取苏联对德国统一的支持,联邦德国对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德国统一势头迅猛,苏联也已无力干涉。为争取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发言权,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保持中立。对此,西德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对苏联更有利,同时保证统一后将进行裁军,并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在获得正式的政治保证和经济实惠后,苏联最终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
80年代末,民主德国政局的变化让美国始料未及。在西德积极推动国家统一之际,美国的对德政策处于摇摆之中。一方面,西德吸收统一东德是美国在欧洲对抗苏联的巨大胜利;另一方面,美国担心德国的统一会减少美国在西欧的军事存在,危及美国在西欧的战略利益。为防止统一后的德国脱离西方阵营,美国提出“统一的德国应该加入北约” 等条件。在得到西德的保证之后,美国表示支持德国统一。
对法国而言,德国的统一会威胁其在欧洲的地位。起初,法国力图稳定东德局势,阻挠德国统一进程。1989年,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奔赴柏林,稳定东德政局。但是,1990年3月的大选后,法国认识到德国统一趋势难以阻挡,转而采取了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努力将德国纳入到欧共体框架中,从而制约统一的德国。[3]
在德国统一到来之际,英国对德政策经历了由“反对统一”到“支持统一”的转变。英国对德国统一的疑虑主要有三点:第一,德国若和美国走近,会取代英美特殊关系;第二,德国若退出北约,会威胁欧洲安全;第三,若法德主导欧洲,则会威胁其独立和特殊的身份定位。因此,英国摒弃了它一贯的支持德国统一的立场。但面对德国统一局势的迅速发展以及美国等西方盟友对德国统一的支持,英国也开始调整政策,参与到德国统一的进程当中。[4]最终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与西方盟国达成一致。
(二)权力均衡与朝鲜半岛的分裂
朝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历史发展历来受到大国权力均衡的影响。二战之后,朝鲜半岛又在美苏的强力影响下分裂为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虽然两国都极力争取国家的统一,甚至为此采取了战争手段,但是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国家统一始终难以实现。
1.二战后~冷战结束——外部权力均衡与朝鲜半岛之分裂
朝鲜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涉及的大国力量主要是美苏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同时,日本进一步受到美国扶持,实力上涨。因而,冷战时期,围绕朝鲜半岛逐步形成韩美日和朝苏中的三角对立关系。
对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遏制苏联和保障日本安全有重要的价值。从地缘上看,朝鲜半岛毗邻东北亚诸多岛屿,通过韩国东海和大韩海峡还可以控制苏联远东基地海参崴到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因此,韩国被视为“美国与苏联全球战略冲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遏制共产主义和保卫日本的一个战略前哨”。[5]为了在东西方对抗中取得优势地位,美国还与韩国、日本等国签订条约,建构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同盟体系,这进一步巩固了以半岛南北分裂为基础的东北亚战略均势。
一是出台行动方案。为确保专项检查行动有序开展,该局出台了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检查范围、重点检查内容、检查步骤和时间节点,明晰了采购人、采购主管部门、采购监管部门各自的主体责任。要求各采购人建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部署、指定专人负责抓落实的专项检查工作机制。还设立了专项检查投诉举报电话(投诉箱)。
对日本而言,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朝鲜半岛对其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因为地缘相近,日本利益会首先受到冲击。其次,朝鲜半岛政局的变化也对日本有重大影响。对于日本来说,韩国实际上是其缓冲国。日本认为苏联是其安全上的最大威胁,如果韩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日本则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日韩之间没有正式缔结盟约,但在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框架下,日本显然属于支持韩国的一方。
对苏联而言,朝鲜半岛同样极具战略价值。美苏在东北亚竞争的焦点集中在朝鲜半岛上,为此,一度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是苏联在东北亚与美国角力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苏联构建的苏中朝战略同盟的重要一员。7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进一步恶化,而改善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关系。因此,朝鲜对于苏联更加重要,它成了苏联遏制中国一支力量。同时,“苏联传统上一直希望在远东获得不冻港,这将使苏联在考虑朝鲜半岛上的利害关系,更增加其比重。”[6]
对中国而言,由于朝鲜半岛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中国的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帮助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中国和朝鲜情谊增强的同时,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中苏关系恶化后,朝鲜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如果苏联控制了朝鲜,那么中国的渤海和辽东半岛就会首先直接威胁。因此,在中苏对抗加剧之时,中国的目标是要防止北韩倒向苏联。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在中国的地缘战略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也成为维持东北亚长期均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冷战后,围绕朝鲜半岛的两极均衡逐渐为美日俄中四大国所形成的多极均衡所取代。四大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利益各不相同,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促使新的均衡的出现。韩国总统金大中认为,美日俄中“四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很不一致,它们从不接受由哪一个特定的国家来统管该半岛。它们长期热衷于保持该地区的势力均衡。”[7]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部权力失衡与德国的统一
总的来看,冷战时期围绕朝鲜半岛形成了苏中朝“北三角”和美日韩“南三角”。朝鲜半岛上两国的关系深受大国关系的影响。“南三角”和“北三角”的势力均衡是冷战时期朝鲜半岛维持现状的重要原因。
12月20日11版《马赛克般的拼贴能成为类型片捷径吗》,其导语“从……影片中撷取高强度画面段落”,读者糊涂;“高强度画面段落”是何意?
1. 1949~1989年:双方政权的均衡与两个德国的现状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在朝鲜半岛的发言权与影响力明显增大。日本与韩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1993年,日韩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两国关系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同时,日本也在改善与朝鲜的关系,在朝鲜、韩国之间奉行等距离外交,牵制美中俄三国与韩朝的关系,提高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另外,朝鲜半岛的统一也并不符合日本利益。统一后的朝鲜将在军事、经济实力方面对日本构成威胁,加之两国的历史夙怨,会更令日本不安。
总之,冷战后,美日俄中四大国围绕朝鲜半岛逐步形成了多极均衡的战略格局。在新格局下,四大国既彼此协调,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实力虽然和前苏联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俄罗斯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俄罗斯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为其在半岛发挥作用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其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仍非常具有威慑力,这是俄罗斯半岛政策的根本保证。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一度倒向西方,支持韩国。这使得俄朝关系恶化,从而减弱了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1994年,俄罗斯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对朝鲜半岛实施南北等距离外交。2000年,俄朝签订新的睦邻友好条约,双方关系彻底恢复。在半岛统一问题上,俄罗斯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前提是,统一的朝鲜半岛要与俄罗斯合作,阻止其他大国取得地区霸权。
通过观察事故现场所留下的4条轮胎印痕,经对比分析,其中2条轮胎印痕颜色较深,且印痕较长;另外两条轮胎印痕颜色较浅且长度较短(如图3所示)。事故现场所留轮胎印痕与上述特征2与特征3中所描述的侧滑印痕特征相符。由此可以说明:事故车在发生碰撞前曾发生过侧滑。侧滑印痕的起始点可以看作为事故车发生侧滑的起始点。
冷战后,中国实力逐年增长,逐渐崛起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大国。综合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中国对半岛局势有重要影响。冷战后,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992年,中韩关系正常化,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快速发展。同时,中朝关系也继续发展。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有关各方就朝鲜半岛统一问题进行协商,努力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朝鲜半岛以和平的、自主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
我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就是将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就业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认识到“有位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现实规律。其次,通过在企业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使其积累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为学生进入职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我国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学习借鉴、实践探索阶段,应切实加强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规范与管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药学技能型高级人才。
二、内部权力与国家统一
主权是国家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国家主权的统一。而主权一般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政府的变化对国家统一与否有重要影响。就两德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东德统一社会党的下台是促成德国的统一的重要因素。而朝鲜半岛上,韩国政权稳固,朝鲜政权也没有崩溃,同时,双方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这是朝鲜半岛保持分裂态势的重要原因。
(一)一方政权的瓦解与两德的统一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朝鲜半岛局势有更大的影响力。冷战后,美国对朝鲜逐步推行“软着陆”的接触政策,这更有利于“融化”朝鲜,使其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最终使统一的朝鲜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实际上,朝鲜半岛维持现状可能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朝鲜半岛的分裂给美国在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继续驻军提供了理由,而美国在日韩的驻军是其维持亚欧大陆均势的重要力量。
1.3.2 药物选择评价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6],预防感染时应以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主。
(1)东德国情及其对西德之政策
沙千里和邹韬奋坚决反对后一种意见,最后因为沈钧儒坚决支持邹韬奋和沙千里的观点,才结束了争论。沈钧儒在这一期间,为了团结原救国会的同志,并促进大后方各民主党派的团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沈钧儒经常找沙千里等讨论工作,沙是沈的一大帮手。
东德实行高度集权的体制,统一社会党是其执政党。该党的中央委员会决定大多数军事、政治及外交领域的问题,同时,第一书记对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又有很大的影响。东德实行单一议会制政体结构,人民议院是最高权力机关,其中统一社会党的席位超过半数,占据绝对优势,实际掌控着人民议院。
就大历史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现代文学已满百年,新时期文学已满四十年。虽然标志性作品发表的时间略有先后,但大体而言,从2017年持续至2019年,“新诗百年”“现代小说百年”“五四新文学百年”“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都会是文学界关注和研讨的主题,既是总结和纪念,更是重新发现,并思考如何在历史中看清我们的当下。
20世纪50年代,东西德的关系处于严重对峙之中。东德强烈反对西德加入西方集团并重新武装,努力争取盟国缔结对德和约、实现德国重新统一。60年代初,在德国统一问题上陷入僵局后,东德放弃了“统一”的主张,并开始谋求西德及其它西方大国从国际法意义上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德放弃了“哈尔斯坦主义”,推行新东方政策,东德也放弃了对西德的强硬态度。1972年,两德签署《基础条约》,相互之间建立了正常的睦邻关系,这也使东德打开了与西方国家交流的大门。[8]1968年,与东德建交的国家只有13个,到1974年,东德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2)西德国情及其对东德之政策
西德成立后,政治上推行联邦议会制政体。西德吸收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实行不稳定的多党议会制失败的经验,推行新的两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在联邦结构中,总理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国家政策基本都是在总理府制定。
对美国而言,欧洲腹地德国是其与苏联对抗的重要场地。二战后,美国提议肢解和分区占领德国。但随着冷战的开展,美国认为一个虚弱的德国很可能会倒向苏联,于是开始采取重振德国的政策,并逐步将西德纳入西方阵营。1954年10月,伦敦声明和巴黎协议的达成为西德加入北约铺平了道路。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第一次柏林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应该避免与苏联发生直接的冲突,此后,美国开始改变原有的德国政策,转而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现状。
2.1989~1990年:东德的政治危机与德国的统一
表2中,拉格朗德Ⅱ级水电站的第1期只安排其可靠出力的2倍为它的装机容量值,第1期和第2期合计安排可靠出力的倍比为4。
80年代末,东欧的民主运动引发了民主德国的政治危机,国内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并爆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1989年,当了十八年总书记的昂纳克被迫下台,东德历史出现转折。克伦茨上台后,迫于国内压力,开始推行改革,实行选举,建立各党派共同参与的大联合政府,推行全面的新闻自由和全面的旅行自由。11月,改革派莫德罗组成东德新政府,删去了宪法中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作用的条款。从此,德国统一社会党就成为了与其他政党平行的政治力量。之后,统一社会党更名为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并声明坚决摒弃“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要在东德实行激进的改革。
1990年3月,东德地区举行民主选举,科尔支持的基民盟大胜。4月12日,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五大联合政府成立。新政府明确把两德统一问题置于新政府内外政策的中心地位,表示赞同根据西德《基本法》第23条加入西德,全面引进西德的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建立两德经济和货币联盟,承认德波现有边界,德国统一后留在北约,北约军队不进驻东德地区。[10]自此,东西德两国政府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一致。德国统一势头加快,并最终实现了统一。
(二) 双方政权的均衡与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两个国家的政权从分裂开始,在对内的统治上基本保持着稳定的局势,都没有出现像东德那样的政治危机。同时,两个政权虽然都积极争取国家的完全统一,但是在政策上难以达成协调一致,这使得朝鲜半岛的统一难以实现。
1. 朝鲜国情及其统一政策
政治上,北朝鲜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政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劳动党手中,坚持“主体思想”。经济上,劳动党致力于国内建设,并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军事上,北朝鲜始终坚持“先军政治”,推行“全民武装化、全国要塞化、全军干部化、全军现代化”的军事战略路线。北朝鲜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对其政局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外交上,北朝鲜坚持独立、友谊、和平的外交政策,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的关系。2000年初,朝鲜主动改善朝韩关系,并与部分西方国家建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朝鲜政局稳定、领导层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朝鲜的国家统一政策则经历了“武力统一”和“先政治后经济” 两个阶段。在国家分裂初期,韩国试图通过武力手段实现国家统一,但最终结果反而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态势。朝鲜战争后,朝鲜的统一政策开始转变和平方式,主张先进行政治整合,再进行经济整合。就政治整合而言,朝鲜主要主张推行联邦制或以联邦制作为过渡时期的政府形式。[11]但是南方始终对北方的统一政策抱有戒心,要么加以拒绝,要么不加回应。
2.韩国国情及其统一政策
政治上,韩国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其中总统的权力较大,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对外代表国家,并统帅军队。韩国的民主政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军政独裁转变为民主选举制,民主政治日趋完善,政局较为稳定。经济上,韩国建立了完备工业体系,工业实力和规模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军事上,韩国坚持“自我防御、提高独立防卫能力”的基本国策,同时,还特别强调与美国的联合防御体系,密切美韩军事合作。外交上,韩国几乎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保持着外交关系,其中韩美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基轴。
国土统一与民族统一是韩国历届政府最高施政纲领,但不同时期的统一政策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韩国的统一政策经历了“武力统一”和“吸收统一”两个阶段。李承晚政府和朴正熙政府前期,韩国不承认朝鲜,主张通过武力方式“北进统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朝韩两国关系更加对立,两国为之发生战争,而统一也并未实现。朴正熙政府中后期及其之后的各届政府,则强调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以及南北双方的合作。在统一政策上,虽然各届政府在具体提法上有不同,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主张用南方的自由民主体制统一北方,对朝鲜进行类似德国的吸收统一。要朝鲜改变甚至放弃自己原本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对于牢牢把握朝鲜政权的金氏家族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1981年,调水入洪泽湖的时间有34个旬,基本覆盖全年,入洪泽湖泵站装机利用小时为7 500 h,入湖平均流量为385 m3/s;调水出洪泽湖的时间有31个旬,主要在7月中旬—9月上旬、10月—6月上旬,出洪泽湖泵站装机利用小时为6 700 h,出湖平均流量为266 m3/s。
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径的现实指向。在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中“无产阶级政党—群众”的能动性关系不同于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政党(精英)—大众”的互动关系。从理论维度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视野中“群众”既有主体性,也是党领导的对象。从实践维度来讲,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方法,体现为民主决策的过程和政策执行过程的动员能力,更是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群众路线的阐释出发,集中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视域下群众路线的实践图景。
三、结语
通过对德国和朝鲜半岛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的权力均衡与内部的政权稳定是影响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具体研究发现,如表1所示:
表 1权力均衡与国家稳定的关系
内外权力均衡——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有着类似的历史背景。冷战期间,两者都维持着分裂的状态。在欧洲,德国是东西方阵营角力的焦点,两大阵营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导德国统一,并将德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畴,进而在冷战中取得优势。因此,在美英法和苏联基本保持均势的情况下,德国很难实现统一。同时,分裂期间,东西德政权相对稳固,政府都能维持对国内局势的控制,从而保持了“两个德国”的状态。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情况也类似。苏中朝“北三角”和美日韩“南三角”围绕朝鲜半岛形成均衡局面,同时,朝鲜半岛分裂双方的内部政局都较为稳定,因此,内外权力均衡使得朝鲜半岛保持着分裂状态。
内外权力失衡——国家统一。80年代末,苏联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力衰退,维持德国分裂状态的外部权力均衡被打破。同时,受东欧政局变化的影响,东德也出现政治动荡。因此,内外权力状态的变化共同推动了德国的统一。反观朝鲜半岛,虽然支持朝鲜的苏联实力衰退,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仍有重大影响。苏联解体后,围绕朝鲜半岛逐步形成了中、美、日、俄的多极均势格局。同时,朝韩双方政权仍能够维持对国家的控制。因此,在内外权力均衡的情况下,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仍在继续。
嫁接育苗选择嫁接最适期,选用半木质化健壮良种穗条,做好嫁接后苗木成活期的保温控湿管理,调节适宜苗木生长的光照强度,提供合理的温湿度条件,促进嫁接愈合和营养生长,从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李凤艳. 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瓦·伊·茹科夫,粟瑞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11):72~84,96.
[3] 蒋珝祯. 两德统一与法国的外交应对[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4] 王帅.英国对德国统一问题的政策及演变(1989-1990年)[J].欧洲研究,2015,33(1):116~129.
[5] 张兴龙. 延伸威慑与美国朝鲜半岛战略探析[D].北京:外交学院,2018.
[6] 吴博. 朝鲜半岛统一路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7] 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M]. 冯世则,等,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183.
[8] 王帅.两德统一进程中的“十点纲领”:源起、内涵及其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3):183~192.
[9] 马雪雪.联邦德国在民族统一问题上的政策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1):7~14.
[10] 王超.科尔的“德国政策”与“统一外交”析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6):68~72.
[11] 杨希雨.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8,(1):60~72,140.
中图分类号: D035.5
文献标识码: 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 OSID):
文章编号: 2095-4654( 2019) 05-0017-06
收稿日期: 2019-04-08
责任编辑:胡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