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说明: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果论文之一,课题编号180309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转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逐渐被推广应用,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不过,这一模式还在探索阶段,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就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校企合作稳定性差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两个问题,从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校企融合;计算机人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经之路。然而,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稳定性,且停留在项目委托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较浅的层面,高校对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企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参与度严重不足,这一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针对上述问题,高校与合作企业需及时做出合理转变,以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优越性。
1.新时期校企深度融合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稳定性差
每所高校都有不同的校风和擅长领域,每个企业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保持合作稳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经常因对自己定位偏差、风格差异,以及资金和利益等问题中止合作,并更换合作伙伴。这一问题不仅会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能力,不符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1.2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新时期校企深度融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合作企业需要的人才,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双方合作层面较浅,高校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带领学生接取企业委托的部分项目,无法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仅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参与度不高[1]。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优越性无法体现,高校学生依旧可能存在高分低能的状况,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2.新时期校企深度融合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善策略
2.1高校针对新时期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改变
高校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必须及时做出相应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氛围。
2.1.1认清自身定位,合理选择合作企业,确保校企合作稳定
在选择企业进行合作之前,高校首先要认清自身定位,根据本身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不能因一时的利益,降低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不能好高骛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在合作之前,高校还应对企业对行考察,了解企业的口碑、擅长领域,以及紧缺型人才。只有在合作之前做到知己知彼,在合作过程中,才能尽快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确保合作的稳定性,避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纠纷,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2.1.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教学方式也以传授为主。然而计算机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而且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2]。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尽快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学习过WEB开发系列课程后,教师可将自己参与过的项目制作成实训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模式,自主选题,合作完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提高,以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2.1.3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
所谓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并非简单的由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就业机会,由高校向企业输送研究成果和人才。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合理充分的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例如,定期邀请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文化,完善个人未来规划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使命感。还可以将企业的相关项目交由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外,将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或项目管理平台与高校的教学平台相融合,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氛围。
2.2企业针对新时期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改变
2.2.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德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技术型人才逐渐转变为了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道素质、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参与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要求,并与高校相关教师配合,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述缺乏职业道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或开展相关专题讲坐,树立正面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与此同时,相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严谨专注,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2.2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建造校内实习基地
在新时期校企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合作的企业和高校是共进退的,因此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高校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先进和研究成果和更高端的人才。为达成这一目的,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高校完善师资队伍,或帮助高校建造校内实习基地,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实习条件,从而促进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将部分项目委托给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可以节约部分成本,达成双赢。
2.2.3与学校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因此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还需要派出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深入到校园,配合高校相关教师的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完成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能力的过渡,并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为企业发掘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发展[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当今社会,想要培养出需要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要求的专业型人才,高校要认清自身定位,合理选择合作对象,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合面提高。企业也不能坐享其成,应与高校相互配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只有高校和企业相互考虑,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越性,达成双赢。
参考文献
[1]黄陈蓉,张建德.校企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6):14-16.
[2]曲昊.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7(4):172-172.
[3]罗娜.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数码世界,2017(12):422-423.
论文作者:侯丽霞1 马春庚2 鲍冠男1 冯志强1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高校论文; 企业论文; 校企论文; 人才论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 学生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