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群的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管理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土耳其命题”与“地中海现象”的旅游凝视
我国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旅游业投资日益盛行的发展趋势中,旅游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内,对单体旅游资源的独立研究正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而多主体和跨空间的大尺度研究正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正如Tosun,C.(2002)所言,由于研究对象局限于单个东道国或社区以及毗邻区域或旅游资源数量的缺乏,使得对社区的小尺度静态管理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必须展开大尺度协同管理研究以实现旅游资源群(Tourism Resource Population,TRP)的协同整合管理。[1]
鉴于旅游资源群的大尺度协同管理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旅游资源群环境影响和协同管理的典型现象——“土耳其命题”和“地中海现象”,展开案例研究。Nazmiye Erdogan首先提出了“土耳其命题”:即揭示了土耳其依托海岸旅游资源带,扩大旅游累积效应之后产生容量过载对环境绩效将产生破坏性影响。[2]由于海岸旅游带吸引力的扩张,旅游活动逐渐从海岸向内陆和国家公园等保护区扩散效应经过不断的累积,超过了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旅游者的涌入也带来了对群中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这种旅游资源群极度缺乏协同管理的现象,必将损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旅游资源群环境和文化等造成负面效应。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则关注到了“地中海现象”:地中海周围18个国家建立了环境绩效的协同审计框架,提高了各个旅游东道国和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整合旅游资源群中的自然资源、政策及旅游活动,并在协同设计的基础上强化了旅游设施利用与环境承载和本地化政策之间的一致性,保障了旅游资源群的可持续发展。[3]“地中海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群的协同管理有利于对环境产生现实和潜在的积极影响,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群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管理收益、战略优势和社区环境敏感性等。[4]
为此,除去对单个旅游景点投入产出和资源开发的片面观点,将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群的生态视野,从系统性的角度思考旅游资源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深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大尺度范围内对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决定旅游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急需在理论建构和工具指导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1.旅游资源群的内涵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某一类旅游资源单体的集群。旅游资源群是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重要存在形式,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旅游资源群虽然是由旅游资源个体组成的,但是其整体功能不等于旅游资源单体的简单相加,而表现出旅游资源个体所不具备的结构、功能和特征。张君从资源聚落的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三个方面衡量其特质。[5]而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强调了旅游资源聚落的社区敏感性、与环境责任的一致性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性等,这些特性说明旅游资源网络必须从多视角展开研究。[3]
2.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评价的依据
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改善整体环境绩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同管理绩效评价的标准化在国际层次表现为全球化,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手册或指南应运而生。主要有:ISO于1999年发布的ISO1403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于2006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理事会(WBCSD)于2000年发布的《衡量生态效率:报告企业绩效指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分别于2000年、2004年发布的两项关于生态效率指标的标准;日本环境省2003年发布的《组织环境绩效指标指南(2002年版)》;英国的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发布的《环境关键绩效指标:英国企业报告指南》;加拿大政府的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NRTEE)2001年发布的《计算生态效率指标:工业手册》。这些规范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尤以GRI的指南最为详尽、权威而富有弹性。[6]
3.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Bailey等指出旅游环境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可循。为此,在对旅游资源群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首先是关注旅游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和修正,之后是对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7]
(1)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Stabler和Goodall讨论了旅游环境绩效的5A评价模型,一方面分析了度假胜地水的质量和废弃物标准等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EQS),另一方面讨论了旅游企业废物处理活动的环境绩效标准(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tandards,EPS)。[8]Benjamin Karatzoglou和Ioannis Spilanis构建了希腊岛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地环境记分卡(Destination Environmental Scorecard,DES),在传统平衡记分卡的运营管理、学习成长、财务绩效以及顾客导向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指标,旅游资源群的邻近国家和地区应鼓励促进自力更生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商定目标和规则进行竞争。[9]Karl Ramler等提出运用Plan-Do-Check-Act(PDCA)方法实现超越了所有的前期阶段的连续性解决方案改善循环,以保证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的永久优化进程。[10]
(2)旅游资源群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上,环境绩效评价和财务评价两种评价十分相似。[11]沃尔评分法等环境绩效评价也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尽管有主观性,但能一目了然。如Nortel公司、ICI公司的环境绩效指标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dex)。常见的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较复杂的层次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复合评价模型法等,都可用于环境绩效评价。后者显然只能供专业研究人员采用。此外还有非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如专家意见法、问卷与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具体如何应用于环境绩效,还存在争议。
三、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1.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必要性
考虑到旅游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目的地访问者的敏感性,在旅游资源群中引入环境审计是十分必要的(Dimitrios Diamantis,1997)。[3]通过对旅游资源群的水、废弃物、经济利益、社会文化等多元审计指标的评价,进而帮助旅游资源经营者强化对景点资产的管理,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资源状况实施环境审计,考察旅游企业的合规性以及衡量旅游资源群资源利用的效率等。Jill Frances Solomon等认为必须引入外部的社会和环境审计制度来加强旅游资源群的绩效评价。[12]
2.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
(1)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素。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将环境绩效评价和审计的关键要素归纳为:社会经济结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水处理、废弃物管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和能源使用等;[3]Stabler和Goodall(1996)提出从吸引力、可进入性、环境整体性、服务设施以及辅助服务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审计;[8]还有学者提出从政策影响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实施环境审计,认为应对旅游者住宿、信息服务、休闲活动、废弃物回收、交通服务等进行详细的审计和评估;Silvia Ayuso(2006)对酒店旅游资源群的评价体现在行为准则、最佳环境实践、生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绩效指标等,以检验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驱动力、成功和阻碍因素以及成本收益等;[13]彭婷、姜佩华(2007)认为应从合规性、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环境管理系统实施等方面衡量环境绩效。[14]此外,还有环境质量指数、环境可持续指数、环境影响指数等,表现为战略性和具体性的指标。
(2)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的维度。旅游环境绩效评价与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以一种简单的形式提供复杂的环境绩效信息和确定资源开发的潜力。环境审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体包括:符合审计、景点审计、产品审计、行为审计、问题审计、公司审计和关联审计。[4]环境审计还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由两部分构成:政策影响评估和管理审计。环境审计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节约成本,这不仅依赖于法律法规,也依赖于企业的标准和政策。[4]外部审计往往是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组织来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Dimitrios Diamantis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环境绩效的评价维度进行了描述,宏观层面包括全球变暖、空中交通等;微观层面包括财务资源等。此外,学者们从战略绩效、过程绩效、结果绩效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的环境绩效评价和审计进行了探讨。[3][9]国际组织OECD和WTO也分别提出了环境审计的评价维度,前者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责任和政策绩效四个方面(OECD,1994),后者从核心指标和旅游目的地具体指标两个层面(WTO,1995)进行了探讨。
3.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空间特征
旅游资源群在不同空间层面上的依次组合,直观地表现为旅游资源群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在空间关系上,以空间临界距离为最基本约束,在旅游资源群内部,这种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群各组成单元之间的替代效应、屏蔽效应、集聚效应,而对外通过不同旅游资源群的有序组合,则表现为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15]
(1)旅游资源线的协同管理。Wilco W.Chan和Barry Mak (2005)对欧洲交通沿线旅游资源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旅游资源会受到道路交通、山体走向、河流流经地点等的影响,形成天然的聚集,并带动相关资源的整合。[16]
(2)旅游资源带的协同管理。意大利海岸旅游资源带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的管理与开发,建立了腹地延伸区域的协同能源审计,[17]旨在加强海岸带及邻近腹地的整合开发与协同管理。
(3)旅游资源区的协同管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侯恩谷地区进行了旅游资源群环境治理。这种基于核心地区而逐渐扩散到周边管理地带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方法,有助于建立多层次的旅游资源聚落,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系统。
(4)旅游资源网的协同管理。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探讨了地中海地区旅游资源网的协同管理。[3]1991年11月,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地中海沿岸的18个国家联合形成了一个环境审计网络,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共同的环境管理的框架体系。其中Sousse in Tunisia,Tripoli/El Mina in Lebanon,Oran in Algeria,Tangier in Morocco和Limassol in Cyprus这五个城市都采用了环境审计,其中两个城市为旅游胜地,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这些城市在地理上由于共享的地中海资源而形成了一个旅游资源群,但是,由于每个城市发展旅游方式和保护环境的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相应的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也有所高低,再者由于利益的驱动,一些群内城市坐享其成,会出现免费搭车效应,影响了旅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国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群及其协同管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些有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群的环境保护和空间布局的简单探讨,对旅游资源的组织方式及管理过程、作用路径等尚未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研究将聚焦在以下方面。
1.加强旅游资源的群集结构和合理布局。目前,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很多景区和地区都会关注与本地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和系统整合,但是这种开发很少关注结构性要素,即如何将旅游资源搭建成生态化的资源网络,并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稳定发展。同时,这种旅游资源的互动开发也忽视了对旅游资源层次性的管理,没有将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社区资源等进行有效的整合。
2.加强旅游资源属性和创意开发的研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错误使用的情况,归根到底还在于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和开发的潜力缺乏清晰的分析和有效的开发工具,尤其是缺乏对资源内涵的深入挖掘。为此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价值性,并有效确立处于核心地位的资源形态,进而建立合理的资源生态体系。
3.缺乏对旅游资源群的有效治理机制。国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注重资源的整体效应和优势,并且从大尺度和跨区域的角度,力图确保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而没有进行局部的地方性的割裂,这就有助于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和确保旅游资源的原真性,而中国的很多旅游资源却存在地区之争,不但无法确保资源群本身的完整性,反而在游客的心目中产生了认知冲突。
4.对旅游资源群应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不可避免会吸引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将有助于优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形成开发的合力。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治理还需要依赖法制环境、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和统一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进而在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游资源群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群作为对大尺度开发的重要研究领域,有利于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打破目前各地旅游资源盲目开发,没有特色,缺乏协同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局面,充分保障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实现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环境审计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