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从课改初期的“敢问路在何方”的迷茫和困惑,逐步走向了解新理念,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思路的渐进过程。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法则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解决具体问题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习得语言。它与新课标的基本理论相吻合,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任务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兴趣的激发者和保持者。
与此同时,新课改所提倡的另一种教学理念任务型语言教学也在课改的洗礼中经受考验,并被不断完善、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所教内容,设计出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目的。
本文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任务型英语阅读课设计的原则、任务设计类型、任务设计步骤做了初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明任务型教学在小组合作模式下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原则、类型、步骤、实例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指出:“教学中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avid Numan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尤其适合语言的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教师设计的英语学习任务,用英语解决具体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习得语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极有利于教师为任务型教学创造“用英语”的情景。
Numan认为,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他把课堂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性的,即学生在生活中就能碰上的,例如问路、借书、购物、求助、找人等。另一类是教学型的任务,即为教学而设计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话题为中心,设计任务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完成任务。
二、任务型教学任务有效实施的保障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任务型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首先,小组建设一定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学生可“合作”。研究表明:小组成员如能力普遍较低,他们无法展开讨论;能力都较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也会发生问题;如果小组中男女学生的数量不平衡,也会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小组内部的讨论会更有效。“组内异质”就是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根据任务,小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学生各尽所长,各司其职,既保证了人人参与,又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保证任务积极顺利完成。
其次,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适时指导,使学生会合作。在各小组中挑选一个英语成绩、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强的学生担任该小组的组长 ,小组长负责在小组活动前分配任务,使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各司其职,并安排成员间定期轮换角色,组织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进步。
三、教师设计小组教学任务时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按照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规律,以多种感官方式呈现任务,让任务充满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任务,积极参与任务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任务的表面现象与内含关系,便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直接切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系统性原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任务活动,循序渐进,在任务设计上,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关。同时,还应兼顾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发展性原则。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学生身心两方面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进行安排。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个体差异,坚持发展性原则必须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对量力而行的最好诠释,即任务的设计既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前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同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能完成任务,会遇到什么困难,能达到什么样理解程度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恰当地把握任务难度。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形成“我要学”的局面。
5.反馈性原则
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及时反馈,调节指导,不使任务活动流于形式上轰轰烈烈。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对自己的任务完成过程剖析、反省,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几种方法
1.预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学生没有阅读或听材料之前,让学生根据标题、所选课文的片段、图片等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
2.强化记忆。为了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段话,然后总结并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让其简述其中的某个情节,或要求学生就文章内容提问,将课文编排成短剧进行表演。
3.对照比较。为了培养学生的判别能力,锻炼学生准确地进行口语表达,让学生从不同材料或叙述中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4.排序。为了使学生领会课文具有连贯性,教师可以把课文段落的主题句或把相关图片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也可以在作文教学时,将范文打乱顺序,让学生排序。
5.能力拓展。课前分小组调查、查阅搜集单元相关话题资料,课上以创新的方式汇报展示;或针对重点词语、难点知识以小组任务的方式进行查阅分析汇总。
五、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
1.前任务,即教师提出任务。任务的提出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特有的教学环节。任务型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提出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2.任务环。即学习小组通过分工合作性学习活动来完成任务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任务——学生执行任务,即执行教师所提出的任务,并通过阅读、查阅、小组讨论分析等方式去完成任务。(2)计划——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汇报——学生展示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将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向全班展示。
3.后任务。后任务包括分析和操练,是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完成任务的情况,一方面,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重、难点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语言运用的练习,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语言操练。另一方面,从小组合作任务完成效果的角度,对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小结
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应用,使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中心和主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技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既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达到了真正的平等,同时使教师主导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教师从“一言堂”的劳困中解脱出来,并在教学中找到了一种快乐的感觉。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陕西咸阳中学 712000)
论文作者:刘冰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完成任务论文; 能力论文; 英语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