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林, 李立, 陈华旭[1]2018年在《口咽癌患者术后精确放疗应用MRI和~(18)FDGPET-CT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口咽癌患者术后精确放疗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18)FDG PET-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精确放疗的49例口咽癌患者的MRI及18FDG PET-CT检查资料,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残存病灶、阳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比较精确放疗前后SUVmax及ADC值变化情况,并以疗效等级暴露分组,对比不同疗效等级下残存病灶患者SUVmax及ADC值的差异,以明确口咽癌患者术后精确放疗应用MRI和~(18)FDG PET-CT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 (1)~(18)FDG PET-CT诊断残存病灶的准确率为94.33%、特异度为94.87%、灵敏度为92.85%、阳性预测值为86.67%、阴性预测值为97.36%、kappa值为0.857;诊断阳性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5.26%、特异度为95.58%、灵敏度为92.30%、阳性预测值为80.00%、阴性预测值为98.56%。Kappa值为0.828,均高于MRI;(2)术后残存病灶及术后原发病灶经精确放疗后可见SUVmax显著下降,但放疗1个月与放疗3个月时其SUVmax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DG PET-CT用于口咽癌患者术后精确放疗中或具更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介。
廖成成[2]2017年在《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IVIM模型对初治侵袭性淋巴瘤病灶的鉴别及化疗后病灶活性判定目的:探讨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模型对初诊患者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瘤残留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效能。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了30例初诊患者(男16名,女14名)及60例化疗结束后的患者(男33名,女27名),他们均接受了3.0T MRI常规序列及DWI成像多b值扫描(b=0,30,50,100,150,200,400,800s/mm~2)。初诊组接受了后续的病理活检,化疗结束组接受了病理活检或随访(18~22月)。通过参考T2加权图像和扩散加权图像(DWI)测量目标淋巴结的最长横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m ADC),并求出IVIM单指数模型下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值(s ADC)及双指数模型下的D、D*、f值,以病理或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初诊患者组中良性淋巴结病变、淋巴瘤及化疗结束组中化疗后完全缓解(CR:Complete Response)和部分缓解(PR:Partial Response)患者目标病灶m ADC、s ADC、D、D*、f值的差异。运用ROC曲线计算出诊断效能相关参数(如敏感性、特异性,AUC等)及最佳诊断阈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鉴别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瘤残留病灶良恶性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结果:初诊患者组:30人共32枚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结,其中良性淋巴结病变13枚,侵袭性淋巴瘤19枚,当b值=200s/mm~2时,良性淋巴结病变m ADC值(2.42×10~(-3)mm~2/s)>淋巴瘤(0.67×10~(-3)mm~2/s)(P<0.01),并可获得最佳的诊断效能(诊断阈值:1.11×10~(-3)mm~2/s,AUC面积:0.992,95%的可信区间:0.973-1,敏感性:94.7%,特异性:100.0%,准确性为96.9%)。化疗结束组:共60例患者,其中可分析的目标淋巴结60枚,5枚病理证实CR,8枚病理证实未CR(归入PR组),10枚随访证实CR,37枚PR,IVIM中的PR残留病灶组f值(56.17%)>CR残留组(21.53%)(P<0.01),其诊断效能最佳(诊断阈值:42.1%,AUC面积:0.931,95%的可信区间:0.869-0.995,敏感性:93.3%,特异性:82.2%,准确性:85.0%)。初诊患者组无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化疗结束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Q)=-12.83+4.45(LDi)+19.60(f),Q≤0.5认为该淋巴结CR,Q>0.5为PR,准确性为93.0%。结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恶性淋巴瘤有鉴别意义,且b=200 mm~2/s时,其诊断效能最大,诊断的准确性大约为96.7%。IVIM的f值对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效能最大,其准确性达85.0%。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有助于提高化疗后病人残余病灶鉴别的准确性。其中淋巴结的最长横径、f值为鉴别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灶良恶性的重要参数。第二部分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的研究目的:探索MRI在淋巴瘤分期的可行性及价值,比较MRI与FDG-PET/CT在淋巴瘤分期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的队列研究,共有66名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纳入研究队列,48名患者达到研究终点(男25人,女23人),他们均接受了全身3.0TMRI:T1加权,T2加权,DWI多b值(b=0,30,50,100,150,200,400,800 s/mm~2)成像及同机~(18)FDG PET/CT扫描。两个独立的阅片小组分别对MRI和PET/CT运用定性和半定量法评估人体的淋巴结区和淋巴结外的组织器官,并进行Lugano淋巴瘤分期系统分期,通过将影像学随访和病理学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模式的诊断效能、分期和治疗策略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基于区域的分析中,48名患者中共有1436个PET/CT、MRI对应的可分析淋巴结区及268个(半定量分析138个)对应的淋巴结外的常见侵犯区域纳入分析。淋巴结区的定性诊断一致率为96.3%(Kappa=0.914,P<0.0001)。淋巴结外区定性诊断一致率为97.3%(Kappa=0.815,P<0.0001)。PET/CT及MRI定性法诊断患者淋巴结区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90%、91%,94%、88%、90%。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诊断结外区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99%、97%,90%、98%、9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ET/CT及MRI半定量法诊断患者淋巴结区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8%、96%,91%、95%、94%。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诊断结外区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97%、96%,84%、82%、83%。其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在基于患者的定性法分析中,PET/CT有4例患者(8.3%)与金标准分期不符。MRI有3例患者(6.3%)与金标准分期不符。MRI定性法与PET/CT定性法进行Lugano淋巴瘤分期系统分期无明显差异(Mc Nemar's chi-squared=6,P=0.4232),一致性良好(Kappa=0.774,P<0.001)。3名患者(6.3%)会因为分期的不同而改变总体治疗策略。结论:PET/CT和MRI两种方法在淋巴结区诊断与PET/CT敏感性相似,特异性稍低,MRI在结外部分定性法的敏感性较PET/CT有优势,特异性相似。PET/CT而在淋巴结外区域半定量法的敏感性较MRI有优势,特异性相似。患者MRI与PET/CT在淋巴瘤的初始分期良好的一致性。但MRI是否可以替代PET用于淋巴瘤的分期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
丁勇, 田嘉禾, 侯亚彬, 张艳, 姚树林[3]2004年在《~(18)FDG-PET和~(99m)Tc-MDP骨扫描检测骨转移瘤价值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评价18FDG PET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及与99mTc MDP ECT比较。材料和方法 :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 5 1例及非肿瘤性疾病 5例在本科同时接受18F FDG PET和99mTc MDP ECT检查 (时间间隔不超过 2周 )。骨转移的诊断由病理、X线或CT/MRI、随访超过 1年综合决定。结果 :99mTc MDP和18FDG PET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率分别为 93 .7%、93 .7%,97.5 %、5 0 %,90 .8%、62 .5 %。99mTc MDP和18FDG PET均为阳性 15例 ,其中证实骨转移为14例 ,假阳性 1例 ;均为阴性例数为 2 0例。 2 1例不相符的结果中 2 0例99mTc MDP ECT阳性而18F FDG PET为阴性。18F FDG PET和99mTc MDP ECT假阴性各 1例。均诊断为多发骨转移的 12例患者中99mTc MDP ECT发现的骨转移病灶数多于18F FDG PET。结论 :18F FDG PET与99mTc MDP骨扫描相比较对肿瘤骨转移的探测有较高的特异性 ,但敏感性较低。
丁勇, 田嘉禾, 卫勃, 徐白萱, 邵明哲[4]2006年在《~(18)FDG-PET在直肠、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对24例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直肠、结肠癌的患者进行18FDG-PET显像研究,评价18FDG-PET对大肠癌诊断、分期及治疗计划的价值。结果表明,2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患者,23例局部18FDG摄取增高(SUVmax=7.09±3.26,2.98~12.2)1。8FDG-PET对于肿瘤原发病灶诊断准确率为95%(23/24),假阴性1例,8例远处转移全部检出;对于单纯局部(主要为第1站)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为50%(8/16),特异性为100%;改变了33%(8/24)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18FDG-PET对大肠癌原发病灶诊断灵敏度高,假阴性率低,但鉴别原发病灶早期局部侵犯程度作用有限;18FDG-PET对于淋巴结、肝、骨骼等远处转移探测效率高;18FDG-PET对大肠癌的分期和治疗计划制定有一定的价值。
王晓新, 陈鸿义, 刘桐林, 李简, 王荣福[5]2001年在《~(18)FDG-PET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评价18FDG PET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7例胸部X线片或CT异常的患者进行18FDG PET检查。PET扫描结果是以对目测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的 ,同时采用肺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的FDG摄取比值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鉴别 ,恶性病变此比率 >1 .5 ,而良性病变此比率 <1 .5。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 ,PET扫描结果均与其进行比较。结果 2 7例肺部病变中 2 1例为恶性 (腺癌 8例 ;鳞癌 7例 ;小细胞肺癌 2例 ;大细胞肺癌 1例 ;转移癌 3例 ) ;6例为良性。18FDG PET中肺部病变 /正常肺组织 >1 .5的有 2 0例 ;<1 .5的有 7例。对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FDG PET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 96 .3 %、95 .2 %、1 0 0 %、1 0 0 %、85 .7%。结论 18FDG PET检查能准确地鉴别肺部病变的良恶性 ,PET扫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的肺癌诊断方法 ,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霍力, 周前, 党永红, 傅喆, 卢朝辉[6]2007年在《~(11)C-Acetate与~(18)FDG PET联合显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11C-乙酸盐(11C-Acetate,11C-AC)与18F-去氧葡萄糖(18FDG)PET联合显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例疑肝肿瘤患者行18FDG和11C-ACPET联合显像。16例经病理证实并进行分级,4例为随访结果。[结果]3例良性病变对两种显像剂均无明显摄取。癌前病变2例,早期及延迟11C-AC显像均为“+”,18FDG呈“-”。肝细胞肝癌患者10例中,高分化2例仅11C-AC呈“+”,低分化2例仅18FDG“+”,6例两种显像均为“+”。3例肝腺癌、1例血管肉瘤及1例转移癌对18FDG均有明显摄取,但11C-AC均为“-”。[结论]18FDG与11C-AC联合显像可以提高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以及估测肿瘤的恶性程度。
常林凤, 卢光明, 朱虹, 张宗军, 胡裕效[7]2008年在《~(11)C-胆碱与~(18)氟去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11C-胆碱(11C-choline)与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PET/CT显像对肺癌的对比研究,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21例肺癌患者行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分别分析11C-胆碱及18FDG PET/CT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UV)、瘤/非瘤(T/N)组织,对11C-胆碱及18FDGPET/CT显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肺癌患者中,17例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表现为代谢增高(80.9%)。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明显低于18FDG PET/CT显像结果(P<0.05);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与18FDG PET/CT显像呈正相关关系(r=0.57和0.52,P=0.007和0.016);11C-胆碱PET/CT显像中SUV、T/N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99、0.45,P=0.008 4、0.039),18FDG PET/CT显像中SUV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68,P=0.000 7),而18FDG PET/CT显像T/N与病灶大小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1C-胆碱反映肿瘤细胞细胞膜的合成情况,在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杨衿记, 吴一龙, 黄玉娟, 廖日强, 黄逸生[8]2008年在《~(18)FDG-PET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最佳客观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前瞻性地探索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DG-PET)的早期代谢疗效与RECIST标准评价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的关系。方法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患者前瞻性入组,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按RECIST标准和SUV值标准(2周期化疗后SUV值下降>30%)互为盲法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用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κ系数检验比较2周期后18FDG-PET代谢缓解与RECIST标准的最佳客观疗效是否具有一致性(SPSS13.0)。结果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9例,晚期46例。18FDG-PET代谢缓解与按RECIST标准评价的最佳客观疗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01)。18FDG-PET预测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67%、78%、66%和96%。结论18FDG-PET可以预测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化疗的最佳客观疗效。
赵明, 吴沛宏, 曾益新, 张福君, 黄金华[9]2005年在《~(18)FDG-PET/CT对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后,CT扫描对判断是否有肿瘤残留存在一定的困难,而18FDG-PET/CT(18-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ly/CT)在判断肿瘤残留上具有优势。本研究对13例原发性肝癌经TACE联合RFA治疗周后,采用CT和18FDG-PET/CT检查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分析CT和18FDG-PET/CT在判断肿瘤残留上的差异,并根据18FDG-PET/CT的结果指导肿瘤治疗。方法:本组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有18个病变,肿瘤最长直径为0.8~16.0cm。12例为初治病例;1例为肝癌手术后复发,肝内共发现有3个病变。经过TACE联合RFA治疗后2~3周,对比CT和18FDG-PET/CT检查的结果;如发现有肿瘤残留,在2~3周内对其进一步行RFA治疗。结果:13例患者经一次TACE联合一次RFA治疗2~3周,经病变区域活检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11例有部分肿瘤残留,肿瘤残留最长直径为1.0~2.1cm;CT增强扫描检查检出5例,18FDG-PET/CT检出有10例残留,CT与18FDG-PET/CT检出率分别为45.4%及90.9%。根据检查结果,在2~3周内经过第二次RFA治疗后,18FDG-PET/CT检查发现10例患者肿瘤无残留,另1例6周后复查18FDG-PET/CT发现肝内病变未控,患者带瘤生存。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联合RFA治疗以及手术后,18FDG-PET/CT对判断肿瘤残留以及根据检查结果指导RFA治疗较CT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
杨衿记, 吴一龙, 陈刚, 乔穗宪, 谷力加[10]2008年在《~(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时影响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时,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SUVmax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NSCLC患者完全性切除术前所作的18FDG-PET结果,对可能影响原发灶SUVmax的各种临床因素作偏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偏相关分析提示SUVmax与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相关(P<0.05),但与年龄、病理分化程度、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腺癌(53例)、鳞癌(24例)、腺鳞癌(4例)、大细胞癌(4例)、鳞腺癌(2例)、巨细胞癌(2例)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2例)的平均SUVmax分别为5.18±4.46、7.65±3.57、5.84±3.02、3.35±2.47、6.00±4.59、4.30±1.70和5.85±4.15,组间的平均SUVmax差异无显著性;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仅与原发灶大小相关,但与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年龄、新辅助化疗无相关性。结论:偏相关分析提示NSCLC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SUVmax在NSCLC各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仅与原发灶大小相关。
参考文献:
[1]. 口咽癌患者术后精确放疗应用MRI和~(18)FDGPET-CT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J]. 刘会林, 李立, 陈华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2]. 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研究[D]. 廖成成. 广西医科大学. 2017
[3]. ~(18)FDG-PET和~(99m)Tc-MDP骨扫描检测骨转移瘤价值的比较[J]. 丁勇, 田嘉禾, 侯亚彬, 张艳, 姚树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4]. ~(18)FDG-PET在直肠、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初探[J]. 丁勇, 田嘉禾, 卫勃, 徐白萱, 邵明哲. 同位素. 2006
[5]. ~(18)FDG-PET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王晓新, 陈鸿义, 刘桐林, 李简, 王荣福. 中国肺癌杂志. 2001
[6]. ~(11)C-Acetate与~(18)FDG PET联合显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J]. 霍力, 周前, 党永红, 傅喆, 卢朝辉. 中国肿瘤. 2007
[7]. ~(11)C-胆碱与~(18)氟去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 常林凤, 卢光明, 朱虹, 张宗军, 胡裕效.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8]. ~(18)FDG-PET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最佳客观疗效[J]. 杨衿记, 吴一龙, 黄玉娟, 廖日强, 黄逸生.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9]. ~(18)FDG-PET/CT对评价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的价值[J]. 赵明, 吴沛宏, 曾益新, 张福君, 黄金华. 癌症. 2005
[10].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时影响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 杨衿记, 吴一龙, 陈刚, 乔穗宪, 谷力加. 中国癌症杂志. 2008
标签:临床医学论文; 特种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特异性论文; 淋巴瘤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敏感性分析论文; pet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淋巴论文; 癌症治疗论文; ct检查论文; ct扫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