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伊斯兰教在中国也被称为穆斯林或清真_清真教论文

为什么伊斯兰教在中国也被称为穆斯林或清真_清真教论文

伊斯兰教在中国为什么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真教论文,伊斯兰教论文,回教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至少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即已传入我国,并在回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等10个少数民族中间传播。然而,在我国汉文文献记载中,伊斯兰教却长期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我国,这些人唐宋时期被叫做“蕃客”。他们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从事海上贸易,在这些城市修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并且经营了穆斯林的公共墓地。不过,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信仰还仅仅局限在蕃客包括土生蕃客中间。当时,我国汉族人对于蕃客们的宗教信仰还是相当陌生的,在文献记载里往往以敬事“鬼”、“神”,礼“佛”、拜“天”(见岳珂《桯史》、赵汝适《诸蕃志》、郑所南《心史》)去形容蕃客们念经、礼拜等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

唐朝人杜环于玄宗天宝十载到代宗宝应元年(751-762)曾在大食(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住了12年,回国后著有《经行记》(杜佑《通典》卷193引),对大食人的宗教信仰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并且把伊斯兰教称作“大食法”。这是有关伊斯兰教最早的汉文纪录和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名称。后来宋人越汝适在《诸蕃志》里说的“大食教度”,与大食法是一个意思,都指的是大食人信仰的宗教。

从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开始,直到整个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央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征发、迁徙到我国来,他们被叫做回回人。与此同时,那些久居东南沿海的蕃客和土生蕃客们,也被称作回回蕃客,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关于回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他说的“回回”,实际上指的是居住在安西一带唐时称作“回纥”、“回鹘”的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可能是后者的音转、大众语或者俗写。南宋时有人提到“回回”,在含义上除了包括唐时人所说的回纥外,还包括葱岑以西的一些民族。在元代文献里,回回一词大量出现,含义和范围已基本上明确,回纥和回鹘一般指的是维吾尔,回回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后来,由于大量的回回人在我国经过与汉族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长期的姻亲交往,相互融合,形成了我国的回回民族。

元代,大批的回回人以驻军屯牧的形式和以工匠、商人、掌教、学者、官吏等不同的身份,遍布在我国各地。由于他们同汉族杂居并通婚,这样就与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只局限在少数蕃客中间不同。回回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始被人们所大量接触,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于是,从官方的文书诏令到私人的著述里,也就很自然地把他们所接触到的这种宗教作为回回人信仰的宗教来对待。正像唐人杜环把他在大食所接触到的伊斯兰教称作大食法一样,元代很自然地就把回回人信仰的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法(见《元史·世祖本纪》),或称作回回户体例(见《元典章·户部》)。同时,也把礼拜寺叫做回回寺,把伊斯兰教教长叫做回回掌教、回回大师。明代仍习惯地沿袭这种称呼,把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教门、回回教,后又简称作回教。这就是回教一词简单的历史由来。

“伊斯兰”的名称,大约到清代晚期才在我国正式出现和使用。人们仍然习惯地沿用着回教这个词,并且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在清代和清代以后又进一步扩大了,不仅把我国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等族统统加上“回”字,出现了“缠回”、“东乡回”、“撒拉回”等名称,还把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称作回教国,把国外的穆斯林也称作回教人。

历史上人们把伊斯兰教称作回回教、回教,在当时讲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后来,把回族与回教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甚至等同起来,就讲不通了。回回指的是人们的共同体,指的是回回民族,他们所信的宗教即伊斯兰教却是一种信仰,一种意识形态。回族中有些人不一定信仰宗教,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在国内和国外又绝不止回回一个民族,这都是明显的事实。

那么,伊斯兰教在我国为什么又常常被称作“清真教”呢?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Islǎm的音译,是“和平”、“顺从”的意思。历史上,宋元以来都没有比较恰当的固定的意译,伊斯兰宗教家们一直在汉文中挑选和使用适当的字眼儿去表达伊斯兰的内容。直到明清之际,才逐渐采用以清真教去称呼伊斯兰教。因此,不妨说“清真”就是伊斯兰在我国的一种意译。

我们可以从我国几座著名古寺的名称,去探寻“清真”一词的确立。从始建于宋的泉州清净寺、建于元初的杭州真教寺、建于明初的南京净觉寺、建于元和明初的西安清净寺和清修寺,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的北京东四清真寺的名称中不难看出,这些寺院一开始就比较集中地选用汉文中的“清”、“真”、“净”、“觉”等词汇去概括伊斯兰的内容。

其中泉州,在明代曾把“清净”作为伊斯兰教的名称,这显然同泉州最早的礼拜寺叫清净寺有关。明万历间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碑记》(见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里,就直接把伊斯兰教称作“清净之教”,并简称作“净教”;又把穆斯林称作“清净氏”。明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出身于泉州的回族世家,他的祖先明初曾“受戒于清净寺教门”①。李贽本人已经属于“回而兼儒”的学者,但在临终遗言里却特别申明死后一定要速葬、土葬,不用棺材,只用白布缠身,这显然是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族的葬法。李贽把这种葬法也称之为“清净”。这就是说,在清真教的名称于各地普遍使用之前,清净教曾经是泉州一带使用过的一种伊斯兰教的名称。

目前所知最早取名清真的礼拜寺是北京东四清真寺。从不少伊斯兰教的碑刻匾额和地方志等文献看,大约明末清初,各地新建或重修的礼拜寺,已经普遍称作清真寺。与此同时,清真教的名称正式出现,对清真一词的考释解说也随着伊斯兰教义汉文泽著的大批出现而开始。

“清真”是什么意思呢?很早就有人用“清洁真实”去说明清真,这恐怕是最普通的直观的解释。而历来的伊斯兰宗教学者,却都是从宗教学的角度对清真作注解。在汉译著作中,经常出现“清心寡欲”、“清净”、“清廉”、“清正”和“真主”、“真一”、“归真”等伊斯兰教经堂用语。早期的伊斯兰教著述家王岱舆说,清真就是“不增不减”,就是“扫净诸邪”(《希真正答》剩语)。《清真释疑》的作者金天柱说,“人见吾教有彻底澄清之道,真实无妄之行,遂别其名曰清真教”。他又说,“夫所谓清者,凡所行事远避其浊求入于清;真者,不媚诸邪以邀福,独事真宰以听命,存真去伪之义,明天道也”。《清真教说》的作者刘三杰则以主的清真、教的清真和人的清真这三个方面,说明伊斯兰教是“至清至真,独得其正”的一种宗教。这些解说,详简不同,而其用意都是一致的。稍晚一些,清代咸同年间云南著名伊斯兰教著述家马复初把清真一词同儒家的克己复礼联系起来解释,他说:“克己之谓清,复理之谓真”,“克去己私,复还天理,所以名为清真者此耳”。(《汉译道行究竟》下卷)一句话,清真就是克己复礼。可以说这是对伊斯兰教天道人道论的一种高度概括。

伊斯兰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叫做天方教、穆罕默德教,这是以宗教的产生地(我国明代称阿拉伯为天方)或者以宗教的创始人为名的一种称呼。但这些名称都远远不像回教和清真教那样被普遍使用。

注释:

①《林李宗谱》抄本,引自1958年《历史研究》第2期叶国庆《李贽先世考》。

标签:;  ;  

为什么伊斯兰教在中国也被称为穆斯林或清真_清真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