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资源评价

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资源评价

李明玉[1]2000年在《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图们江下游地区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地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成为国家级边境开放城市,日益引起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对该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采用了定量评价方法,逐步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并依据不同土壤上的产量差异,经计算得出旱地土壤最高指数是84.1,最低指数是60.0,水田土壤最高指数是92.0,最低指数是43.9。在此基础上,最后做出了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的评级图,并对部分土壤提出了改良措施,为该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胡碧玉[2]2004年在《流域经济论》文中指出流域经济是一种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 人类的文明,最早均起始于大江大河之畔,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一些著名的河流两岸。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流域及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流域经济更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诸多要素的系统分析;对流域产业带的分析更多的是以“三角洲”为边界,而缺乏上中下游的产业合理布局与利益互动互补的研究;对流域开发的模式有所研究,但很少用要素禀赋和分工协作的原理,进行流域经济开发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对流域综合开发中上中下游经济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利益互补机制的研究也薄弱。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江河的国家之一,今天对流域经济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已成为我国合理布局生产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域开发模式,促进我国江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尤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宏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观分析为主等方法,对流域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论文的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分析了作为整个论文分析基础的基本理论,即:流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开发模式等问题,借以为论文其它章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及模式,对流域经济的作用及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增长链”开发模式。第四章,论文分析流域经济产业带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着重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原则,对流域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并对流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五章,论文论述流域经济与城市的合理布局问题,着重分析城市增长极的作用、产权改革、经营城市等问题。第六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与“三农”出路问题,着重分析了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统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力求探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促进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七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差异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着重探讨了流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差异和实现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第八章,论文论述了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用五个统筹的理论,指导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着重探讨流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论文进一步揭示了流域经济开发中市场的失灵,指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流域经济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流域经济开发中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最后,论文进行流域经济实证研究,以嘉陵江流域为例,对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探讨。 与同类型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1、从宏观理论分析的角度对流域经济问题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克服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仅限于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流域经济与“三农”出路、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析较少的不足,把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布局、城市布局、“三农”、经济利益补偿、可持续发展等纳入了分析框架,使流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更系统、完整和全面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提出了增长链开发模式。突破己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增长链开发模式。增长链开发模式它是一种梯度开发模式与点-轴一面开发模式并举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梯度开发模式与点一轴一面开发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域经济开发中,增长极开发、梯度开发与点轴面开发模式并存,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点状开发、点轴面所形成的带状开发与整个流域经济上中下游总体上的合理分工、梯度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带状的巨大增长链。利用流域经济中河流系统自身拥有的特殊功能来有效地组织流域经济,使河流经济的开发进程与流域经济的发展布局之间始终保持着协调的关系,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流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 3、提出了建立流域经济上中下游的利益补偿机制。流域经济系统是一种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针对流域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提出流域经济的开发必须?

孙鹏[3]2011年在《近50年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它具有稳定环境、保护物种基因及资源利用等功能,被喻为“地球之肾”。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人们对湿地功能与价值认识的不足,近些年来湿地遭到不合理的开采和破坏。近年来,国内许多重要湿地如三江平原湿地、红树林湿地、向海湿地、青藏高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等在湿地景观变化与气候、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多,而对图们江流域的湿地变化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图们江流域的湿地类型多样,其中上游主要以泥炭沼泽、林下湿地、河流湿地为主;中游以河流湿地、人工湿地为主;下游以湖泊湿地为主。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1:5万地形图、MSS/TM影像和Alo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图们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区域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通过分析1960年到2009年图们江流域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特征,应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等,研究其近50年的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及生态效应。阐明其动态变化及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便于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结果表明:(1)从湿地面积的变化特征上看,该区域湿地面积减少一半,天然湖泊所剩无几,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和水田面积不断减小,其他人工湿地面积显著扩大。(2)从湿地类型的转化特征上看,大量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转化为非湿地,有大面积的水田转化为旱地、建筑用地等非湿地。(3)从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上看,图们江下游湿地景观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多样性指数在减小,景观破碎化指数及景观均匀性指数在增大。(4)人文因素较之自然因素成为该地区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机制,该区域部分天然湿地被开发利用,进行农业灌溉等,使得人工湿地的面积扩大,农业活动是图们江流域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5)由于天然湿地的大量开垦,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动植物资源面临危机,土壤养分降低。

杨春杰[4]2010年在《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安全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为了实现粮食自给的方针,我国采取了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实行各种惠农政策等措施。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吉林省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措施和粮食增产目标,本文从水资源、耕地资源、农业技术等方面分析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对吉林省粮食生产潜力进行预测,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金华[5]2004年在《图们江下游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保护措施》文中认为图们江流域长期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持最完整而著称,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提高和对自然的破坏,使得越来越多的坡耕地遭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该区的农业生产。因此,坡耕地的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图们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图们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研究范围,着重分析了坡耕地土壤流失原因及危害,探讨了坡耕地土壤流失现状及其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根据图们江中下游地区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以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因地制宜为原则,提出了用土、养土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张三焕, 金爱芬, 田允哲, 玄莲玉[6]2001年在《图们江下游地区林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持续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图们江下游地区林地适宜性评价时 ,把土地类型确定为林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 ,并根据森林主要生态因子和生产力选取林地参评因子 ,其中包括了地位级 ,在评分方法上采用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加权指数和法

郭艳丽[7]2011年在《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是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图们江下游地区湿地受图们江流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开垦农田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文状况的改变,不仅湿地面积在大量损失,而且湿地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准确地掌握和研究本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助于为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敬信地区湿地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图们江下游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在这套体系中,首先根据确定出的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一般病态、疾病五级标准,结合图们江下游湿地的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图们江下游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分为3个项目层,8个因素层,共30个指标,并给出了每一个指标的量化标准值,指标体系较全面地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景观、生态、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等几大类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最终计算,得到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总健康指数为0.5878,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压力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5292,响应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6866,状态系统的健康指数为0.5116,各等级隶属度S=(16.83%,2537%,16.76%,16.97%,24.07%)。制约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的因子在于:湿地的补水水质差,导致湿地水质污染加重,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并且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湿地景面积退化,观破碎化,生产力水平下降,以上因素最终导致了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湿地健康水平受到一定威胁,根据对该区湿地受胁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了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与恢复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赵春玲, 刘仕奇[8]2018年在《图们江流域下游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几点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历史上图们江地区的开发,人类活动增强,垦殖指数不断增高,它已成为延边州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泥沙进入河道,使土壤中大量营养元素发生迁移,造成水质污染,河流含沙量普遍升高。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土质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农作物减产,这些都给图们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俄罗斯的界河,也是东北地区惟一通海航行的河流,全长为525公里,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4个城市,主要支流有红旗河、海兰河、嘎呀河、

陈跃[9]2012年在《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提出东北地区,气候多样,林木茂密,草原广袤,资源丰饶,是清初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有清一代,虽然政府对东北边疆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但内地人民进入东北的步伐并没有被遏止。无论是政府公开经营,还是流民私自开发,他们对东北地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在利用档案、实录、方志及考察笔记等资料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自然灾害-政府管理-民众开发”四个相关层面的研究视角,对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分阶段进行研究。清军入关前,为了斗争和发展需要,清政府不断把东北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使得人口迁出地的人口更加稀少,生态环境更加原始。随着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量内迁,人烟较为稠密的辽河东岸地区也变成了地旷人稀的榛莽荒原。为充实根本之地,顺治十年(1658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垦令”,积极招徕内地人口移居东北,初步改变了东北南部地区的荒凉。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一方面沿袭顺治朝的招垦政策,继续鼓励内地人民迁居东北;另一方面把大量流人发配东北,戍边开发。大量民人和流人的进入,促进当地农业开发和城镇繁荣,也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强化管理,清政府在东北修筑了柳条边,设立了围场和牧场,划定了若干禁区,其目的虽是为了满足皇室和政府的特殊需要,但也规范了普通民众的开发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禁区内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清政府还设立盛京内务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布特哈衙门等特殊机构,以官方形式采挖人参,捕捉貂鼠等珍稀生物资源;设立伐木山场制度,官方采伐山林。这些政府行为也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另外,该时期东北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地点也主要集中在辽河西岸地区。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从乾隆五年(1740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为了维护皇室和旗人利益,颁布了封禁令,限制内地人民前往东北。于此同时,清政府陆续把京师的旗人向东北迁移,垦荒僻壤,与流民争夺资源。不仅如此,清政府还不断加强对盛京内务府等特殊机构的管理,加大对东北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对东北各地木税局的管理,增加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强度。虽偶有政府允民出关的行为,但在总体上清政府还是施行封禁措施。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内地民众不断冲破政府的封禁,潜入封禁区域,从事私垦、私采、私伐和偷猎等经济活动。政府行为和流民活动的增强,对东北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森林面积退缩,野生动植物锐减。随着生态环境的退化,东北地区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受灾范围逐渐扩大。为应对灾害,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措并举,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降至晚清,清政府逐渐弛禁,开始局部放垦,招徕民人垦殖,东北开发进入新阶段。人口的增加,城镇的繁荣,农田的扩展,资源消耗的加剧,导致东北生态环境失衡加重。近代以来,俄国、日本等列强不仅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更是大肆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挽救统治和实民固边,清政府最终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鼓励内地人民移居东北,施行全面放垦,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另外,朝鲜人也大量进入东北定居,开荒种地,开发东北资源,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过二百余年的开发,清末的东北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珍稀资源锐减,草原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塞,航运受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鼠疫等大型灾疫的爆发,更是严重危害了东北社会经济发展。总之,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容主要体现为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地貌的改变。其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清政府的管理政策、人口流动与分布、资源开发方式、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并贯穿于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始终。近代以降,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加深,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加剧,从而构成近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新特点。

杨亮, 田玮, 杨萌, 相恒星, 朱卫红[10]2016年在《图们江下游典型湖泊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图们江下游湖泊湿地植被景观为依据,选取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中典型湖泊湿地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土壤重金属进行分析。利用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i、Cu低于国家一级标准;Cr、Zn、As、Pb高于国家一级标准,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d高于国家二级标准。Ni、Cu、As、Zn、Cd分布均匀,而Cr、Pb分布不均匀;2)研究区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污染等级均不超过3级。7种重金属中,富集程度依次为Cd>Pb>As>Cr>Ni>Zn>Cu;3)该湖泊湿地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基本介于150~300之间,处于中等潜在危害程度。As处于中等潜在危害程度,Cd处于很强的潜在危害程度;4)污染来源主要有3个:As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Pb污染来源于交通污染;Cd污染来源于工业污染。

参考文献:

[1]. 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资源评价[D]. 李明玉. 延边大学. 2000

[2]. 流域经济论[D]. 胡碧玉. 四川大学. 2004

[3]. 近50年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孙鹏. 延边大学. 2011

[4]. 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杨春杰. 吉林大学. 2010

[5]. 图们江下游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保护措施[D]. 金华. 延边大学. 2004

[6]. 图们江下游地区林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持续利用[J]. 张三焕, 金爱芬, 田允哲, 玄莲玉.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7]. 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郭艳丽. 延边大学. 2011

[8]. 图们江流域下游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几点建议[J]. 赵春玲, 刘仕奇. 中国林业产业. 2018

[9].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陈跃. 山东大学. 2012

[10]. 图们江下游典型湖泊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 杨亮, 田玮, 杨萌, 相恒星, 朱卫红.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6

标签:;  ;  ;  ;  ;  ;  ;  ;  ;  ;  ;  

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土壤资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