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 要:笔者通过亲身参与组织,以本院网络技术系全体贫困生作为对象,开展了为贫困认定新生进行学长制的辅导,通过学术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思想上的开导、文体上的参与等方式去给予贫困新生的帮助,也为以后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打开另一个思路,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方向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长计划 贫困生
一、贫困生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跨入大学门槛后的新生面临着诸多的改变,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上都容易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状态。首先,从学习动机的适应来看,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而一旦进入大学,学习动机就在目标实现的同时变得模糊了。其次,从学习能力来看,中学教学侧重课堂讲授,而大学教学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要求新生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再次,从学习目标的适应来看,刚跨进大学门槛的新生对未来多数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该怎样学好专业课、对于这个专业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生都往往处于一种急于想知道却又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明白的焦躁情绪中。目标的缺乏、平淡的生活使得大学新生感到非常空虚,以致“郁闷”一词成为大学生一族的流行用语。
2.生活适应问题。新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依赖性强。离开“父母包办”的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生活紊乱、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适应性障碍。首先,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引起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进入大学校园,也就进入了全新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等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学生入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住集体宿舍、自己到食堂打饭和洗衣服、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自己安排生活费等感到很不适应,出现寝室关系紧张、生活习惯紊乱和月底“经济危机”等问题。其次,课余时间突然增多,导致闲暇生活紊乱。高中的时间都是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满满的,学生会觉得生活充实,而大学除了安排日常的学习时间外,其他的空闲时间都是由学生自行安排的。很多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出现沉溺网络或盲目恋爱等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3.心理适应问题。由于学习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和谐等原因导致情绪障碍,常常表现为紧张、失意、抑郁、焦虑等现象,严重影响大学新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自卑在独立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竞争。这种情况在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突出。这种心理会一直让学生摆脱不掉,深陷其中,甚至产生抑郁心理。
二、“学长计划”在独立学院实施的可行性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作为小组工作的一种,学长计划在应对新生适应性问题上有很强的可行性,是一种较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1.社会学习理论是学长计划的重要理论支撑。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社会环境和个体认知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学长计划正是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良好的小组环境氛围中对同伴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学长计划可以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撑。
2.小组工作的特点适合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首先,小组工作中的工作者和组员之间以及组员内部的互动,对于在新环境缺少社会支持网络并有着强烈孤独感的大学新生来说,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减少孤独感。这是因为服务的对象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学生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组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作改良的参考,也可以互相发生“模仿作用”从别人身上学习,更好地改善自身的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小组中的学长和新生是同辈群体,他们的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及某些社会特征方面大体相同,这为归属感和良好沟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这种由小组内部同辈群体产生的动力场在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方面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3.已有的经验尝试为学长计划提供了实践支撑。近年来,学长辅导计划除了继续风靡欧美日澳高校外,我国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也推行了这一制度。其作用就是有针对地培养一批学生,组成学长辅导小组,全方位地关心和帮助低年级学生。经过该计划的实施,适应不良的新生能产生一种身处大家庭当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往往能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同时,学长在指导和帮助新生的同时,既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又可以加强与低年级学生的沟通,学长身份对他们的行为还会有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可见,在高校中实施学长计划能够产生多方面的益处,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学长计划”的运行模式
1.运行体系。“学长计划”将分成三个等级的机构设置;“学长计划”以学长团为领导核心,包括团长一名,副团长两名,在学长团下设置名誉学长、预备学长、学员等职称。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各岗位候选人名单;由指导老师面试并确定正式人选名单。所有学长都是从高年级贫困认定的学生中挑选出来有素质、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同时该学生也要曾是我们的学员,基本一名优秀的学长,是从大一的学员、大二的预备学长、大三的正副团长或者名誉学长等身份的递进才可以产生。其中“名誉学长”是一个亮点所在,因为学长计划目前只是一个小组织,需要管理层人数不宜太多,但是学长计划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愿意付出,愿意留下来传承我们的精神,所有为了这群默默付出的学子,我们决定授予“名誉学长”的称号。
2.指导理念。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内,“服务学习”理念非常适合指导“学长计划”。“服务学习”理念是把服务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学校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中让参与者学会技能技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长计划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开展该项目能够很好地促进课程学习和服务实践的结合。第二,注重总结与反思。反思是服务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及服务后安排反思活动,帮助学生整合其课程学习与服务经验,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学长计划的实施过程,也是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的过程。第三,促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学长在服务实施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更为新生入学适应性提供了极大帮助,而且在项目的持续影响力下,学长和新生都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3.服务产出。在提供服务之前,大三和大二的学生都要接受老师的培训,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并学习一些经验,大二的学长们刚经历过大一的适应期,对期间自身和同学中出现的问题还记忆犹新,在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对适应性问题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现身说法能使新生们更为信服。学长在贯彻“服务学习”理念的基础上,按照小组工作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经验引导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向大学的角色转变,使新生在学长计划中获得思想、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善,这是学长计划最重要的产出。其次,在学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长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身也增进了对专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这也是该项目的产出。最后,学长计划通过高低年级同学之间以及各年级内部的交流,扩大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李远煦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宋亚莉 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索[J].新西部,2010,(1)。
[3]孙荣利 孟令军 尤勇 我院大学生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4]叶礼群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
[5]张永华 实施学长辅导计划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论文作者:张晓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学长论文; 新生论文; 计划论文; 学生论文; 大学论文; 小组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