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发展现状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对体育科学的需求日趋提高。近年来,国家对于体育科学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将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现状做一概述,并展望今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1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1.1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
1.1.1 理论研究成果
体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体育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与源泉。几年来,中国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表1)。
表1 中国体育科学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成果
体育社会科学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运动训练学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完善;乒乓长盛考
运动医学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常规测量方法规范,中国人体尺寸库
运动心理学
运动员心理建设综合模式
运动训练学和体育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对中国国球——乒乓球在世界乒坛长盛不衰的现象、原因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出《乒乓长盛考》和《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两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重大贡献,而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求实》杂志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将中国乒乓球的经验概括为:“全队树立崇高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气度,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1]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理论研究创新成果。该项成果从运动员身体健康、生理机能评定、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心理学评价等多方面对优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并在国际上领先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图1)。
图1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涉及的学科领域示意图
运动训练学专家对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运动训练学划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3个层次。构建3个层次训练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我国学者在以往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使项群训练理论不断丰富与完善[2-4]。
近几年来,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理论与体育行政实践的关系更为紧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专家、学者有效地发挥了决策方面的“智囊”与“外脑”作用;从体育行政角度透视,“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体育行政者的基本理念,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的“科学决策”方法也成为体育行政的重要形式。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概念,无论是国际奥委会还是国外学者均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奥林匹克运动定义为“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这一定义比较清楚地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属性[5,6]。从文化构成视角切入,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奥林匹克运动理论结构,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奥林匹克运动概括为3个子系统(图2)。
图2 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结构图
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者初步建立了运动员机能状况的检测与评定方法,并运用到优秀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之中,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和指标,使身体机能评定的范围不断扩大、自动化操作程度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测试结果更加准确、信息反馈速度加快,可用于客观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科学监控运动负荷和预测运动成绩[7,8]。
全面、系统调查并实测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常数和营养状况,研究对象主要是备战第28届奥运会(雅典,2004)的中国最高水平的运动员,运动项目包括游泳、自行车、皮划艇、赛艇、竞走、举重、跳水、体操、羽毛球、滑雪、现代五项、篮球、排球、足球、曲棍球、网球、投掷、跳跃、跨栏、摔跤、拳击、跆拳道、柔道、散打、击剑、花样滑冰、蹦床以及短道速滑等28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身体形态参数11项、心血管生理参数6项、有氧运动能力参数10项、无氧运动能力参数5项、心理功能参数6项和北京4个主要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员的营养膳食状况。这对于全面了解中国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心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建立中国优秀运动员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运动心理学者关于“运动对人体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表明,主观身体感觉比客观身体形态更重要,表现为太极拳和健美操两类完全不同的大众健身方式对身体自我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区别。在由于“练习量不同导致的技能熟练程度的差异对结果反馈时间点影响”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延迟结果反馈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与练习量有关,即当个体技能熟练程度较低时,即刻提供结果反馈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当个体技能熟练程度较高时,延迟提供结果反馈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研究提示:随着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的提高,提供结果反馈的适宜时间点应向后延迟[9-11]。
1.1.2 应用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加大了体育应用科学研究力度,不仅取得了一批高水平体育应用研究成果,而且这些高水平成果直接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表2)。
表2 中国体育科学主要应用研究成果一览表
应用研究成果
运动训练学
非衡“补短”训练理论
体育社会科学 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
运动医学
关节镜技术在运动创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运动心理学
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
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
运动生物力学 图像快速反馈系统在运动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在备战第28届奥运会(雅典,2004)中,图像快速反馈系统广泛应用于运动员的技术分析。被媒体称为我国在第28届奥运会冠军中含金量最高之一的男子110m栏金牌,充分体现了体育科研为夺取奥运金牌服务的特色。体育科技工作者不仅在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负责现场录像、处理数据,为运动员进行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而且在奥运会比赛期间,通过在北京录像分析刘翔和国外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并及时将各种技术数据反馈给比赛现场的教练员、运动员,为教练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评价。
跳水运动是一项集难度、体能和心理为一体的技巧性运动,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运动员制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普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脑电图等技术对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现代心理学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保证运动员以最佳心理状态参加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
体育仪器和运动器材的研究学者将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体育专项训练仪器的研制是我国体育仪器、器材的一大特点,为“奥运争光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乒乓球发球机的研制不仅可以简单地以机器代替人的操作,而且能够通过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变化使发球难度更加人性化。田径塑胶跑道的面层品种由原来多年不变的聚胺脂混合型,已发展为橡胶预制卷材、透气型、复合型等多品种。这些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运动更科学、更安全、更环保,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
1.1.3 高水平学术专著
中国体育科学科研工作者注重总结以往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大量撰写研究论文的同时,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专著和译著,主要包括:
——高水平研究课题和成果以专著形式出版,其中一些专著堪称为精品;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连续3年资助出版了高水平学术专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国家体育总局非常重视教材建设,通过全国招标,资助出版了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高等院校系统体育专业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根据目前国家尚没有体育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状况,不失时机地组织专家撰写了研究生系列教材;
——我国学者注重国外优秀专著的引进,人民体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分别翻译出版了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运动医学百科全书”和国外“体育产业MBA经典译丛”,表明我国专著出版正朝着国际化、规范化方向迈进(表3)。
表3 近年出版的高水平系列学术丛书(教材)一览表
出版社
国家体育总局资助出版专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精品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体育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MBA丛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运动医学百科全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2 研究手段多样化,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
1.2.1 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高科技研究技术不断应用于体育科学,促进了我国体育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仪器设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运动医学领域中,采用母学科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体育科学研究服务是最成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兴奋剂检测工作中,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专家利用高分辨质谱仪(HRMS)、同位素质谱仪器(IRMS)和高压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气相色谱质谱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紧密跟踪国际最前沿技术,使我国的反兴奋剂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连续15年通过国际检测。
图像自动识别仪器开始应用于体育领域。在影片解析仪和录像解析仪上,对电影胶片和录像磁带上的人体运动图像关节点的自动识别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功并应用于实践。
非生物性材料移植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体育领域[12]。2003年,我国科研人员对硅橡胶植入后对周围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硅橡胶植入可延缓由于关节软骨缺损导致的骨关节炎;未见硅橡胶性滑膜炎发生,而且对脑、心、肝、肾组织无明显不良影响。
1.2.2 注重学科交叉,引进先进理念
新世纪的科学研究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研究项目需要相关的科学家共同完成,中国体育科学也同样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借鉴。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获2004年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研究内容涉及十余个学科领域;国家科技部为备战第29届奥运会(北京,2008)而组织的奥运科技专项中十大研究课题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卫生与保健、运动人体测定、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信息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教育、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史、运动场地与设备等近20个学科领域。
运动训练学学者引入了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注重运动员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非均衡性特征,提出“补短”的训练理念,从而使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身材矮小的乒乓球运动员采用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可补偿身高条件的缺陷,而跳高运动员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也可补偿自身最大力量的不足等。
利用跨学科优势,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武术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家对多种运动健身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在群众健身中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3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
1.3.1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
在第27和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出色成绩,体育科技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民众的普遍关注。而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科学具有鲜明特点的工作,并形成了运动监控的科学体系。
图3 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体系结构图
图4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结构图(引自冯连世等,2001)
1.3.2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000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国民体质研究工作,体育科研工作者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监测体系,保证了对不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人体进行科学的测试,从抽样、测试到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都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范围之广,测试人群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少见。
我国学者以《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为先导,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实地调查、初步设想的指标进行筛选检验,在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大体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各人群的监测用指标体系;2)各监测人群的网点布局;3)监测网络系统及其计算机管理;4)测试细则和现场质量控制措施;5)数据的检查验收细则;6)不同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其中,较具开创意义的两项工作分别是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有关网点布局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体质研究体系。
科学研究的作用是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代武术等中国传统运动项目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研究结果的实效性[2]。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已经初步确定“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4种功法为群众可以安全习练的健身气功。
1.4 中国体育科学开始步入国际体育科学舞台
1.4.1 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次数增多
近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工作者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人次较以往明显增多。以国内影响最大的奥运会科学大会为例,中国学者的论文录取数量和比例均明显增多(表4)[13]。这不仅说明中国体育科学学者的国际化意识增强,而且也表明我们研究水平和外语能力的提高。
表4 中国大陆学者在近两届奥运会科学大会论文录取情况一览表
中国学者
全部录取
占录取论文
录取数量
论文百分比(%)
2000年
831100 7.5
2004年
267
1326 20.1
1.4.2 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体育科学工作者不仅走出国门参加多种学术会议,而且多次承担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使中国体育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自2000年以来,在我国举行了世界大学生运动科学研讨会、亚洲体育科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各学科体育科学研讨会。
北京获得了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后,我国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积极性日益增加,机会增多,先后成功申办了世界体育信息科学大会、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和国际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这些世界最高水平的单项体育科学学术会议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在北京举行。
1.4.3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增多
我国学者2000年以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体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多,特别是能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文章几乎为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检测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10月,中国内地体育科学学术界作者进入SCI并被引用的学术论文共14篇,虽然这一数量并不多,但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大陆体育科学水平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并不断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
1.4.4 在国际会议上获得学术奖励
在中国体育科学不断步入国际学术舞台的同时,中国学者也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冯连世研究员获国际运动医学学术会议最佳墙报奖、北京体育大学娇伟教授获2003年世界体育科学大会Morede Prince奖等,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这些获奖者都是我国年轻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2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性研究成果(假说)不多
理论假说是科学的最高境界,提出假说和检验假说是科学研究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体育科学虽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个别研究领域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上讲,中国体育科学缺乏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
我国体育学术刊物众多,各类体育学术刊物有50多种,其中,核心期刊14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约为万余篇,文字量高达6000万字。但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似乎论述性文章过多,原创性研究论文偏少,述而不全、述而不深、述而不评的现象十分普遍,很难见到类似于“超量恢复理论”、“林加尔德现象”、“运动员心脏”、“肌纤维类型转化”等这些在体育学术界有影响、真正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论文(学说或假说),即使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或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缺乏理论创新将不仅制约中国体育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很难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2.2 研究方法中存在缺陷
由于研究思路单一、缺乏创新思维和意识,加之研究者选题保守,致使许多研究选题仍然集中在一些内容陈旧的研究领域,从课题开始就立足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些研究者甚至在课题立项时根本不了解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整个研究过程只是做了一些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重复性工作。
有些研究者,特别是有些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不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需要选择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而是热衷于滥用新名词,盲目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更有甚者在研究论文中做一些文字游戏,陷入“创新名词”的怪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写出一些别人看不懂,甚至自己也不懂的文章。
在体育科研中t检验、单元方差分析等仍然是主要的统计学方法。事实上,运动的复杂人体和人体复杂的社会运动均体现在体育科学中。运动员选材、运动疲劳的诊断与消除、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赛前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大型赛事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无一例外地与多种因素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必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在需要的情况下,采用多元统计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2.3 体育科学研究发展不平衡
2.3.1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不平衡
目前,国家对体育应用性研究逐渐重视,经费来源途径多,投入大。体育应用性研究目标明确,见效快,可以直接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这种发展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与重视体育应用研究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近年来,体育应用基础性研究经费来源少,投入小。以自然学科为例,2002年度体育学仅获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2项,2003年度为4项,不仅在数量上只占当年度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的2/6612(0.03%)和4/5808(0.07%),而且在资助强度方面也不大。对体育应用基础性研究重视不够,将造成体育科技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到体育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3.2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中,重竞体、轻群体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研究力量、经费投入,还是研究成果都表现为竞技体育科研的优势地位。仅以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为例,在所有获奖项目中,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22项,占64.7%;而群众体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仅为8项,占23.5%。
2.3.3 体育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工作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国家十分强调科普工作,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在体育领域,体育科普工作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科普研究成果偏少,无论是课题立项、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和书籍,科学普及都置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中,科普类研究成果仅为2项,仅占5.88%。
2.4 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地位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科学学者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奖。但总体上,我国在国际体育科学学术中的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为:
——国际会议论文录取多,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少;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摘要多,发表学术论文全文少;
——报送国际会议论文多,参加国际会议少;
——参加国际会议多,口头学术报告少;
——在国际会议上小会报告多,大会报告少。
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展望
3.1 理论研究突出重点,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要加强我国体育的应用基础性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以保证我国的体育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在重视应用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要根据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规划,宏观把握研究方向。在具体研究领域,实事求是地根据我国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突出重点和特色,确定重点研究领域,集中人力和财力,力争在一些重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2 应用研究突出实用特征,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
加强应用性研究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围绕备战第29届奥运会(北京,2008)的工作重点,统筹安排体育应用科研工作,使体育科研真正为体育事业服务。如:
——加强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研究,以确保优秀运动员从事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加速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保证运动员在“三从一大”训练后身体机能迅速恢复,并继续从事大强度训练;
——在一般训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专项训练理论、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体育社会学研究要为体育事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3.3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3.3.1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生物学指标的检测提供了一条高效的途径,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体育生物检测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生物芯片技术已经逐步引入到兴奋剂检测,并有了一些发展基础,将各类芯片集成形成“芯片实验室”将是生物芯片的发展目标。在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的研究中,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将使血红蛋白、睾酮和CK等指标的检测更加快速、简便和准确。
3.3.2 基因工程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已深入到了分子遗传学领域。这些研究将给运动员选材工作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在优秀运动员的选材中加进基因指标,将会使选材工作更趋科学和准确。研究发现,与力量、耐力和速度相关的基因多态,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择提供了发展前景[14-22]。
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基因多态性,针对个体特征制订出真正具有个性化的、最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运动处方。国内已有研究提示,体育锻炼对HDL-C的改善可能与不同的基因型有关:走跑锻炼不能引起血脂异常患者HDL-C的显著改善。因此,在日常锻炼时可考虑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3.3.3 体育仿真技术
体育系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再现教练员的训练意图、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管理者的组织方案等,从而达到对体育系统的解释、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的一种崭新的实验技术学科。由于体育系统仿真和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图形学和自动控制等学科是体育系统仿真的支撑学科,这些学科大都处在现代高科技的前沿,特别是它与众多现代科学综合交叉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体育仿真技术与体操、跳水、蹦床等高难技术的创新、大型赛事开、闭幕式的演练等密切相关。
3.4 加强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要有特色。我们应当以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为依托,开展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取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在运动训练学中逐步形成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项群训练理论的完善、竞技能力的结构与评价、博弈理论与中国优势项目制胜规律将继续成为我们的研究优势与特色。
——中医药学在竞技体育加速身体恢复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将会为中国的训练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的理论基础与推广、应用途径。
3.5 建立中国体育科学数据平台
建立中国体育科技工作数据平台迫在眉睫。根据目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建立数据平台的关键并不是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插件化、中间件等软件结构平台,最关键的环节是数据资源的收集和整理。目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已初步建立,中国优秀运动员常用生理、生物化学和心理指标的测试工作也已启动,备战第29届奥运会(北京,2008)工作将会使数据库更加丰富与完善。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建立起中国体育科技的数据平台,使体育科技工作者能够共享各类数据资源。
3.6 中国体育科学在世界体育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中国年轻一代的体育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他们专业基础扎实,把握体育科学发展前沿,外语水平高,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使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逐渐增多,不仅被SCI收录的论文多,同时,其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也会大大增加;中国学者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的人数会不断增加,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相信,通过中国全体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体育科学也会像中国的竞技体育一样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