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材”成金——作文思维训练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训练论文,成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缘起】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始终是高三学生作文的主要困境之一。有效解决材料问题,是高三作文复习的重要内容。要将阅读积累与写作用材打通,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认识到材料与题目的契合之处,认识到从不同角度切入一个材料的可能性,并且落实到文字表达上,才能实现“以读养写”“以读促写”的目标,才能解决学生选材与用材的根本问题。 【课前准备】 将平素用来积累语感、训练文言阅读能力的古文片段熟读成诵,透彻理解故事内容,以备作文训练课之用。(本课训练素材主要选自《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1.提出考场作文内容充实与说理确凿的评价要求,意在使学生领会本课的训练意义。 2.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到“脖子上挂饼”,意在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点燃其心理期待,并暗示学生“转过来想一想”的思维训练任务。 二、训前热身(习作材料运用赏析) (一)阅读试题与作文并思考 1.题目中的“无我”与“有我”是什么意思? 2.习作中用了哪些材料,与“无我”或“有我”有什么关系? 作文试题:“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无我”还是“有我” 苏轼在《晁错论》中有这样的评述:晁错设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最终被七国叛乱所胁,被汉景帝处死,尽管冤屈,但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错呢? 对此,我这样理解:这位朝臣欲为天下除弊,故以“无我”的姿态削弱七国之力;而当七国叛乱,他却以“有我”为先,谋求自保而不顾景帝安危,这也无怪景帝痛惜地将其处死。由此看来,在“无我”与“有我”中走失,实不可取。 然而,究竟应当“无我”还是“有我”呢?我以为,古人已然给出了一个答案——入世则以“无我”为先,出世则追求“有我”的极致。 入世需“无我”。“无我”才能以广博的胸怀包容山河,体察民生疾苦。这样的人如尧舜,身先士卒,清明博爱,使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又如杜少陵,身世飘零却凝视山河状貌,“三吏”“三别”写尽百姓苦楚,于自身已然“无我”。 出世需“有我”。“有我”方能达到个体生命的极致,追求灵魂的超脱与自由。这样的人如老庄,天下之道,尽有其数,而自求本我之道。又如陶翁,出于仕,隐于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追求的生活,将个体的灵魂放脱,追求生命的恬静与闲适,这种生活展现了知识分子颇为可贵的自主性。 无论是“无我”还是“有我”,如此这般,他们各自已然达到生命的佳境。而另一面,“无我”和“有我”并不全然孤立,可谓“有无相生”。 “无我”如孔子,在治乱世时曾游说楚王,先以冉有请,再以子夏请,数请不殆,可谓为天下而不为“我”。但孔子是“有我”的,他的“有我”体现于“需要我”,而非“为了我”。故“无我”中的“有我”使其更为博大。同样,“有我”如陶翁,一山一水皆可呈现“我”的本心,那么“有我”即成为心中的山青水澈,而如此融于自然,也可谓“无我”了。 今天,我们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皆是一种手段。我认为,其目的可出于本心而不可立于私心,可出于众益而不可取之私欲。 “无我”还是“有我”,都可以是一种生命状态,但求不令“私心”而使之蒙尘。 (二)课堂讨论(明确要点) 1.题意:“无我”——对自我的淡化(褒:“牺牲”自己;贬:“虐待”自己),“有我”——对自我的强化(褒:自尊自爱;贬:自恋自私)。 2.材料: ①晁错(“无我”——自我牺牲;“有我”——谋求自保)(在“无我”与“有我”中走失) ②尧舜(“无我”——身先士卒,清明博爱)(入世需“无我”) ③杜少陵(“无我”——身世飘零却凝视山河状貌)(入世需“无我”) ④老庄(“有我”——追求灵魂的超脱与自由……自求本我之道)(出世需“有我”) ⑤陶翁(“有我”——追求生命的怡静与闲适……展现了知识分子颇为可贵的自主性)(出世需“有我”) ⑥孔子(“无我”——不为“我”,“有我”——需要“我”)(“无我”和“有我”并不全然孤立,可谓“有无相生”) (三)方法小结 吃透试题(细品题目意味),挖掘材料(根据题目需要审视切入角度),从而达到题材贯通(做到自圆其说)。 三、示范讲授与指导尝试 训练内容:阅读材料,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个片段。 要求:①有观点,即对“‘无我’还是‘有我’”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认识。②能支撑,即对提供的材料能从恰当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支撑观点。③300字左右。 (一)教师下水示范 (出示材料一)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事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学生翻译大意) 教师下水片段参考: 有真本领者,再强调“无我”,在他人眼中也是“有我”的,这与自身实力有关。(观点句)《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他认为自己相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便命令崔季珪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接见完毕,他派人问来使“魏王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魏王风采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才是真英雄”。(材料句)武帝曹操以国家形象为重,故屈居人后,有意淡化自己,这是“无我”;而使者阅人无数,乃识真金者,他不可能忽视真神的存在。(分析句)可见,真正有实力有气度的人,就是再淡化自己,也总有令人不可忽视之处。这是“无我”中的“有我”,这是低调中的昂扬,是一种雾后山峦一般的存在。所以说,真正的“有我”不是拿嘴喊出来的,而是自身有形无形的实力使然。(结论句) (二)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1.吃透题目:弄清什么是“无我”和“有我”,各自有何表现,明确文段指向。 2.处理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与主题或观点无关的应删减。 3.落实文字: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等要素齐备,做到说理清楚,表达顺畅。 (出示材料二)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学生翻译大意) 学生片段练习示例: 有时候,“无我”与“有我”其实并不完全矛盾。看重他人的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气度;淡化自己的背后,有时也是一种强烈的自尊。这就是“无我”背后的“有我”。(观点句)《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西晋将领王浑和妻子钟氏看见他们的儿子武子从院中走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生了这样的儿子,满可以安心了。”钟氏笑着说:“如果我能婚配参军(指王浑之弟王沦),生的儿子本来可以不止是这样的。”(材料句)钟氏的话耐人寻味,表面上看她将自己的“成果”寄托在所嫁之人上,可谓“无我”;而在看重“父性”的另一面,她的话也透露出这样一层意思——“就我本身而言,尚可以有更好的成果”,这种自信自尊不正是“有我”的表现吗?(分析句)有些时候,“有”“无”本是一体,大方的“无我”背后,是强烈的“有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不会视“无我”为“无能”,反而会因其背后的“有我”而对其充满敬意。(结论句) (三)方法小结 1.努力寻找题、材之间的契合点。 2.观点、材料、分析、结论等要素须齐备。 3.试题中的重点信息(如“无我”“有我”)应反复强化,使之得到足够重视。 四、量化积累,加深认识 (一)分组训练 (出示材料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学生翻译大意) 思维链接示例: ①华歆“无我”,总是被外物牵着;管宁“有我”,坚持自己独立的操守。 ②华歆“有我”,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管宁“无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欲望。 (出示材料四)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学生翻译大意) 思维链接示例: ①元方“有我”:为人子,捍卫父亲的尊严;讲信礼,与大人平起平坐——其具备独有的人格力量。 ②友人“有我”:对自己看得太重,万事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出示材料五)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学生翻译大意) 思维链接示例: ①子猷“无我”: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一心祭奠友情,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②子猷“有我”:尊重自己的感情,有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相信自己才是子敬的知音。 (二)方法小结 深入琢磨材料中的人情事理,所谓“隔行不隔理”,即“材不同但理可以同”;以试题的理为剖析材料的指南,方不会跑题,才能左右逢源。 五、易题而用,效果反馈 作业:请用上面《世说新语》中5个材料中的任意一个,完成下面作文题的片段写作。 (作文题为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试题,略) 学生作业反馈示例: 如果这三个人各自没有过人之处,不会产生这“最后三名候选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之中谁当选都有资格。 如果问我,权衡之下,我一定会选择大李。大李在生命科学这一人类高难课题上取得突破,“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他是我们国家在当代科学领域少数取得世界性话语权的高级人才。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样的人才实在算不上很多,如果我们在各个重大领域都有一个“大李”,中国的国际风采又会是个怎样的面貌呢? 我曾一度不明白钱学森先生当年为何回国那么艰难,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美方高层眼中怎么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当我读到《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故事,同样不明白,魏武帝曹操为何要追杀那个异邦使者——他能有多大的能量?看到大李,我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只为那一句“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背后的卓越眼力。一个国家有此等智囊存在,那是多大的威力!在科技发展远比不上当今的那个时代,那位使者的地位与钱先生、大李其实是同等的,他们都属于一个国家雄居天下的战略性人才,他们的眼力、脑力推动着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我看来,民族生存、大国战略,像大李这样人的地位无人可代替,其风采亦无人可比拟,我愿将这一票投给这位不端枪的战士。 使者的眼力便是一个国家的智慧,大李的风采便是当代中国的神采。点“料”成金--作文思维训练设计_读书论文
点“料”成金--作文思维训练设计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