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必要前提:学校、家庭各司其职
文|关颖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载体,在人的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家校合作”成为一个热词,家校合作共育体系正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各自应承担怎样的教育职责?形成教育合力的障碍是什么?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这些是很多教育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问题。
此外,菲茨杰拉德还多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城市高楼大厦与夜灯映衬下盖茨比孤独的身影:“宅邸的主人伫立在前廊,举起一只手做出客套的道别动作,显得形单影只,十分孤独。”[3]103人群熙攘中的尼克同样感到“一阵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而且发现别人身上也有这种感觉。”[3]105可见,消费社会中精神的虚空与荒芜感成了一种“社会病”,这种“孤独与空虚”的病毒不仅侵蚀着个人的灵魂,还毒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鲁枢元评价的那样:“所有成功后的占有都难以使生命丰盈”。[5]224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精神生态在社会生态恶化的情势下也彻底瓦解与坍塌了。
扭曲的家校合作:教师、家长角色错位
关于家校合作有各种解读,其中一点共识是,家校合作不能是家庭做学校的事、学校做家庭的事,而应家校各自履行自身职责,实现优势互补。但在现实中,我们总能看到、听到有关家校合作的曲解。
《中国教育报》发布的“2018中国家庭教育十大热点”之一是“‘陪写作业综合征’刷屏朋友圈”,其中列举了家长为孩子作业着急的诸多事例,有导致心梗的、脑栓塞的、骨折的,还有咬伤儿子的、调侃要嫁闺女求“亲家”辅导作业的……尽管这些都是极端的个案,但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却并非个别现象。这类问题之所以引起共鸣,是因为众多家长都有“陪写作业”的“切肤之痛”。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写作业是学生的本分。这本是很自然的、平平常常的事,可是“家长陪写作业”何以有这么大的魔性,让父母对亲生孩子暴跳如雷、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在我看来,问题的症结是:家长做了并不是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力所不能及,而迫于老师的要求、为了自己的孩子又不得不做的事。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意味着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对非专业的教育者——家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方面学校尤其要做出努力。
在大教育体系中,家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家长作为教育者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学校有引领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为家庭提供相关服务的义务。
所以,家校合作中,家长应把盯着孩子的课堂学习、书本学习的功夫更多地转移到家庭,充分挖掘家中和自己身上的教育资源,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自然会减少对学校的抱怨。学校借助家长的力量弥补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育的缺失,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一旦家长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及其所拥有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便都能被利用起来进行育人。这样,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就不会纠结于个体学生的个别问题,而能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如此,家庭和学校无疑将同时受益。
也就是说,原本辅导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与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分属于老师和家长的不同角色职能,如今却反了过来,双方都做了许多本不该做的事情,这便是家长和老师的角色错位。其弊端有四点,一是家长、老师“扬短避长”,导致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强己所难”,力不从心,“失败感”强烈,进而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失去信心;三是教育方式不当,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四是孩子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无能——这也是家长和老师们常常抱怨“受累不讨好”的症结所在。正是由于老师与家长不能很好地各司其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相互指责,进而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学校和家庭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但二者是不同的教育载体,在实施教育的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自身条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教育对象等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老师和家长同是教育者,却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只有老师和家长了解彼此的不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如果定位错了,付出再多也是南辕北辙,必然相互掣肘。
注重发挥家庭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与学校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学校尤其要重视家长的诉求和作用,与家庭实现优势互补。在现实中,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好学校”对孩子的作用,而忽视了家庭的教育优势,把孩子的未来发展寄希望于学校,这样一来难免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对学校产生不满。而学校老师要求家长配合学校课堂教学,家长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孩子学习上,必然会弱化家庭自身的功能。学校有时也责怪家长不配合,尤其是对家庭德育多有微词,称“5+2=0”,即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被家庭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了。这个形象比喻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学校德育不堪一击的现状。
选用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提供的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大鼠比例为1:1,体重250~280 g。
1.1.1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量大,回收难 在面对市场时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常常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赊销。如榆中水泥厂、临洮淀粉加工厂都存在大量的赊销业务,这些业务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而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之间很容易形成三角债,导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此类应收账款问题,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泥潭,甚至出现破产倒闭。
首先,注重对家长的“基础教育”,强化家长的角色定位。
“2017年8月8日,我们联合西江(广东段)沿线六地市人民政府及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了创建‘平安西江’活动。一年来,牵头推动活动向纵深开展,使‘智慧西江、协同西江、绿色西江、文化西江和共享西江’的美好愿景逐步变成现实,古老的西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见到记者,广东海事局局长陈毕伍欣喜地表示。
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学校义不容辞
市场环境下考虑主动管理措施的双层综合能源规划方法//徐雨田,廖清芬,刘涤尘,田园园,陈懿,陈炜//(18):114
而另一方面,老师们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也是煞费苦心。学校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有的学校教学生怎么洗衣服、做饭,开展的劳动竞赛的内容都是家务活;有的学校组织亲子活动,在操场上让学生给爸妈洗脚……老师们策划这些教育内容,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很少去做这些事。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针对性强、潜移默化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学校管理,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有很大不同。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和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环境的家庭,家长的个人素养、教育能力、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在孩子的学校教育开始之前就奠定了教育的基础,而且对正在实施的学校教育产生着或者强化、或者弱化的作用。
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有着共同的目标,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学校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引领作用,家长则更多面对社会现实,在帮助孩子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其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两种教育力量侧重不同、彼此融合、趋向一致。孩子受到的教育是全面的、立体的,成长过程才会更为顺畅。
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注重于针对孩子的问题给家长“支招”,而缺少对家长的“基础教育”,使得家庭教育常常被误读,家庭的教育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家长角色失范,在教育孩子时感到茫然、困惑,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甚至干出一些傻事、错事。教育部要求“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其中强调的“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应当成为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基础内容,如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父母对孩子法定的义务、以儿童视角认识孩子、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等。家长只有对这些内容真正融会贯通,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才能把教育孩子的劲使到点子上。
其次,注重帮助家长“悟道”,启发家长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私域中进行的教育,执行者是以父母为主的家长。家长机械地照搬既定的方法或模仿别人的做法,照方吃药、照猫画虎,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应具有普适性,注重传播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符合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要求,帮助家长“悟道”,启发家长自我教育,引领他们把盯着孩子具体问题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实践悟出教育孩子的真谛。有了开阔的思路、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再去“谋术”,寻找并在实践中创造解决孩子具体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再次,注重搭建平台,为家长提供多方位服务。
如今的家庭教育指导不是让家长被动地接受教育,而要更多地拓展服务功能,让家长学会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指导重在搭建平台。一是搭建信息平台,拓展指导渠道。互联网的发展为家庭指导提供了良好的传播载体,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学校尤其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家长学习、互动,让学习成为常态。二是搭建活动平台,动员家长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家长创造学习、参与、分享的条件和氛围。三是搭建互助平台,支持和鼓励发展家长自组织。倡导和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相同问题孩子的家长、相同个人特质的家长等建小组、结对子,互帮互助,在探寻中自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彩丽
标签:家校合作论文; 教育者论文;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