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向全球蔓延,以及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逐渐暴露,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如何进一步扩大需求,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扩大出口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为实现今年我国经济增长7%左右的目标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们必须努力扩大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即出口)两个部分。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深刻、出口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无疑我们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基础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不可以忽视和放弃国外市场。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高达20.9%。因此,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以最终消费加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减去进口来近似代表国内市场需求(这里研究的是我国厂家的国内有效市场),以出口额代表国外市场需求,则通过下表我们可以分析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表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贡献率 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国
内 需 求
总额 年 均 增 份 额%
贡献率
份 (1) 长率(%) (1)÷(3) (%)
1978 3125.6
- 94.9-
1980 3995.3 13.993.6
13.2
1985 7156.2 15.889.8
14.8
1990 13522.9 17.881.9
16.0
1991 15687.2 16.080.4
13.1
1992 19825.8 26.480.9
21.2
1993 27175.9 37.183.7
30.0
1994 34112.4 25.576.6
21.4
1995 43781.8 28.377.9
21.7
1996 52818.2 20.680.8
16.1
1997 58660.4 11.179.59.0
年国
外 需 求
总额 年 均 增
份 额(%) 贡献率
份 (2) 长率(%)
(2)÷(3) (%)
1978 167.6
- 5.1
-
1980 271.2 30.96.4 1.6
1985 808.9 39.7
10.2 2.5
1990 2985.8 53.8
18.1 5.5
1991 3827.1 28.2
19.6 5.1
1992 4676.3 22.2
19.1 4.4
1993 5284.8 13.0
16.3 2.5
1994 10421.8 97.2
23.4 15.8
1995 12451.8 19.5
22.1 4.6
1996 12576.4 1.0
19.2 0.2
1997 15152.8 20.5
20.5 3.9
年
需求总额
总 额
年均增
份(3)=(1)+(2)长率(%)
19783293.2 -
19804266.514.8
19857965.117.3
1990
16508.721.5
1991
19514.318.2
1992
24502.125.6
1993
32460.732.5
1994
44534.237.2
1995
56233.626.3
1996
65394.616.3
1997
73813.212.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第68页、620 页数据计算
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78~1997年,国内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额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国外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额中的比重则呈逐渐上升趋势。例如:1978年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在需求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4.9%和5.1%,到1990 年这两个比重则变为81.9%和18.1%,而到1997年则进一步变为79.5%和20.5%。同样,从贡献率上也可以看出国外市场需求对需求总额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在1978—1980年需求总额14.8%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内市场需求的贡献率高达13.2%,国外市场需求的贡献率仅为1.6 %,国内外市场需求贡献率之比为8.25∶1。而在1985—1990 年需求总额21.5%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内市场需求的贡献率为16%,增加2.8 个百分点,而国外市场需求的贡献率则上升为5.5%,增加3.9个百分点,国内外市场需求贡献率之比为3∶1。在1997年需求总额12.9%的年增长率中,国内市场需求的贡献率进一步降为9%, 而国外市场需求的贡献率则达3.9%,国内外市场需求贡献率之比为2.3∶1。 由此可见外贸出口贡献率不断在增大,即使在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减缓的情况下,需求总额也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我们必须重视外贸出口的作用。
扩大外贸出口还关系到社会发展、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据有关专家测算,若我国出口下降10%,则经济增长会下降2个百分点,下岗、 失业人数会增加250万人,税收至少减少120 亿元, 外汇收入也会减少120亿美元。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目标,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商品出口。
二、扩大出口必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趋缓的调整期, 国际需求大幅度减少, 出口难度加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12月21日作出预测,把199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上一年9 月预测的2.5%下调为2.2%;世界贸易组织(WTO)也于不久前预测, 今年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3%,比去年的4%下降1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外贸出口要实现增长,难度确实非常大。
第二,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由于亚洲市场急剧缩小,欧美及其他一些新兴市场较有活力,因此全球对美欧及其他新兴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东南亚危机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一定的过渡期后,其货币贬值带来的价格比较优势对出口的支持作用将得到明显反映。这些国家将继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目标市场上从出口价格和数量方面与我国展开激烈竞争,从而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形成更大压力。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贸易摩擦加剧。据华盛顿国际金融公司预计,亚洲金融危机将使7 个东亚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顺差在约1年的时间内增加大约1500亿美元, 而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将增加1150亿美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增加460亿美元。 全球贸易平衡的变化,将使市场竞争加剧,许多国家开始更多地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限制进口。另外,欧元的启动在短期内强化了区内贸易和投资效应,对区外的贸易和投资相对地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效应,这对于我国的外贸出口来说也是不利的。
面对上述不利形势,我国要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除了继续运用出口退税手段和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出口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仍然偏低,所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单位商品的价格一般都很低,因而即使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很大,出口总额的增长也很困难,而且这些产品还面临着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相反,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的单位价格却很高,而且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因而增加这部分商品的出口会使出口额迅速增长。伴随着我国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620.9亿美元,进而增加到1996年的1510.7 亿美元,我国的外贸出口也完成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过程。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为1996年的14.5%,而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1996年的85.5%。在初级产品内部,各种原料、燃料的出口在1980年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33%,1990年则降为14.1%,1996年又进一步下降到6.6%。而与此相反,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的出口结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等两项重化工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分别由1980年的10.9%,上升到1990年的15 %, 进而在1996年上升到29.3%。可以说,正是这种出口商品结构的逐步优化使我国的外贸出口迅速增长。
我们也可以从各类产品对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来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在1980年到1985年出口总额年均10.2%的增长率中,初级产品的贡献率为5.2%,工业制成品的贡献率为5%;而从1985年到1990年出口总额年均25.4%的增长率中,初级产品的贡献率仅为1.5%,而工业制成品的贡献率则达23.9%;在1996年出口总额1.5%的增长率中,初级产品的贡献率为0.3%,工业制成品的贡献率则为1.2%。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总额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提高了单位商品的附加值,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1996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5.5%,但其中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出口规模的扩大仍然主要是由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工业制成品支撑着。虽然1998年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达到665.4亿美元,保持了12.2%的增长, 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32%上升至36.2%(参见《对外经贸研究》1999—02—23),但上述基本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从国际经验看,出口额在4000亿美元以上的西方贸易大国,其出口额主要以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为支撑。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我们必须大力贯彻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关键在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只有根据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积极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才能推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排名,1978年名列第32位,1997年则迈入世界出口10强的行列。我国外贸出口的迅猛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又是与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密不可分的。
从1980年到1997年,在整个工业产出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重下降了6.7个百分点, 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重则上升了3.6 个百分点;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的比重均有所下降,而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24.5%上升到1997年的28.4%,上升了3.9 个百分点。工业产出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基础原材料产业逐步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在制造业内部,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机电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1980年到1996年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正是上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强了外贸发展的后劲,进而促进了外贸出口额的迅猛增长。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高加工度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也主要是由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加工业所支持,但1997年我国制造业结构中,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9.02%,而1989 年日本制造业结构中对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则已达到31.2%(郭克莎:《工业增长质量研究》,第294页)。 我国较低的工业结构水平已成为限制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一大障碍。
表二: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的国际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中国 30.1 28.4 27.1 20.5 20.0
48.5 43.1 41.6 48.8 51.0
美国
2.5 2.1 2.1 2.0
—
33.5 31.1 28.0 26.0
—
日本
3.7 3.2 2.5 2.0 2.0
41.9 41.0 42.0 38.0 38.0
韩国 14.5 12.5 8.7 7.0 6.0
40.4 41.0 43.4 43.0 43.0
新加坡 1.3 0.8 0.3 0.20
38.1 36.6 37.0 36.0 36.0
巴西 11.0 11.5 10.4 14.0 14.0
43.8 45.3 38.5 37.0 36.0
印度 38.1 33.0 31.0 29.0 27.0
25.9 28.1 29.0 29.0 30.0
第三产业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中国 21.4 28.5 31.3 30.7 29.0
美国 64.0 66.8 69.9 72.0—
日本 54.4 55.8 55.5 60.0 60.0
韩国 45.1 46.5 47.9 50.0 51.0
新加坡 60.6 62.6 62.7 63.8 64.0
巴西 45.2 43.1 51.1 49.0 50.0
印度 36.0 38.8 40.0 41.0 43.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7)(1998/99)和《国际统计年鉴》(1997)第106~109页
同时,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我国整个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水平与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中,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高于同属低收入水平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而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远远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不能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交通、商业、金融等基础性支持服务,影响到外贸出口的扩大和出口额的增长,最终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外贸出口的扩大,更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按照“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要求,处理好各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使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适应。在生产出口产品的产业中,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我们要利用信息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来改造传统产业,对其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之实现自身品质的优化,特别是要适应迅速变化的国际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我们要提高机电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对这些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医药类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总之,从长期来看,只有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和升级,才能有效地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而才能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