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眼科在2015-2017年接收的患者100例,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的方式分析了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具体包括药物应用率、药物应用类型、药物应用时间、药物应用效果。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常见疾病白内障、青光眼、准分子激光、视网膜疾病中均有较大的应用率;应用频率较高的非甾体抗炎药是双氯芬酸钠眼液、普拉洛芬眼液;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一般在治疗前3小时和治疗后24小时开始应用,准分子激光一般在治疗前3天和治疗后12小时开始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抑制疼痛和缓解炎症。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眼科;临床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有着消炎和镇痛的效果,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了眼科治疗中,如白内障治疗,青光眼治疗,准分子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治疗。为此,本文选择我院眼科在2015-2017年接收的患者100例,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眼科在2015-2017年接收的患者100例,其中,有54例男性患者和46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45-80岁之间,白内障患者20例,青光眼患者20例,准分子激光患者30例,视网膜疾病患者30例。
1.2实验方法
本文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的方式分析了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本文选择的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年龄、性别、患病类型、应用药物、应用时间、应用剂量、应用效果、应用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本文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观察指标,具体包括药物应用率、药物应用类型、药物应用时间、药物应用效果。
1.4数据处理
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药物应用率统计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常见疾病白内障(占比85%)、青光眼(占比85%)、准分子激光(占比96.67%)、视网膜疾病(占比70%)中均有较大的应用率。详见表1。
2.2药物应用时间药物应用类型统计结果
应用频率较高的非甾体抗炎药是双氯芬酸钠眼液、普拉洛芬眼液,两种药物的应用浓度均为0.1%。
2.3统计结果
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一般在治疗前3小时和治疗后24小时开始应用,具体如下:主治医师需要在术前3小时、2小时、1小时时分别为患者滴入治疗眼液,保持一次一滴的治疗频率;在术后24小时保持每天应用4次的频率,连续治疗2周。准分子激光一般在治疗前3天和治疗后12小时开始应用,具体如下:主治医师需要在术前3天为患者滴入治疗眼液,保持每天应用4次的频率;在术后12小时保持每天应用4次的频率,连续治疗3天。
2.4药物应用时效果统计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抑制疼痛和缓解炎症。本次实验的50例白内障和视网膜疾病患者,有48例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炎症和水肿症状基本消除;20例青光眼患者,有18例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炎症症状和疼痛情况得到了缓解;30例准分子激光患者,有28例患者在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后,其炎症水肿和术后疼痛得到了缓解。
3.讨论
在眼科手术围术期期间针对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炎症症状,能够改善患者的应激反应,且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会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1]。相比较传统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而言,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眼部压力升高,继而降低了药物应用的危险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非甾体抗炎药副作用比糖皮质激素药物要少,但是患者依然有可能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出现角膜溶解现象,为此,主治医师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其应用剂量。
具体而言,如果患者在患有眼科疾病的同时患有糖尿病或干眼症,主治医师在为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时,还需要为患者应用皮质类胆固醇,并且需要谨慎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良反应,主治医师需要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2]。
总之,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主治医师可以加大对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力度,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炎症症状和疼痛感,同时也需要注意具体的应用类型和应用剂量。
参考文献:
[1]陈馨.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围手术期的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2:99-100.
[2]黄佳,孙玲,沈阳,等.非甾体抗炎药在SMILE术后部分替代激素应用的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02:127-128.
论文作者:吴平建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1
标签:患者论文; 眼科论文; 药物论文; 抗炎药论文; 青光眼论文; 临床应用论文; 视网膜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