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阶级的想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特征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在我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作为剥削阶级基本上消灭了。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的工农阶级之间的差别,在短期内是不会消亡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注意阶级的思想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
所谓阶级结构,就是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各阶级内部结构)、各阶级的地位及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阶级结构是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及其关系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体系。同这种经济结构相联系,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的基本格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从总体上说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社会阶层。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是非基本的社会集团。此外,还有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等。
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尽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存在“皇宫”和“茅屋”的区别,但所有制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不同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思想特征。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研究不同阶级的思想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工人阶级的思想特征
工人阶级的思想特征,是由它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由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等决定的。
首先,从经济、地位上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是由旧中国的雇佣无产阶级转变而来的。1956年,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转变的完成。这个转变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由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变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经济上由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雇佣被剥削的阶级,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阶级。他们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企业的主人。
其次,从他们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上看,工人阶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劳动者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着。社会化大生产是时代发展的方向和主旋律,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主义,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根本任务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特别是产业工业代表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以工业建设为动力,带动农业和其它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又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现存的各个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一致的。它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的——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固有矛盾。而其它阶级都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着的,就其阶级的固有属性都是要求建立私有制的。农民阶级原来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如果任其自发发展,方向是建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其中的大多数只能沦为雇佣工人,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上升为资产阶级的地位。农民阶级不可能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他们只有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才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从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由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上看,工人阶级具有鲜明的主人翁精神、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充分发挥工人的这些本质的思想特征,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就从改革的现实来说,必须充分发扬和依靠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工人阶级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他们站在生产的第一线,对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了解,对搞好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的提高、技术的改进等等方面都有发言权。所以,在改革实践中充分依靠工人阶级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再从历史上看,东欧、苏联演变的深刻教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削弱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正确发挥,使社会主义国家轻而易举的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可见,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思想的特征,是正确解决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立足点问题。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时代感、使命感,引导他们积极投入改革实践,提高反和平演变的意识,是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
对工人阶级加强主人翁精神、时代感、使命感的教育,是工人阶级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和压迫的残酷程度,在世界各国工人中是罕见的,因此,他们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等等,对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从现实上看,建国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变迁,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增长,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很大的提高;其次,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以农民为主变成以城市学生和复员军人为主。近十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工人阶级新军崛起;再次,知识分子转化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后,工人阶级成员更新,成了工人阶级新的一代。据调查,解放前进厂的老职工,几乎全部退出生产第一线。因此,在新时期,怎样保持与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怎样继续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的作用?这就是新时期如何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加强传统与使命教育,增强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这是最好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一个民族、阶级都有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有着它自己宝贵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各民族各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它前身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所以,在新时期,对工人阶级加强主人翁精神、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把这些教育同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主力军、维护安定团结的主力军,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阶级。
(二)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
我国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同样是由它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主要因素决定的。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务,使广大农村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把农民这个小私有者阶级引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了两极分化的命运,成为新型的劳动者阶级。从而,在政治地位上同工人阶级一样,都是国家的主人。
但是,由于党对领导农民阶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经验,特别是对国情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农业集体化后,盲目推行集体劳动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这种生产形式同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民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的生产力状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同农业生产上自然条件复杂,难以科学的计算劳动量之间的矛盾。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的存在着,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农民生活基本上还是温饱型,有的地方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党中央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农业发展上的经验和深刻教训,果断支持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举。实践证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它同以人力、畜力为主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它可以打破“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有利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我国农业生产上连年持续的大丰收,不断突破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农民阶级由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转变为国家的主人;由小私有者、个体劳动者阶级转变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农民;由集体劳动形式转变为以家庭劳动单位进行生产。在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变后,形成了中国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农民阶级对党对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朴素的阶级感情。因为我国农民在旧中国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社会上的最低层,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民不聊生,使他们对帝、官、封怀有深仇大恨。新中国建立起来后,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残酷掠夺农民血汗的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得到了翻身,生产力获得了一次解放,并在党的领导下又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两极分化的不幸命运。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是出自农民阶级内心的呼声,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但是,由于我国农民从整体上看,文化素质还相当低,至今还有近两亿文盲。所以,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之上,未能把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自觉地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说是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
其次,我国农民具有勤劳、节俭、诚实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思想特征。由于我国平均耕地面积少,生产力水平又很低,生产形式一般采取家庭承包责任制。因此,我国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的诚实的、勤恳的耕耘、奋发的进取精神,才能向自然界索取到有限的生活资料。勤劳、节俭、诚这、奋进的意识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正确认识我国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要巩固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只有使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才能防止农民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自发倾向,避免封建的、资本主义思想言行的滋生,维护安定团结;也只有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才能把农民勤劳、节俭、诚实、奋发的进取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轨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它既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容易诱发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消极作用,对农民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势必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利己主义倾向。目前农村中出现的“落实种植计划难、收购提留难、完成任务难”等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消极作用的直接反映。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而且还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此外,还因为在现阶段农村基本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就必然会发生国家集体观念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如部分农民认为“土地分到户,各走各的路”、“责任到了家,自家管自家”,自私自利、散漫保守、极端个人主义重新抬头,给发展农村集体事业,如修路、打井、兴修水利、办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以上说明,只有善于分析各阶级的基本思想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