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星[1]1998年在《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是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探索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成长的历程,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彼此依赖、相互作用的内部规律。 本文运用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资料,阐释了这一历史时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创办赠地学院以适应美国农业与工业现代化的需要;依据德国“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创设研究型大学,以提高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开展初级学院运动以促进社会发展,并提高学术水平。借助于选修制的引入,部分传统学院,尤其是建立于殖民地时期的传统学院也被改造成为现代大学。 这一时期,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确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初级学院、学院与大学共同构筑起美国高等教育的等级结构;副学士、学士、硕士与博士则组成美国高等教育的学位体制。 文章还辩证分析了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中积累的一些主要历史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政府适当参与;科学解决教育传统与变革、学习别国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的矛盾。文章最后还结合上述经验谈了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启示。
石伟星[2]2018年在《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方面取决于立足本国实际,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对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学习。美国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达之国,通过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它有效地构建起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管中美两国在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国在教育发展方面仍有着很强的相似性,有一些普遍性的东西仍需共同遵循。因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及比较法,通过梳理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历程和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文化基础,重点对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体现、特征及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本文主要由六大部分内容组成。引言为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界定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制度”、“制度创新”等核心概念,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分析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思想文化基础,从美国文化、职业教育思想等角度对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考察。第三部分探究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首先以历史的视角对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特色的具体体现,最后探讨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分别研究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和美国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第六部分分析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特征及影响,具体包括面向现实是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动力、立足传统是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根基、自下而上是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模式、构建理论是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支撑等四个特征以及美国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促进了产业界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推动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观念深入人心等多方面影响。
曹珊[3]2014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劳动力市场能准确预测、科学定位、灵敏适应与灵活引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变革有促进作用。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就业也保持良好的态势。深刻把握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规律本质对我国高校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和劳动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出二者互动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有强有力的理论作为依据。全球化理论为市场理念与“国际化”人才目标提供依据,知识经济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知识型”人才竞争优势与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保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依据,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均衡目标则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理论为支撑。从历史的维度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高等教育精英阶段二者之间联系冷漠。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过渡阶段,二者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二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使美国意识到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行人才培养改革,这些改革对劳动力市场有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等教育劳动力数量增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更,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提高,市场适切性增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转型使高层次劳动者的质量得以提升。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弹性、参与性增强,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高就业率、低失业率和高工资水准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方式的“知识化”、多样化与弹性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雇主录用人才的新标准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变革。为促进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美国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杜克大学利用其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与基础资源建设,配合全球性议题的课程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世界公民”。斯坦福大学在“实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其与硅谷毗邻的地理优势,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实用性人才。圣保罗学院强调市场运作的理念,根据市场状况随时更改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密歇根州立大学利用其学生来源国际化的优势,重视多元文化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构“临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都以培养全球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劳动力市场通过工资决定机制、市场半径与资源配置机制、就业保护机制、失业保险机制与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机制激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自身规律与市场理念的博弈下,适应与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二者的互动颇具特征并有相交重合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劳动力市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动力源泉,现代大学制度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制度性保障,市场激励与高等教育自主调节机制是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助推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促进了高等院校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又能保持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创造与应用机构的特性。结合美国经验,我国应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层次转向:厘清激励相容问题,推动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
白强[4]2016年在《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探究(1869-2001)》文中提出从1869年到2001年,哈佛大学为适应不同时期美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因势而变,在百余年里连续发起了多次对哈佛大学发展具有跨越性推动作用的改革。正_足一次次与时俱进的持续性改革,使哈佛大学在一次次危机中,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从而把哈佛大学一步一步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顶峰,最终成就了哈佛大学的辉煌!“危机、转机、生机”是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的主题曲,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历史,正_是由危机、转机、生机组成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史篇。本研究围绕“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这一核心命题,以1869年以来哈佛大学百余年改革轨迹为线索,以历史研究、系统分析和理论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而临什么危机”、“如何创造转机”、“赢得什么生机”为逻辑路径探究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展示哈佛大学从“象牙塔”到“社会动力站”的历史转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特点,揭示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规律,从而为当代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借鉴。自1869年以来的百余年里,哈佛大学为回应工业化、战略化和全球化的需求,先后经历了“本土化”、“国家化”和“国际化”三个不同的改革历史时期。在“本土化”改革时期, (1869—1933),艾略各特校长而对美国内战后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春天,而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危机,以“本土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了发展生机,使哈佛大学迅速走上现代大学的发展轨道。继任校长洛厄尔而对垄断资本义发展的现实需求和“自由”与“秩序”、冲突的危机,以“秩序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使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美国化”的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化”改革时期(1933—1971),科南特校长而对国家卷入战争漩涡给大学发展带来的危机,为适应服务战争需要,掀起了哈佛大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改革,以适应战争的改革理念和追求卓越的改革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使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研究型“精英大学”。继任校长普西而对美苏全而战略各对抗给大学发展带来的危机,为服务国家战略竞争,发起哈佛大学“多元化”改革,以“大学多元化”的改革理念和实践,创造转机,赢得生机,建成了“多元化”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改革时期(1971-2001),博克校长而对美苏对抗全而升级给大学发展带来的新危机,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对哈佛大学的未来进行了新的考量,掀起了创建“心灵帝国”的改革,为哈佛大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生机,使哈佛大学迅速步入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继任校长陆登庭接力国际化改革,而对全球战略各调整给高等教育带来全新挑战的危机,以“人文化”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发起而向新世纪的改革,建成了而向全球的国际化大学,成功地把哈佛大学带入了21世纪。纵观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呈现出本土、本真、本科、求精、求变、求新的鲜明特点:即始终坚持“美国化”、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始终坚持本科为木、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始终常怀忧患之心、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哈佛大学百年改革轨迹蕴含着大学改革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其内部规律在于:卓越校长治校、坚持继承创新、坚守办学理念、平衡大学职能;其外部规律在于:学习借鉴与创新超越的统一、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统一、适应社会与自由探索的统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哈佛大学百年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为当代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一流大学的校长应当“职业化”、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应当“法制化”、一流大学的学习借鉴应当“辩证化”、一流大学的运行逻辑应当“动态化”、一流大学的职能发展应当“协调化”、一流大学的竞争环境应当“自由化”但在国情不同、体制有异、文化有别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文认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充分遵循大学改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接地气的改革策略,即直奔主题,切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轻装上阵,大胆改造老式传统学院;重点突破,着力发展优势潜力学科;放眼世界,瞄准国际前沿打造异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问鼎世界一流:发扬传统,聚力彰显自身办学特色,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好又快地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陈婷婷[5]2016年在《创新与崛起—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过程研究》文中指出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被认为经历了从意大利(1410-1530)、英国(1600-1750)、法国(1650-1830)、德国(1770-1830)到美国(1830-)的四次转移,形成了五大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每一次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不仅仅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更是其时领军世界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中心的变革与成长,以及由此导致的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新洗牌。英、法和德三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其中心时期都对美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933年,纳粹上台后,在法西斯专政的独裁统治下,德国高等教育迅速衰落。翌年,诺贝尔奖官网公布获奖者名单,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四个领域的获奖者全部来自美国,标志着美国取代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观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发现,早在一个世纪前,美国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稳定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其基本结构在一个世纪里都未曾发生改变,并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在19世纪以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十分贫瘠,大学的学术质量远不及欧洲各国大学的水准。一直到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利用其后发优势,一方面吸收和继承英、法、德等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不断的变革与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治理”、公私立大学并举、“学术自由”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在高等教育规模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一流大学数量等代表高等教育质量指标上以绝对优势超越英、法、德等老牌高等教育强国。2008年,我国高校在校生2021万,高等教育规模首次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等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科研实力、一流大学数量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与欧美高等教育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美国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变革抉择是与17世纪-18世纪末美国面临英国“牛桥”模式、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美国面临法国教育理念以及19世纪初-19世纪末美国面临德国大学的变革抉择相一致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现实国情下,参考美国建设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丁坤[6]2011年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文中认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虽曲折起伏却成绩斐然。从1837年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女生到如今女性几乎在高等教育各阶段全面赶超男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量的突破;从追求入学权到关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性别平等,从模仿男校到尊重女性特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发展理念的突破;从聚焦主流群体到满足不同女性群体的要求,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实现了多样性发展。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这是美国女性主动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中的弱势群体,女性追求高等教育权利的过程中尤其容易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女性自我意识、公共政策和经济环境、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末,随着美国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和反性别歧视教育法规的推行,高等教育内部基于性别差异的学科限制被打破,对女性友好的课堂和校园环境日渐形成,女性学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多元化和综合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专业选择和“玻璃天花板效应”的影响,美国高学历女性依然无法享有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高等教育与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仍显疏离。本文以女性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社会性别分析、历史文献、图表、比较研究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史实进行梳理和评价,着重探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并尝试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结语等六部分组成。主体四章既从宏观层面勾勒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概况,又从微观层面分析评价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具体来讲,第一章讨论了女子学园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起源的关系,女子学院、分院制与男女合校模式的形成,并以凯瑟琳·比彻思想为例探究早期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第二章主要分析1929年经济大萧条至1960年代中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陷入衰退的原因,并以《1944年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为例探讨公共政策对女性教育权利的影响;第三章在当代女权运动的背景下,讨论男女合校大发展,联邦政府反性别歧视高等教育立法对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全面恢复的作用与意义。第四章在1980年代以来女性入学人数全面赶超男性的背景下,讨论女性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及“新性别差距”所带来的挑战;结论部分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现状提出建议。
王廷山[7]2007年在《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查尔斯·威廉姆·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他不仅对哈佛发展功勋卓著,且影响了当时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及社会教育,尤其是其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艰苦漫长的改革,埃利奥特实现了哈佛从一个地方性小型教派学院到全国一流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他以阐释大学功能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引进自由选修为原动力,以改造传统专业学院为契机,以完善机构与强化管理为组织保障,以广泛获得社会捐助为资金依托,在哈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从课程改革到学院建设、从扩大学生学习自由到维护教师自主权利、从强化社会服务到坚持大学自治传统、从鼓励竞争到关注机会均等,埃利奥特通过杰出的组织才能与超凡的勇气不断增强哈佛对美国社会的适应能力。他成功地完成了哈佛的本土化使命,塑造了美国现代大学的典范,同时也因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与成功的校长经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埃利奥特不仅是哈佛的自豪,也是美国的骄傲,他不仅关注高等教育,也关心中等教育、初级教育及社会教育;不仅醉心教育事业,且热衷公益领域,力求解决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美国精神支持他不断在各领域开拓,一神论信仰激励他服务大众的决心。由于对美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共和国的第一位公民,堪称共和国的英雄与先知。埃利奥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源于其强烈的公共责任心与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社会的无限忠诚,他的言行是19世纪后期美国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冲突融合的生动写照,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的真实反映,是其独特个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系统研究埃利奥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对指导我国当前大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改革哈佛的经验为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继承本国传统提供借鉴;他对大学功能、课程及管理的论述为我国大学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想资源;他成功的校长角色为我们思考校长与大学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素材,并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现代大学校长的素质构成与生成机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心理分析、图表、比较等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通过分析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实践动因,系统论述其思想内容,准确展现改革进程,客观评价其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历史地位,揭示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本质特征与个体特色,明确其现实意义。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评述生平与分析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轨迹入手,勾勒其思想和实践概貌,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奠定基础;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的核心,分别以高等教育功能、课程、管理思想与实践为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论述力求全面深入;最后一部分着重论述埃利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及其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龚献静[8]2012年在《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是伴随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殖民地时期的高等院校以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语言教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独立战争后,一些新办的学院开始教授实用性的语言科目,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欧洲现代语言因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用性成为高等院校的补充科目,但现代语言被认为缺乏心智训练的功能,是虚饰的课程,因此一直到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院校仍然由古典语言及古典学科所主控。南北战争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进入专业发展期,以法语和德语为主的现代语言教育得到发展,古典语言开始衰落。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进入多样化发展时期,外语教育政策、语种、课程、评估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介入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通过一系列法案并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来促进高等院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资助下,大量非西欧的现代语言进入高等院校,实现了外语语种的多样化发展,学科、课程及课程开设机构也发生了变革。美国外语专业协会为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的专业标准制定、教师聘用、课程发展等各方面问题提供了政策建议。高等院校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措施。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语种实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古典语言、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普遍被教授的语言之外,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资助等规划措施促使亚、非、拉等地的语言进入高等院校,高等院校逐渐成为美国外语资源和能力的巨大储存库。二战后,西班牙语逐渐超越法语、德语成为第一大外语语种,较少被教授的语言的注册率也逐年上升。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语种注册率的变迁,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人文主义思想和工具主义思想博弈、语言观的变化、联邦政府的资助以及美国人口种族结构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后,除了主流的文学和文化课程之外,美国高等院校开设了大量的、与职业相关的实用性外语课程,课程的实施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了独立学习、电脑辅助学习、海外学习等各类学习项目。此外,课程开设和实施的机构除了传统的外语院系之外,语言中心、语言和区域研究中心也是许多外语课程的重要开设机构。外语课程的变化受到了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主体、外语教育逻辑基础以及学科基础变化的影响。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评估、教师评估以及外语教育项目的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外语测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重大发展,学生档案袋等质性评估成为了重要的评估手段。对教师的评估包含了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方面。为了应对社会问责和提高外语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外语项目评估也逐渐发展起来,结果评估成为项目评估的重要形式。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在政策、外语语种、课程和评估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既是外语教育的变革,更是美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变革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反映。它对我国在21世纪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外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利民[9]2005年在《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文中提出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有关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现代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作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若无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则很难有所成就。明确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动力所在,它引导着大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办学理念问题为核心,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作了历史考察和分析,旨在透过这种考察和分析,揭示办学理念在哈佛大学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益的启示。在考察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演变时,本论文重点对哈佛大学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办学理念、南北战争后的办学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办学理念分别进行了考察。十九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以保持传统为特征,始终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徘徊,其教学体系的改革、专业学院的兴起、科学教育的开展均具有该特征。南北战争后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变革为主题,大学为国家服务的方向、自由选修制和集中分配制的实施、专业学院的改造与发展、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均体现了这一主题。二战后哈佛大学办学理念以创新为标志,具体体现在国际教育理念、普通教育理念和核心课程的理念等三个方面。在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变迁中,学术自由理念是哈佛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历史演变说明,第一,大学办学理念既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又受到自身传统的制约。传统与变革构成大学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办学理念的创新是大学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第二,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哈佛大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十九世纪上半叶由于哈佛大学固守传统的办学理念,因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其在美国大学中的领导地位。自十九世纪下半叶始,哈佛大学始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使大学不仅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引领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大学保持生机和活力。第三,大学与环境的互动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任
章文凤[10]2008年在《促进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先于美国而诞生,是世界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楷模。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建国后至南北战争前的一段时期,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基本成型期;南北战争后至二战前,是私立高等教育的成熟期;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七、八十年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受到美国社会危机的影响。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是私立高校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外部环境作用力的共同结果。从高校内部来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私立高校的内部管理的规范和有序提供了保障;私立高校自主筹措资金并善用经费为其办学提供了物质基础;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为师资质量提供了保障;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能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给学校创建特色赋予了力量。从社会外部条件看,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刺激,宗教和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高等教育法制的保障和规范,政府弱管制力所产生的效力、政府给予的经济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捐资助学氛围,以及教育中介组织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辅助等因素共同推动美国私立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学习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促进我国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加大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适度,促进民办高校品牌建设以及加强教育中介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1]. 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 王保星. 北京师范大学. 1998
[2].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研究[D]. 石伟星.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3].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 曹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 危机·转机·生机:哈佛大学改革轨迹探究(1869-2001)[D]. 白强. 南京大学. 2016
[5]. 创新与崛起—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过程研究[D]. 陈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6].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1837-2000[D]. 丁坤. 河北大学. 2011
[7].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王廷山. 河北大学. 2007
[8]. 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研究[D]. 龚献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9].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 陈利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促进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启示[D]. 章文凤. 湖南大学. 2008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和学院论文; 大学教育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大学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哈佛大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