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直播报道——电视新闻报道领域的新成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点论文,新闻报道论文,成员论文,领域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3月9日,中央电视台联合黑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成功地向海内外现场直播了发生在我国漠河地区的日全食以及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日偏食。
直播过程中,直播导演根据事件的进展,适时调度漠河、北京、南京、昆明四地及演播室等各路信号,使观众足不出户,就看到了当天各地日食现象的全貌。特别是8:41北京日偏食达到最大值时,反复对切北京、南京、漠河三地的太阳画面;9:07漠河日全食即将出现前40秒,反复切出昆明太阳复圆的画面;以及直播结束前的精彩镜头回放等几处现场处理,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时、空差距,把不同地域的精彩瞬间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效果。
这是中央电视台,也是国内电视新闻界首次对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延续着的新闻事件进行多点直播报道。
一、多点直播报道:概念和含义
顾名思义,“多点直播报道”这一概念强调了对多个新闻现场的同步报道。但是“多点直播报道”的含义还不仅于此。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多点直播报道”,而非“多点直播”,就在于“多点直播报道”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形态之一。“现场直播报道”与过去的“现场直播”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现场直播(体育与文艺直播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是通过对一个新闻现场、多个摄像机位的切换,及电视信号的同步传输,使观众目睹新闻现场发生的一切。但这种直播只是对现场实况的一种记录和同步传播。在直播中,记者的功能更多的是记录,而不是报道。“现场直播”只是“现场直播报道”的初级形态。面对更复杂的新闻事件和更复杂的新闻现场,这种传统的直播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受众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更高需求了。
比如,3月9日的日食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当天,我国境内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发生的是日全食,而在其他地区,日食程度随着纬度由北往南逐步递减;同时,日食出现的时间,也随经度的变化,由西往东越来越晚。当西部地区的昆明日偏食即将达到最大值时,北国边陲漠河的日食现象才刚刚开始。本次漠河日全食是本世纪我国境内可以观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的一次日食。试想,如果我们只直播漠河的日全食,而对日偏食不予直播,那么,观众就无法看到这次日食天象的全貌,更不能从各地日食程度的形象对比中理解日食现象的科学含义。事实证明,正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太阳圆缺程度的比较,将报道一次次推向高潮。
比如,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对各地太阳的变化情况做实况记录和同步传播,140分钟的节目将会显得十分枯燥,绝大多数的观众将会感到厌烦。正是由于有了现场记者和演播室主持人的同步报道,有了专家的同步解说和评论,140分钟的报道才那么引人入胜。
多点直播报道是对发生在不同新闻现场的同一新闻事件的全方位、多侧面的同步报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新闻时效——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差值为0;
(2)现场信号——2个以上;
(3)报道方式——现场同步报道;
(4)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多于实况转播。
二、多点直播报道:方向和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多点直播报道是目前最能展示电视新闻魅力的一种报道样式,是现阶段电视新闻报道的最高形态。
社会的需要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人们不仅希望同步看到新闻现场的“实况”还渴望看到内容丰富的现场报道;不仅希望看到事件本身,还渴望看到新闻背景、新闻资料;……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新闻传播只限于口头形式,或是运用简单的符号、信号;文字的产生和纸笔的发明,使新闻传播进入了手抄新闻阶段;印刷术的发明使报纸新闻应运而生,近代新闻事业开始发端;无线电技术的进步使电子新闻媒体广播和电视从无到有,步入辉煌;1958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四年以后的1962年,美国和前苏联开始用通讯卫星向地球传送电视广播;……如今,新闻传播正处在卫星传播时代。
如果在去年,我们还没有能力在漠河进行现场直播,因为那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没有便携式的卫星上行设备。这次多点直播中使用的移动卫星地球站是今年年初刚刚从国外引进的,它为我们在国内任意地区进行新闻直播提供了可能。
因此,多点直播报道是社会需求增长以及电视报道手法和电视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们设想和期待中的新闻频道,必须以固定的新闻栏目和不固定的现场直播报道、特别是多点直播报道为节目主体。
三、多点直播报道:选题和决策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现场直播应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1)重大的政治事件或突发事件,(2)观众关心的新闻事件。他指出“一般的新闻事件,只要求发生后及时播出就可以了”,“美国电视发展中期,现场直播非常盛行,泛滥成灾了,观众就厌烦了”(《电视改革论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由此可见,多点直播报道的选题应当是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考察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时,我们将其分为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两类。真实性和新鲜性是不变要素,因为缺其一就不成其为新闻。可变要素包括重要性、指导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诸多附加性要素,这些要素是新闻价值的砝码,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需要指出的是,新鲜性、重要性、指导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除了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特性外,还取决于编辑、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是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一种考验。
比如,对于3月9日发生在漠河的日全食,如果我们只在当天或次日的新闻节目中播发一条新闻,不能说没有时效,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当时多数中央新闻单位对这条新闻的处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大型现场直播报道《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展现却是另一番景象。直播进行当中,全国各地的观众就纷纷向中央电视台打来电话,要求购买直播节目的录像带。收视调查表明,这个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收视率为4.7%,也就是说3月9日上午,全国有4004万观众收看了这一节目;城市地区的收视率更高,北京地区的收视率高达10.7%,收视观众达107万人。观众反馈和收视调查表明,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包括各阶层、各年龄段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不同群体。观众来信雪片般飞来,对这个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科委和中央科学院分别向中央电视台发来贺信,送来锦旗,对直播成功表示祝贺,对中央电视台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表示赞赏和感谢。无疑,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使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益得到了超值发挥。
多点直播报道需要出动多套转播设备,需要大批编导、编辑、记者、工程技术人员跨区域协同作战,需要更改电视台的正常节目播出计划(因为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高投入、重装备、大兵团、多工种的战役性报道。因此,即便是频繁使用直播报道的西方电视新闻机构对这种直播的选题确定也是比较谨慎的,核心的原则是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计算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比如,去年12月17日晚,秘鲁发生人质危机事件,一伙武装分子攻占了日本驻秘鲁大使馆,将一些秘鲁政府高级官员和外国驻秘鲁使节扣为人质。美国新闻媒体当晚获得的初步消息是绑架人数为七八人。当晚,CNN国际新闻部主任立即向秘鲁首都利马派出了一架装备了移动卫星直播设备的专机。据说,出动一次专机至少需要20万美元。由于事态尚不明朗,CNN总裁当时对这位国际新闻部主任的做法并不十分欣赏。与此同时,ABC、CBS、NBC等几大电视新闻机构均未向利马派出直播报道组。但是,第二天,当这些媒体得知被扣人质达数百人时,CNN总裁向国际新闻部主任表示了祝贺,因为CNN又一次在新闻大战中占了上风。
可见,选题的确定需要编辑、记者,特别是制片人、新闻总监具有特别的新闻敏感和十分果断的判断力。决策失误和优柔寡断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或贻误战机。面对日益白热化的新闻大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样的抉择。
此次日全食直播,中央电视台早在3个月前就做出了决策,并且当即租下了泛美2号卫星上的转发器和相关时段的传送线路,以致日本、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电视新闻机构直播漠河日全食的计划只能落空。后来,日本NHK不得不将直播点转到了蒙古国境内的日全食带。输一步,步步输,3月9日上午,蒙古国天气不佳,不利观测,NHK的直播效果大打折扣。据不完全统计,日本NHK、日本NTV、美联社电视台APTV、WTN等西方电视机构当天都使用了我台的直播信号。
如今,新闻大战日趋国际化,小小的地球村到处燃烧着世界级新闻媒体间拼杀抢夺的硝烟。有实力的电视新闻机构对于它看准的新闻事件,即认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是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的,因为高投入与高产出是成正比的。
西方新闻媒体对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主要是经济效益,耸人听闻的新闻可以创造高额利润,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电视新闻机构要直播灾害,甚至直播枪战的原因。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对投入产出比的考虑主要是社会效益,即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重大报道选题及其报道方式。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东生在阐述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大力量直播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时,讲了四点理由。
(1)探索电视传媒如何高水平地开展科普宣传,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科普宣传,扫除迷信思想;
(3)服务广大观众,让不同地域的人都有机会看到这次罕见的天象奇观;
(4)遵循新闻规律,追求电视报道自身的发展。
这次日全食直播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对一个自然现象进行现场直播,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社会舆论对中央电视台此举表示了极大的赞赏,认为这次直播是对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和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动落实。中科院院士陈建生说,这次直播对中国科普事业、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现在还无法有准确的语言来估计。
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放弃经济效益,高质量节目的巨额支出可以从它吸引来的广告收入中得到回报。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新闻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多点直播报道:信号源的选择和播出
1.信号源选择的基本原则
确定了新闻价值以后,进行多点直播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两个以上的新闻现场,不同现场的信号无法通过一套转播设备传输到最后的播出切换系统。
(2)新闻事件本身只有一个现场,但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及事件的反映区在不同的地域,有必要通过不同的信号源将各地情况传输到最后的播出切换系统。
无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新闻事件,直播点都需予以选择。因为一般情况下多点直播报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涉及所有的新闻现场。新闻现场被确定为直播点后,从直播点发出的报道就成为了播出节目的信号源。
信号源的选择一般依据对以下几个原则的综合考虑。
(1)必要性原则
从新闻事实的特性和报道的效果出发,可以将信号源分为1个必需的信号源和若干个必需的信号源。直播点和信号源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媒体实力的象征,因为直播点越多,报道展现的层面就越丰富,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媒介的竞争力就越大。
(2)经济性原则
直播点越多,投入越大,因此经济性原则必须考虑。但经济性原则应从属于必要性原则,不能以损害节目质量为代价。
(3)安全性原则
如果抛开内容,单从操作角度讲,一般而言,直播点越多,安全播出的系数越大。比如,北京太阳的画面是由一台设在中央电视台三楼平台上的摄像机通过电缆将信号直接输入演播室的。同卫星和微波线路相比,它的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最高。因此,在直播过程中这路信号充当了最重要的备播信号,也就是说即使所有的信号都出现故障,北京这路信号也可以保证安全播出。此外,四路现场信号之间以及演播室和录像机信号都可以互为备份,成为安全播出的保证。当然,这需要直播导演、主持人、现场记者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事实上,本次日全食直播过程中,漠河现场信号因电线被冻曾中断10次,其中有一次是信号正在播出过程中,有四次是在信号待播过程中。由于演播室及时调度其他信号,方才化险为夷。
2.多路信号源的播出
在多点直播报道中,任何一个“点”的记者,都不可能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作出完整准确的报道。这就要求这类报道在播出时必须有一个能把握全局的中枢,靠这个中枢来调度各路直播信号,安排播出内容。通常情况下,这个中枢就是设在媒介总部的中心演播室,演播室的核心是直播导演和总主持人。中心演播室和总主持人是与多点直播相适应的一种报道方式,过去一路信号的现场直播只需媒介总部的播出系统里开出播出窗口,无需演播室和主持人。在这次日全食直播中,中心演播室除了调度和串联各路现场信号外,还插入了演播室访谈直播信号和播放资料、背景的录像信号,多路信号的现场切换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厚、信息量更大,报道节奏更加张弛有序。此外,中心演播室的设立,直播导演的现场处理和主持人的现场应变还为节目的临时调整提供了可能性,使“情节”变化更丰富,“现场味”更浓。
中央电视台在直播“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时,进入播出系统的信号源共有六路。
在直播过程中,直播导演面对电视墙上的各路信号,参照预定的直播方案,并根据事件的进展,随时要求各路信号提供适时和适宜的报道内容,指挥后期各技术工种,把演播室信号和来自不同地方的现场信号有机组合,并将字幕、美术标志叠加及特技处理、资料画面插入等播出手段一次合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点直播报道。
每一个电视节目的信号源都包括声音信号和画面信号,这两者在使用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在这次日食直播节目中,我们大量使用了不同信号源之间的声、画组合。如画面切出漠河、北京、南京或昆明的太阳,同时声音切出的是演播室主持人、专家的解说和评论;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讲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插入相关资料和背景的画面,等等。这种组合使有效信息更加集中,电视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日全食——彗星大型现场直播报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中央电视台1997年6月30日至7月3日对香港回归进行的连续72小时的特别报道就大量采用了多点直播报道的做法,其整体思路和具体操作都借鉴了日全食报道的经验。
标签:电视新闻论文; 新闻事件论文; 直播电视论文; 新闻要素论文; 新闻直播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现场直播论文; 新闻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