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论:存在主义否定的否定_实践论论文

实践理论:存在主义否定的否定_实践论论文

实践论:存在论之否定之否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来,当人们重新审读马克思哲学文本,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时,“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尽管“实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如何定位,学界还存在着颇多争议,但实践论作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重要主题,已经成为事实。为此,探讨实践论主题与古代西方哲学主题,近代西方哲学主题及现代西方哲学主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廓清哲学发展的脉胳,探寻哲学发展的逻辑,以及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存在论

古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哲学虽然有明显的差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以存在论作为哲学的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对于存在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为此又可以分为古希腊早期和后期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么两个阶段。

古希腊早期指前苏格拉底时期,这段时期有人把它称为前哲学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哲学思维水平很低,甚至还有原始社会的具象思维色彩,如把水、火、土、气等具体直观的个别物质形态当成自然世界的始基。但是,这个时期的思维已经逐步走向了抽象。从泰勒的“水”到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对世界始基的揭示越来越抽象。在抽象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概括出“存在”的概念,并开始了对存在的探索,主要探索人类直接面对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的始基是什么,以及由始基构成的世界的存在是变态还是常态。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所形成的理论就是本体论,相当于以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段时期看成是哲学的形成时期。

后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除继承了早期哲学对存在的始基和存在状态等问题的探讨外,哲学思维水平和探讨的问题又有了发展。从思维水平看,消除了早期哲学的具象思维方式,并且开始了反思思维方式,从而出现了世界的二重化——外在世界和观念世界。苏格拉底对哲学本身进行了反思,意识到了哲学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那么哲学的认识对象是什么呢,他认为只应当是人自己的心灵,即他所说要“照顾你的心灵”,“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也是这种反思思维的结果。反思思维是哲学思维的重要方式,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反思思维导致了哲学问题的展开。哲学家开始了对认识的认识,但哲学问题主要还是围绕着存在论展开,探讨观念世界与外在世界哪一个是真实存在。由此形成了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各代表一方的两类不同观点。柏拉图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是“理念世界”,而外在的“感性世界”却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亚里斯多德则主张,个别具体事物的“第一实体”组成的外在世界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亚里斯多德作为古希腊智慧的集大成者把古希腊哲学推到了高峰。在亚氏之后,哲学出现了相对贫困,但哲学还在发展,主要围绕存在论这个中心缓慢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滞缓,实际上意味着新哲学的酝酿,这种酝酿既促使存在论的各种形式进一步展开,又促使哲学向走出存在论的范围迈进。而以后的漫长的中世纪却使哲学没能走出这种范围。

中世纪基督教与政治的联姻,使得哲学沦为宗教的奴仆。哲学保留了原有的形式,但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内容。基督教使得世界产生新的二重化——天国和人世。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其特有的方式论证天国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上帝成了现实存在的始基。因此中世纪哲学实质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存在论为主题,这种存在哲学只能对之论证,不能展开争论。没有探讨,哲学就将失去活力。因此,中世纪哲学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就以新的形式避开“始基”的禁区,展开了对存在的共相与殊相关系的探索,由此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这实质上是古希腊存在论关于抽象理念与具体实体之争在中世纪的新的表现形式。中世纪哲学由于直接受到宗教政治的制约,使它偏离了自身发展的逻辑,但中世纪也促使了哲学的沉思,积蓄了冲破传统哲学主题的力量。

二、近代西方哲学主题:认识论

认识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存在论哲学的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的反思功能或逆溯思维的产物。古代西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引申出了许多的纷争,纷争的增加标志着古代朴素直观的存在论走向了顶峰,这就促使人们对纷争进行反思,哲学思维方式也开始转化,顺向思维改为逆溯思维,由纷争开始,回溯到起点——存在。追问何为“存在”,原来“存在”是人们一种认识结果,存在论中的许多争论实质源于人们的认识,由此引出了一系列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萌芽,巴门尼德就曾研究过如何获得“真理”问题,他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存在”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柏拉图认为真实的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对灵魂中原先就有的“理念”的回忆。集古希腊哲学大成的亚里斯多德也有关于认识论的论述,他既提出了人的认识来自于感性经验,又认为一切科学的第一原理或基本概念潜在于人的心灵,是在感性经验刺激下由理性直观到的不证自明的真理。但是古代哲学中的认识论依附于存在论,是存在论的展开,为说明和论证存在论服务,在古代哲学体系中也不占突出地位。中世纪哲学方向的偏斜,意味着存在论的穷途末路,从而加速了哲学的回溯,因此经过中世纪酝酿的哲学在近代一出现,认识论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哲学家追问。近代哲学家开始追问关于“存在”的认识如何进行,由此形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转向探究人有无能力达到关于“存在”的认识。认识论的这种流变既意味着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也意味着认识论探究的深入,从而使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主题。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第一阶段以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为起始,经过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人的哲学,到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达到一个顶峰。第一阶段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存在,亦即如何形成关于存在的知识。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家强调了感觉的可靠性,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形成了认识论上的唯物反映论或经验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哲学家则认为感觉并非可靠知识的来源,倒常常是错误认识的来源,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因此可靠的知识体系是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按照演绎推理推演出来的知识系统,这就是近代认识论中的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构成了近代早期认识论的格局,但这两种认识论都具有直观素朴的特征,属于认识论的初级形态。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观点虽然克服了培根经验论的某些局限,并吸取了唯理论的某些合理成份,使认识论有了一定发展,但并没有把认识论带入一种新的形态。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峙,促进了哲学家对认识论的反思,消解这种对峙,成了许多哲学的新的祈向。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等人的哲学就是这种祈向的有效成果。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以肯定认识主体能达到与外在的存在的统一为基础,两者的对立也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对立。要消解这种对立,就必须审察对立的基础的可靠性,也就是要研究人类的理智能力,这就把近代认识论领入了第二阶段。一般把休谟、康德等的认识论叫做不可知论,但这种哲学却有如下重要意义:(一)它消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也克服了旧认识论直观素朴的局限,把认识论引向了更深的层面。这种不可知并非指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不可知,而是从更深刻的哲学意义上对旧哲学所谓的纯粹客观的自然实体的不可知;(二)它否定了旧哲学的自然存在论的意义,从而把传统存在论驱逐出哲学的中心地带,真正确立了认识论的中心地位。如果说近代早期认识论的凸现形成了认识论与存在论两大主题双峰并立的话,那么这两大主题在后期则是此长彼消。贝克莱“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命题本身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否定旧哲学存在论中的纯粹客观的自然实体概念,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牵涉。休谟提出知觉之外是否存在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是不可知的观点,目的也在于否定传统存在论的意义。康德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批判,认为理性能力只能形成关于“现象”的知识,不能形成关于“物自体”的知识,因此,康德把以往的存在论叫做独断论而加以否定。康德还澄明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实际上,康德在呼唤和企求有什么新的哲学理论来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三、现代世界哲学的主题:实践论

现代世界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主要指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我们通过考察这两类哲学的流变,来把握现代哲学的主题。

现代西方哲学,学派林立,主题纷呈,表面上看,各派哲学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它们在各自的圈子里发展着自己的主题。但若细细品味,它们都洋溢着现时代的气息,它们都有着与古代、近代哲学不同的更加深刻的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把现代西方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股思潮。两类哲学的进路虽然异途,但两类哲学源于共同的哲学眷注,也必将归于共同的哲学旨趣。近代认识论哲学都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对立为基础,以理性思辩为主要方法。采用新方法,消除主、客对立,就成了哲学发展的生长点。以孔德为创始人的实证哲学开创了现代科学主义的先河,科学主义以具体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代替旧哲学的思辩方法,以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它们所利用的方法作为哲学探索的对象,从而超越旧哲学的主客对立,企图使哲学科学化。人本主义哲学则以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来消解主客对立。它们以人为起点,按照非理性方法构筑起新的哲学大厦。两类哲学,由于都没有自觉到实践的重要作用,没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因此它们实际上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或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由于要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赋予哲学以新的生命力,现代西方哲学又不得不求救于他们的“实践论”。

在科学主义哲学中,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哲学所强调的“经验”就有主观主义色彩,它们也没有明确指出这些“经验”是来自于人们的实践。但经验本身毕竟来自实践,是实践的结果,是实践过程中客观世界的内化。实用主义强调哲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确定信念为出发点,采取行动为主要手段,获得效果为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强调行动、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甚至宣称自己的哲学是“实践哲学”、“行动哲学”。但实用主义哲学不能科学地理解实践,各种实用主义哲学都没有达到科学的实践论的高度,不过实用主义已包含有某些实践论的思想。分析哲学虽然看到了以前科学主义哲学的严重失误在于其心理主义、主观主义,但它们没有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采用分析的方法,对语言逻辑形式等进行分析,实现了哲学的语言转向,从而终结了哲学的体系时代。分析哲学虽然没有建立起实践论的哲学体系,但人工语言学派的研究成果却为人类实践活动和实践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而日常语言学派在探究语言的意义论时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接近了科学实践论的水平。如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同使用时的具体语境相联系,语言和行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一种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是我们生活的工具,在各种不同生活方式中语言就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功能。当代科学哲学在研究科学发展模式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科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但是它们的科学观与实践论的科学观也越来越接近。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强调了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与理论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联系。它与波普尔的否证论思想一样都认为实验、观察等对科学理论有验证作用,但它比波普尔的否证论更辩证、精致。库恩的“范式”理论又比拉卡托斯进了一步,“范式”理论把科学与科学史和科学活动相联系,看到了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如果不是过分强调科学家共同体的主观信念对“范式”的作用,那么就可以说“范式”理论与实践论的科学观已基本上趋于一致。

人本主义哲学中,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虽然触及到了实践的问题,但他们都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唯意志主义者的失误在于在看到了实践的主体性特征以后,把这一特征过分夸大,并且突出人的生存意志、生命本能等人的非理性因素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因此,他们最后必然导致对实践客观性的否定。存在主义者以对存在的研究作为自己哲学的本体论。他们把“存在”和“在者”区别,认为“存在”是一种“存起来”的过程。在各种存在中,又以人的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称为“此在”,萨特则称之为“自为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在者”的“在”相比具有优先地位,“此在”打开了通向其他一切“在者”的“在”的门户,如果把“此在”等同于人的实践,那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萨特把“自为的存在”看成是人的一种不断选择、超越、否定、创造的活动,并且把这种活动的具体化、现实化称为个人的实践。但是无论是“此在”还是“自为的存在”实质上由于过分强调人的内在无意识心理的活动,因此,它们与科学的实践概念仍然相去甚远。

总之,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哲学都在不同方面逐步接近实践论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也正说明了西方许多哲学在某些方面与实践论的接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实践论”当成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的共同主题,尽管他们还没有自觉地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是科学实践论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新哲学的逻辑起点,以实践思维这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新的哲学体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献中,马克思构起了实践论哲学的轮廓,阐释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看成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环境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以这样的实践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主体的对象,在实践中,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达到了主客体的统一。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也才有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实践观解决了现代西方哲学共同眷注的主、客分立问题,也克服了现代西方各种哲学的局限。人的经验来自于实践,是实践的产物。现象世界与自在世界由于实践的辩证发展而相互贯通。语言的意义并不能自生,更不能自足,它来源于人类的交往实践。语言是交往实践的工具。科学的来源、发展动力、发展模式评价标准及发展前景皆在于人类实践。实践论基础上的科学哲学才成了真正科学。“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各种非理性因此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发展,并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人性呼唤和对技术理性异化的鞭挞,只有拆诸人类实践的改造才能最终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同一时代,两者都属于现代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更高层次的哲学思维方式解决了西方哲学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哲学问题,并以实践解读了西方哲学碰到的种种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现代哲学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向,实践论是现代哲学的最突出主题。

四、实践论: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以实践论为主题的现代哲学是对古代存在论和近代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但又是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发展的这种逻辑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类思维领域的一种体现。

近代认识论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对古代存在论哲学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以对古代存在论的反思为基础,又是对古代存在论的一种超越,体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和思维层次的提高。现代哲学直接来自于对近代主、客分立的认识论的反思与批判,但实质上它是以以前的所有哲学为基础,是对以前所有哲学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结果。这种反思和超越必然导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新的哲学理论形态的出现,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必然包含了对以往哲学问题的重新思考。因此,现代哲学必然应是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然而,作为现代哲学的西方哲学,不管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哲学,由于它们都不懂得存在论和认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因此存在论和认识论在它们那里是以分裂的形式展开在互相批判中发展的,两股哲学思潮虽然比旧哲学进入了更深的思维层次和更高的思维水平,但由于两者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观,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不可能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达到完全的统一。这就决定了两种思潮不可能达到对旧哲学的真正的超越。这个真正超越的任务,恰恰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起科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并使两者达到统一。

马克思主义存在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的理论。在者在起来的过程是由实践来确证的。实践把人与自然联系到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转化,使自在世界转化为人类世界。实践把人与人、人与物联系在一起构成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使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因此在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是实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统一,它不同于旧哲学看不到人的存在、看不到存在的动态过程的静止的、僵死的、毫无生机的、非人的存在论,也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把存在仅仅看成是人的非理性主观因素的存在的纯粹主观的存在论。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起点、认识发展的动力、评判真理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样的认识论以实践来实现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它不同于旧哲学的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也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心理主义、主观主义和绝对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是有机统一的。离开存在论的认识论和离开认识论的存在论都是不可能完整和科学的,两者统一的基础当然也是实践。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是包含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这种新的哲学是对古代存在论和近代认识论的一种否定和超越,是哲学发展中自古代存在论以来经过否定之否定的一个新的起点。这种新哲学在新的起点上将继续发展,它不仅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理论,它还将拓展新的视野,凸现新的哲学主题。

标签:;  ;  ;  ;  ;  ;  ;  ;  ;  ;  ;  ;  ;  ;  ;  

实践理论:存在主义否定的否定_实践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