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科普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我国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教育普及的范围也不断增加,但是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偏低,在进行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农业科技进步造成不利影响。经过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例较大,是发达国家的数倍,如果农业人口素质得不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素质水平,使得我国的经济缺乏内在活力,阻碍国家经济体制的均衡进步。因此,需要对我国现阶段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促进农业科技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针对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其相应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民;科学素质;现状;对策
我国始终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民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对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国家经济安全随时受到威胁。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将农业作为主产业,因此农民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也是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基础。但是我国农民的科学素养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一些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得不到有效认可,造成新农村建设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影响整体的发展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更好的实现农村各项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一)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表现在城市,也表现在农村,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农业在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农村现阶段突出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农村人口的素质问题,这方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国家全面进步的需要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进步较慢,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规划中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我国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和谐,全体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其中也包括农民的素质。我国长久的发展中农业始终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民的各项素质得到提升,首先就会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对农业生产进行创新,并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改造,将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创建农村安定有序的环境,为农村和城市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
(一)受教育程度较低
农民的科学素质较城镇居民明显偏低,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对文化素质进行了一定的普及,而且文化素质也不是衡量农民能力的标准,但是我国农民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明显存在滞后性,经过调查分析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不到10%,大部分停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本身条件较为艰苦,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并不愿意到农村工作,造成农村人员的素质长期得不到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农村,部分农民认为生产活动不需要素质较高的人员参与,即使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性不足,造成学习的知识过剩,因此造成农村科技水平得不到较为有效的发展。
(二)科技水平较差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较来讲,技术水平的差异明显,机械化水平也明显落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严重,农业活动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农业种植依靠经验,没有针对种植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没有针对农业生产进行机械化创新,中国的农业近几十年都是依靠传统的经验种植,农民在生产中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针对生产活动进行创新的理念,造成农业生产缺乏活力。
(三)生态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进行农业生产还是采用的粗放型的经济手段,在发展中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对环境效益的管理是忽视的,造成过度的开荒种田,导致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破坏,极端天气频发,但是大部分农民因为自身科学素质的缺乏,对于科学的生产方式产生不认可的情绪,造成科学的生产方法得不到有效执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得不到更好的普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进步。
(四)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长期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农村民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较为突出的,首先来讲就是民主选举秩序混乱,在农村事物的管理中宗族的势力过大,为了维护宗族的利益,在进行选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造成选举制度的公平性受到影响,真正为农村利益着想的领导在选举中得不到重视,对农业整体发展不利。其次农民的选举意识淡薄,在选举的过程中出现消极和漠视的态度,投票也是随意的,无法理解选举的意义,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接受程度不高,造成整体的农村发展存在严重滞后性。
三、农民科学素质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我国城乡在长期发展中是不平衡的,城市在医疗、教育、基本福利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就业环境和经济环境也比农村的条件更好,因此农村人口在获得较高的学历和科学素养之后,向城市迁移,使得更好的知识资源流入到城市,一些农民中的“精英”离开农村的生活,步入城市发展,造成农村整体科学素质提升存在阻碍
(二)农村教育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
城乡二元制致使农村的教育资源长期落后于城镇,导致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落后。乡镇小学得到的教育经费较少,相较于城市,农村小学在校舍的建设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有些农村中小学因为乡村财政问题,甚至存在危房。在农村地区学生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渠道较少,只有接受国家标准教育一条途径,而在城市中除了接受普通的高等教育之外,还可以进行在职考试、专业技术学习等不同种类的学习,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明显增加,这些都是造成乡村科学素质流失的原因。
(三)科普的方面较窄,普及性不高
在进行科技普及的过程中,有些省市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乡活动,例如针对实际情况展开科教活动,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知识的培训,制定专门的文体活动,但是这些项目的实际针对性不强,在进行普及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农民的实际素质情况针对性的进行科普,造成科普的结果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强烈的认同科普的效果,另一部分农民因为自身的素质不高,发现不了科普对自己的意义,对于一些活动的展开是不利的,造成整体的效果受到影响。同时,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没有实地的了解农民的技术掌握情况,而是按照常规的形式进行科教的普及,在适用范围上存在滞后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
近几年农村人员进城务工的数量不断增加,进程务工人员大多是青壮年,也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些人员相对年轻,在接受新的知识方面较快,但是这些人员却大量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求发展,这无疑对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致命的,一些核心人员的流失,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于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而且,在青壮年进城务工之后,留守的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这些人员在农村中进行科技普及的意义虽然也是有利的,但是这部分群体毕竟占据少数,未来的发展不能整体的依靠这部分群体。而且,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创新方面也明显落后于青壮年群体,因此造成农村科技的发展缺乏主要推动力,造成农民科学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
(五)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在发展中,因为农民始终在社会的底层,对农民尊重程度明显存在不足,存在歧视的行为,因此农民想方设法的摆脱这种情况,逐渐的向着城市迁移,特别是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上留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家乡进行建设,而是选择将自己的父母接出农村,享受更好的生活。同时,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本身学习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结束之后也没有进入到农村进行实践,一方面因为家庭的阻扰,使得一些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不能进入农村去促进农村各项生产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对农民产生歧视心理,不愿意进入到农村去工作,一些新型的技术成果得不到发展和实践,农民体会不到进行科技创新的意义,致使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得不到普及,影响整体农民提升专业素质的能力。
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途径
(一)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较为落后的条件是制约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逐步的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在医疗、教学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地位,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采用和城市相同的福利待遇模式,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共享,医疗保障和城市居民的各项待遇尽量持平,不断的缩小差距。对农村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逐步增加,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将一些先进的人才引进到农村中去,带来知识的创新;将一些先进的知识带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去,让农民认识到科学素质的重要性,自觉的学习科学知识,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云南地区从2015年起,每年推进500个以上以中心村、特色村和传统村落为重点的自然村建设,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通过典型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带动全省面上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提升农民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启动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坚持水量、水质并重。强化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水质安全,健全水污染防治应急处理机制。通过这些方式对基础社设施进行全面的推进。
(二)重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农村的教学质量始终落后于城市,这和农村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有关,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关注力度,提升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将一些优秀的教师留在农村,投身到农村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关注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立专项基金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对一些较为老旧的教学设置进行改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环境,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的发展农村教育教学资源。
(三)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方法
在进行科学普及的过程中,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将原本的宣传方法进行创新。例如,云南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扬勤劳朴实的农村传统民风,逐步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覆盖乡镇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建设,让文化阵地逐步覆盖中心村和人口聚集的自然村。引导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深入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戏曲”活动。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丰富农民体育生活。将文化进行多元化的发展,符合不同农民的需要。同时依托科技人员建立专门的协会,向群众传输实际使用的科学技术,重视农民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及时的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农民的劳动成果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为农民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农产品的动态及时与群众进行交流,拓宽农业生产渠道,促进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四)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引导
外出务工人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引导,增加相应的补贴,并将先进的农业管理方法进行传输,让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回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诉求进行全面了解,并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解决,让外出务工人员意识到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并对科技农业进行推广,保证农民的收入,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充分的认识到进行科技生产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科技工作,从而提升农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同时可以发展新型农业模式,例如依托电商这种新兴的形式,将农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让外出务工人员意识到农业生产的变化,积极去尝试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并积极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各项科技素养。
(五)转变观念
政府应当将社会上对农民的不公平态度进行引导,扭转现阶段社会对农村农民的歧视态度,给予农民群体基本的尊重,为农民群体感到骄傲而不是排斥,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保证农民队伍向着高素质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农民中普及科技化的种植方法和专业化的种植手段,将农业作为一项科技成果进行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提升农民的地位,加强农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建立联动机制将各个乡村联合起来,营造一种“大科普”的氛围,并将知识进行整合,加强青少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实验室,统筹社会力量,对农业科技进行宣传,逐步的改变社会上对于农业以及农民的歧视心理,将一些大学生引进到农业生产中,提升农民整体的素养,转变观念,促进农业向着现代化方面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但是要想农业更好的发展,农民的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巨大进步,不断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让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董敏,齐振宏,周慧,等.两型农民胜任素质的实证研究——基于对荆州农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47-52.
[2]滕明雨,奉公.提高中国农民科学素质的对策探析[J].世界农业,2010,12:71-74.
[3]张安良.我国西部地区农民素质问题与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08.
[4]周广喜.现阶段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李伟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6]卜宪贵,卜宪琴.广西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2010年“科学健身与增强体质”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2010:10.
[7]苏忠林,李志刚.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14:9.
[8]赵德起,姚明明.农民权利配置与收入增长的关系[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4)——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C].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2014:25.
论文作者:李源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素质论文; 农业论文; 科学论文; 我国论文; 农业生产论文; 《科技中国》2017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