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基础课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究改良腓骨皮瓣在足跟缺损的应用效果及解剖学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逆性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腓骨皮瓣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皮瓣术后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为94.55%,对照组为85.45%,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4.4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14.55%。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跟缺损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改良腓骨皮瓣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并发症率较低。
【关键词】足跟缺损;腓骨皮瓣;解剖学;应用
足跟缺损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足跟及足弓消失,继而前足的功能无法体现,严重者甚至丧失行走功能。在对足跟缺损患者治疗的研究中,对于部分缺损或者骨折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于跟骨的再造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结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探究改良腓骨皮瓣在足跟缺损的解剖学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8例,患者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9±4.4)岁。足跟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5*6cm-10*16cm。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足跟缺损;(2)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均应用皮瓣进行治疗。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逆性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腓骨皮瓣进行修复。在对患者麻醉后,沿着腓骨外缘切开,常规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皮瓣,将血管蒂游离至腓动脉起点,切开小腿内侧皮肤以及皮下组织,行6cm纵向切口,将腓骨皮瓣穿出,应用于患者足跟缺损的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愈合率以及失败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皮瓣边缘坏死、溃疡以及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为94.55%,对照组为85.45%,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足跟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足跟缺损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足部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对患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皮瓣修复方式来保证患者的足部功能[1]。而腓骨皮瓣则是重要的应用方式,在其解剖学特点中,通常以外侧入路最佳,以腓骨肌以及比目鱼肌肌间沟为轴线,标记皮瓣范围后,沿着皮支钝性分离,在长屈肌腱弓下方结扎腓血管束,另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离血管蒂时,沿着长屈肌外1.5cm处保留肌袖,这样可以保证腓骨的血液循环;第二,应该选择皮瓣下1/3处,可以保证动脉的分布最佳;第三,在分离血管蒂时,不应该超过胫骨后肌弓状下缘。总之,腓骨皮瓣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提供的骨骼相对较长,具有恒定的血流供应,移植后具有丰富的血供,并且患者愈合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优势。本研究旨在更好的完善腓骨皮瓣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行带血管蒂的腓骨皮瓣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为94.55%,对照组为81.82%,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4.4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18.18%。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对足跟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腓骨皮瓣治疗方式,可以提升患者的修复率,且并发症少,其原因在于患者采用改良腓骨皮瓣治疗中,采用的腓骨长度约为34cm,腓动脉多位于距离腓骨小头6.6cm处,腓骨的血液供养主要由腓骨动脉发出,在切取腓骨皮瓣时,不必考虑血液供养问题,血管蒂得以节省,且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患者更加容易恢复。因此,在对足跟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腓骨皮瓣治应用方式,具有更高的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率。刘志勤等人在对胫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采用带血管蒂游离的腓骨皮瓣对患者治疗中,发现其治疗修复率达到90%以上[2]。孙文晋等人认为,当患者软组织损伤面积相对较大时,可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探查,并选择游离前侧皮瓣修复其缺损,此种术士对患者的动脉损伤相对较小,且该皮瓣血供丰富,可以提升手术的美容效果和手术成功率,修复成功率达到92%[3]。丁强等人认为,在患者足底软组织损伤波及患者足底内侧血管神经束时,可以采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该皮瓣具有皮质好,血供丰富的特点,并且应用较为灵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容易损伤重要的血管,并且会导致患者出现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并发症率达到5%左右[4]。刘鸣江等人对腓骨皮瓣的解剖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在切断患者腓血管蒂前,需要显露神经以及动脉,对于动脉缺如患者,可以采用阻断血液循环方式,同时在获取皮瓣过程中,可以保留0.5-1.0cm的肌袖。另外,在患者腓骨皮瓣的应用中,通过研究发现,该皮瓣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组织损伤以及溃疡等并发症,但是并发症率通常较低,仅仅维持在5%左右[5]。诸多研究证实了本次研究观点。
总之,在足跟缺损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改良腓骨皮瓣,具有较好的修复成功率,且并发症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然而本次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少,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东,王建红,吴东方,等.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06:629-632.
[2]刘志勤,王镖,杨新佑,等.带蒂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创伤后胫骨大段缺损并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12:1276-1279.
[3]孙文晋,陶圣祥,余国荣,等.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02:166-168.
[4]丁强,王孝辉,张川.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皮肤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129-130.
[5]刘鸣江,许云华,吴攀峰.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06:563-566.
论文作者:陆曲折,李美秀立,易志勇,郭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腓骨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血管论文; 足跟论文; 动脉论文; 解剖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