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_大学论文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_大学论文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高校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3年起,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2011年达到峰值758万。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队伍,是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其开展的项目、组织的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相当多的毕业生中成为大学生活的缩影、母校的化身,成为连接校内外人群的纽带;高校团的队伍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组织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学生,了解需求。这些特点,构成了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优势。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优势,通过以下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

1.坚决贯彻积极就业方针,将促进大学生就业列为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

高校共青团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坚决贯彻积极就业方针,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重要抓手,努力解决大学生因能力不足形成的结构性失业。

2.关注就业和创业能力缺口,增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协调高校、社会、校友和学生,紧密配合,全面推进,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一,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就业能力培养基础平台。

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基础工程建设,包括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根据模型中的能力要素组合,设计跟踪评估体系,努力做到为用人单位提供动态、客观、完整的学生成长记录,及时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要加强校际联系,信息共享,建立跨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能力数据库”等信息平台。

第二,构建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基于就业能力信号顺畅传导的沟通机制。

高校共青团要注意吸取企业及校友对本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督促完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对企业和校友意见的吸纳和体现;要建立毕业生长期跟踪机制,为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提供实证依据;要深化第二课堂教育,重点开展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共享就业信息,尝试构建统一、高效的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

高校团组织,可以利用特有的组织优势,尝试建立团组织之间的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尝试承担核实招聘单位和求职学生信息核实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尝试构建统一、高效的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主动建立和完善实习制度。

高校共青团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寻找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双赢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习体系。

第五,高度重视在常规工作中强化就业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团组织要进一步扩大集体活动的覆盖人群,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并尝试扮演多种角色,全面提升就业能力;要重视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就业能力的相关指标为设计和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努力建立基于能力提升的活动效果评估机制。

第六,协助高校有关部门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高校共青团要帮助高校聘请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兼职就业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通过这样一支队伍,在较高水平上,努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第七,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依据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创业教育。

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研究成果,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团组织应注意把这些研究成果尽快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完成本土化,指导学生创业。

第八,高度重视就业弱势群体,反对就业歧视。

高校共青团需要对来自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开展重点帮扶,在技能培训、实习锻炼、信息送达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

第九,创新组织形式,力争实现就业前置。

高校共青团要大胆创新,如尝试在同乡会、社团等新形态学生组织内建立团支部,主动占领阵地。构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体系,使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与就业政策,为回省就业、建设家乡打好基础;通过社团活动,使用人单位跨专业了解学生能力,力争实现就业前置。

标签:;  ;  ;  ;  ;  ;  

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