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教好童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童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童话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儿童爱读童话,也爱写童话。因为童话是美的、智慧的、充满趣味的。小学课本没有使孩子失望,几乎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安排了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好童话,以充分利用童话,促进儿童的发展,是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那么如何教好童话呢?对于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要教好童话,必须体现童话的教育性、趣味性、幻想性、科学性,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表明:富有美、趣、智特点的情境教学成为教好童话的理想途径和有效手段。
一、显示形象,感受童话的美和趣
童话是写给儿童看的,所以作家们在创作童话时总是带着浓厚的儿童的情趣,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童话形象。丰富的美感,笼罩着神秘感,使童话形象分外逼真而逗人喜爱。作家让这些活灵活现的童话角色在童话世界里蹦跳内现,出没在森林里、小河畔、小洼里、马路上……让他们像植根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欢乐,有悲哀,有懊恼。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语言连同他们的智慧,总和孩子们的心相通。故事情节就沿着童话角色活动的踪迹一步步展开。既然童话是用形象来展开故事,让学生学习童话,就应从显示形象入手。
(一)用直观手段再现童话形象
创设情境常用的图画、剪贴画、音乐、表演都是很好的再现童话形象的直观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使童话形象变得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在再现童话形象时,并不是把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地照搬,而是运用了作家创作童话时的夸张手法,拟人手法,使童话形象更鲜明,更逗人喜爱。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里两只小兔和老山羊的形象,并不是像自然界的兔和羊一样,而是把小兔和老山羊人格化了,他们可以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可以穿上衣服像小朋友一样。老山羊的胡子画长一些,神情显得特别温和;穿上一件长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慈祥的老伯伯。《小猫钓鱼》中的小猫钓鱼从“三心二意”到“一心一意”,就像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尽量让她长得可爱些,脸胖胖的,眼睛大大的,小胡子翘起来特别神气,脖子上也可以加上一个蝴蝶结,让孩子一看就觉得美,就觉得有趣。
童话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我们再现童话形象时也应夸张一下,才能传神。例如《美丽的公鸡》挺骄傲,觉得自己特别美,一心要和别人比美。但后来,他也努力为人们做好事,催大家早早起,所以公鸡就不是按一般的比例画,而是把鸡冠画得大大的,胸脯挺得高高的,尾巴翘起来,把公鸡的美,公鸡的骄傲充分体现出来。再现童话形象,色彩是不容忽视的,要特别鲜艳、明快,让孩子一看就喜欢,像刚才讲到的公鸡、鸡冠要画得特别鲜红,颈子上的羽毛要鲜艳夺目,正如公鸡自己描述的那样“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为了提高感知强度,这些活灵活现的童话形象不宜用一幅一幅的静止的画面,而是把主要角色进行特写,用剪贴画的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不断进行新的组合,给画面增添动态的新奇感。
在扮演角色再现童话形象时,所戴的头饰也应该是生动活泼、鲜艳夺目的,角色的语言、语调和动作都应根据童话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夸张,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形象的“美”和“趣”。
(二)用语言描绘再现童话形象
童话角色一般都用图画再现,而当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必须结合语言描绘进行,使童话形象更为鲜明。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不能很简单地介绍:“这是一只美丽的公鸡。”而应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童话角色的可爱,从童话的内容来讲,它的基调大多数是欢快、有趣的,但是也有少量的童话,写得很凄凉,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很典型的一篇。安徒生用他的情感塑造了卖火柴小女孩这个美丽动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并通过幻想给予小女孩温暖和怜爱。这样凄凉的氛围,强烈对比的场景,令人动情的美丽的小女孩的形象和悲惨的结局,必须要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再现童话形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童话角色的“美”。记得我自己在教这一课时,描述贯穿始终,或单纯地描述,或描述性提问,或描述性指导朗读。我是这样用语言描述图画的:
“这幅图画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这是大年夜,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此刻人们都聚集在自己的家里,迎接新年的到来,外面下着雪,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赤着脚迎着寒风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
这样的描述在刚接触课文时,就把孩子们带到了遥远的丹麦,孩子们依稀看到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促使孩子们带着深切的同情,美好的幻想学习课文。
二、展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
生动活泼充满美感的童话形象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是令孩子们想入非非的天地,只有让孩子进入童话世界,才能感受童话的童心童趣,才能领略童话的奇妙和神秘。而我们的孩子是处在最富有想象的年龄段,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往往就充满着童话的色彩。他们听见小鸟的叫声,会说:“小鸟在对我唱歌呢”;看见孔雀开屏了,会说“孔雀要和春姑娘比美”;挎着玩具小篮摘小草,说是“我上街去买菜啦!”……由此可以想见孩子是喜欢想象的。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孩子是很容易凭借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的。
(一)想象童话场景
要进入童话世界,首先要进入童话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就是童话角色活动的舞台。那些场景,有孩子很熟悉的,也有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的。例如从时间来讲,常常是“从前”,“很早很早的时候”,从空间来讲,有“森林里”、“大海边”、“小河旁”“山崖上”……要孩子从现实回到从前,从教室走向河边、村庄,都需要凭借孩子的想象,才能进入那特定的场景。
于是,情境教学借助教师的语言,调节、支配儿童的认识活动,结合一些直观手段激起孩子的想象。教师的语言和直观的图景唤起孩子已经储存的表象,并激起组合新形象的需要。例如《彩霞姑娘》画面很美,就可以边描述边贴画,组合成图画,让儿童去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剪贴画随着老师的描述逐一出现: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座山叫北山,山脚下有条小河,小河边有个村子,(出示“山”“小河”“村庄的图画”)村子里有个老太婆,老太婆是个大财主,有羊群有果树,但长得特别丑,又黑又胖,简直像头狗熊,人们就叫她大熊婆,大熊婆身边有个听她使唤的丫头叫彩霞姑娘,听见北山上的鸟儿叫,看见小河里的鱼儿游,小鸟小鱼都是彩霞姑娘的好朋友,就在这北山脚下、小河旁边发生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
在老师语言和眼前画面的协同作用下,孩子脑海里的童话世界要比这眼前的画面更美更生动。那山大概很高很高,山上有许多树,也可能是一棵大树,也可能是一片小树林,树上有鸟窝,清晨有许多小鸟吵醒了小河的小鱼,那河水是绿的,清清的,不很深;也可能是一条大河,很深很深,反正孩子已经通过想象可以看到、感觉到童话故事发生的生动的场景。
(二)想象童话的角色
童话场景是童话角色活动的空间,童话的主体无疑是童话角色。童话角色是可爱的,它既是作家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创造性思维的产儿。童话角色带有浓厚的幻想的色彩,童话角色的形象,包括它的神情、动作、心理及语言都不可能描写得很具体。可以说作家所刻画的童话角色,为小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因此,引导儿童想象童话角色,也是顺乎自然的事。通过想象,童话角色会变得更为鲜明,更为具体,伴随儿童的想象和情感活动,童话角色会活在孩子的心田上。
想象童话角色,关键要儿童抓住角色的特点,想象童话角色的形象。只有抓住童话角色的特点,童话角色才是活生生的。例如《森林爷爷》是一篇科普童话,生动地刻画森林爷爷与风魔王、雨魔王、旱魔王四个主要角色,魔王的特点必定是凶残、狂暴。而故事并没有对三个魔王的形象作具体描写,教学时可引导孩子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三个魔王袭击森林爷爷的气势汹汹的架势和张牙舞爪的模样。老师便这样启发孩子:你们看见过微风轻轻吹动枝头的情景,也看见过狂风刮得小树站不住的情景,而风魔王可厉害了,它是专门用极大极大的飓风给人们带来灾害的。这一天风魔王吹来了,你们是不是听到风魔王吼叫的声音,他那魔鬼般的脸一定难看极了,这些你们都能想象到吗?因为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因为有童话角色的神秘、新异,孩子的情绪特别好,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他们说:“风魔王还没来,已经听到嚎叫的声音,呼——呼——好像一下子要把整个世界掀翻。”“风魔王披着长发,长长的胡子,连尾巴也有一尺长,那个专门吹风的两只大鼻孔,像两只水桶的口,那个吹大风的嘴巴比锅口还大。”“风魔王一路上吹得尘土飞扬,吹得路边小树断了腰,一间间小屋被它吹得哗哗地倒塌了。”
这样让孩子去想象童话角色是扣人心弦的,孩子一方面痛恨魔王,一方面为森林爷爷担心,一旦森林爷爷战胜了风魔王,高兴得禁不住拍手叫好。
(三)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
童话角色既然是人格化的,就有语言的表达。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曲折,通过孩子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可以丰富童话的内容,更深地进入童话世界。想象童话角色的语言,往往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童话角色情感的起伏,从而加深对童话思想情感的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让孩子想象小女孩的语言,当小女孩划着了第一根火柴仿佛坐在温暖的火炉边时,安徒生没让小女孩说话,只是细腻地描写当时的情景,写得很感人。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极需的幻觉中刹那间的温暖,教学时老师启发孩子想象小女孩可能自言自语地说什么,老师说:“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那么轻,那么细,你们好像听到她在说什么?”孩子也是那样轻轻回答着:“我们仿佛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像在说:‘好温暖呀’!”“多好的火炉呀!”“我的手和脚已经冻僵了,让我多烤一会儿吧!”这样的补白使已经创设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样,在小女孩第四次划着了火柴,仿佛见到奶奶时,让孩子进一步想象:“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孩子们都动情了,他们深情地喊着“奶奶”,激动的泪水都涌出来了。课文的表情朗读就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只有深深地进入了童话世界,孩子才能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喜怒哀乐。
(四)想象童话的语言形象
要孩子真正进入童话世界,一切直观的手段都是辅助性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童话语言,因为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我们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一味分析教材,解释童话语言;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再现形象,忽略语言本身的理解和运用。事实上,也只有突出童话语言中那些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地进入童话世界。即使在低年级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童话的语言形象。就拿《小猴子下山》这一篇一年级的童话来说,虽然故事短小,学生年幼,但同样不能忽略童话语言的理解。故事中“又……又……”这个并列关系的词组出现多次,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现以“又大又红”为例。老师描述:黑板上的简笔画,又把猴子带到桃树下,“桃子又大又红”。小朋友想想看桃子又大又红是什么样儿?”孩子们甜滋滋地说:一个个桃子长得圆圆的,像娃娃的脸蛋。”“桃子长得红红的,说明桃子已经熟了,咬一口,一定是蜜甜蜜甜的,老多的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已经理解了桃子“又大又红”的形象,于是教师相机一点:“这就馋坏了贪吃的小猴子。”如此抓住教材语言,结合已经创设的情境,孩子身不由己地一步步进入了童话世界。
再例如《小蝌蚪找妈妈》青蛙作为有益于人类的动物,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把它写得很美:“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教学时老师抓住展示青蛙形象的关键字眼“蹲”“披”“露”“鼓”一串动词和“碧绿”“雪白”表示青蛙色彩美的形容词,启发学生比较推敲: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把“露着大肚皮”,换成“挺着大肚皮”又怎样?接着抓住两个描写青蛙色彩的形容词“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和“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肚皮,”哪个美?相比之下,这些词的神韵,学生便不难领悟了,童话语言的形象学生便可鲜明地感知。学生语言的鉴赏能力,也就在这经常进行的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通过想象童话的场景,童话的角色,童话的语言形象,不仅让儿童进入童话世界,而且充分发挥童话的特色,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三、通过系列训练,全面提高能力
要充分发挥童话的育人功能,除了上面所说的显示形象,感受童话角色的美和趣;展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还必须通过系列训练,全面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童话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哪些训练呢?
(一)评判角色,辨是非、悟美丑
由于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的,其教育性寓于其中,但童话常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因此,读罢童话,学生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美”与“丑”,“是”与“非”,要能分辨清楚。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注入,靠说教,而是抓住童话形象。通过评判童话角色来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这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当裁判”,评童话角色,二是“交朋友”,帮童话角色;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当小蝌蚪找妈妈时,遇到的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说法不一样,可通过评判帮助小蝌蚪,让学生分清对与错。当然,也可以与小蝌蚪交朋友,帮助小蝌蚪找妈妈。
老师提出:“鲤鱼和乌龟的话讲得不一样。现在,你们评一评,小蝌蚪照谁的话去找能找到妈妈,照谁的话就找不到妈妈,为什么?”
生(1):鲤鱼妈妈说青蛙四条腿宽嘴巴,而四条腿宽嘴巴的动物很多,这是青蛙的一部分特点,不等于四条腿宽嘴巴的动物就是青蛙,乌龟就是四条腿,也是宽嘴巴,但它是乌龟,而不是青蛙,所以照鲤鱼妈妈的话,小蝌蚪是找不着妈妈的。
生(2):乌龟讲得也不全面,小蝌蚪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讲的加起来,“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绿衣裳”就把青蛙的主要特点弄清楚了,小蝌蚪就能找到自己的妈妈。
从这一教例看出,这样评判角色,实际上教给学生如何去认识事物,懂得部分不能代替全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程序经过分析、比较,然后作出判断。
在孩子读的童话中,可以让他们通过帮助角色的办法,来弄清是非。例如《小马过河》,当小马听到老牛和松鼠讲的话完全不一样时,小马为难了,是过河呢,还是不过河,这时孩子是很愿意帮助一下的。
老师提出:“小马这时候应该怎么想就对了?你可以让小马先想想同一条河,老牛为什么说‘浅’,松鼠为什么说‘深’。”随即在原先已经创设的“小马来到小河边”的情境中,再增添上老牛和松鼠,以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而这种帮助童话角色的形式又使思维推理活动变得有情有趣。
在引导儿童评判角色时,主要是引导儿童辨别是非,理解童话蕴含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进行语言训练,把评判得出的结论概括成一、两句话。例如《小马过河》,通过角色的评判,学生知道老马说的“做事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话是正确的。接着引导学生改成“做事要……要……才行”的句式该怎么说,学生随着语言训练则认识到做事“要自己动脑筋,自己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进入角色,读童话,演童话
童话常常有许多生动的角色,且有对白,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进入角色,争当角色,在各小组里大面积地进行练习,一下子整个教室都会沸腾起来,在儿童进入角色以后,往往产生一种表现欲,教师便可因势利导,索性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童话,这可以全面地强化教学效果。演童话剧应在全班分组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让全体学生进入角色,大家都是童话世界的主人。表演可以用原来已创设的童话场景作为背景,童话角色最好都戴上头饰,有可能时也添加一些小道具。例如《小猫钓鱼》,可以拿一根小竹竿代鱼竿;《小白兔和小灰兔》,当老山羊给一包菜籽时,可以用一个小纸包替代;《神笔马良》,则可以拿一支大毛笔。这些小道具的运用,一定要有必要才用,若觉得累赘、画蛇添足,则一定去掉,总之要“简单、易行、出效果”。至于动作、神情及语言,应该允许、鼓励孩子自己用童心去创造,那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容易为全班儿童所接受,教师稍作指点即可,不必作过多的示范。
(三)引导创造,改动原文讲童话
童话故事要读、要演,也要讲,事实上孩子们喜欢童话,演童话,也喜欢讲童话。讲童话便是复述童话。谈到复述,有详细复述,也有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情节,添加角色,续说结尾等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复述。一般童话都可以进行详细复述,而简要复述主要是用在科普童话中,即抽掉童话的形式,讲述童话中所讲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至于创造性复述,因为要讲究创造性,一般老师不常采用。其实由于童话本身具有的幻想性,让孩子进入其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不难的。下面列举几种:
1.改变人称的复述。童话一般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出于儿童对童话角色的喜爱,可以让孩子自己担当童话角色,“我”就是“要比美的公鸡”;“我”就是“下山的小猴子”“我”就是要“过河的小马”……这样改成第一人称,可以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增加学习童话、讲童话的兴味。
2.增添角色的复述。在童话故事中启发孩子增加一两个童话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小猴子下山》就可以增加一个老猴子的角色。下山时老猴子怎么吩咐小猴子,当它空着手回到家时,老猴子怎么说,小猴子又怎么说。《小壁虎借尾巴》为了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角色,比如加一个“小松鼠”就很有意思,而且懂得小松鼠的尾巴可以遮风避雨安稳睡觉的功能。由于角色的增加,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逗人,使原来的童话故事趣上添趣。
3.接述续篇。有些童话故事常常从反面告诉孩子一个教训。为了加强教育性,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可以通过接述续篇的办法,进一步强化正面教育。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就可以接着讲《小灰兔也吃上了自己种的菜》或《小灰兔要进步了》的新编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可以续述《小猴子又下山》;《卖火柴小女孩》就可以假设小女孩没有死,续述《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方面显示新中国儿童的幸福,一方面引导孩子关心黑暗制度中受苦受难的孩子。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可以促使儿童爱学童话,学好童话,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