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离我们有多远?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热点的冷思考_创业论文

硅谷,离我们有多远?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热点的冷思考_创业论文

硅谷,离我们有多远?——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热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高科技论文,有多远论文,离我们论文,园区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全国到处都在谈知识经济,不少城市兴致勃勃地兴建高科技园区,想把自己建成中国的硅谷。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众多的硅谷模仿者中,成功的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失败的无奈。这要求我们谨慎行事,不能凭血气之勇一轰而上。本文试图通过对硅谷发展历史的考察,分析其成功经验,探寻我国的差距和应采取的策略。

一、硅谷发展简史

硅谷并不是一个地理学名,它的地理学名叫圣他·克拉拉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附近,但广义讲它包括从旧金山到圣何西之间48公里长16公里宽的地带。之所以叫硅谷,是因为它赖以发家的产业——半导体工业的基本原料是硅。现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高科技产业中心,总产值2000多亿美元, 平均年工资5万美元,有25万多个百万富翁,而且平均每天还要增加60几个;高科技研究涉及个人电脑、集成电路、网络、电子游戏、航天飞机、氢弹、激光手术、心脏移植、基因工程等领域,从1959年至今,获得了30几项诺贝尔奖。虽然最近一段时间美国高科技股市出现破纪录的下跌反弹震荡,但这是对过去过高股价的理性调整,并不能由此否定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火车头的巨大作用,也不能由此否定硅谷作为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的地位。

硅谷发展的历史还很短。二战以前,这里发生的主要事件是淘金热(1848年后几年)、斯坦福大学创办(1887年)和惠普公司成立(1939年);与业已工业化的东部比,这里的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主要还是个农牧区。二战期间,斯坦福大学的大量教学科研人员被征用到东部参与军事技术研究,而这一地区的公司则主要为军方生产战争器材,如坦克、装甲车、通讯设备等,但总的来讲也不出名。战后,美国政府在这里设立航空航天研究中心——阿莫斯研究中心,以加强对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对有研究实力的学校及人员大量投资;被征用到东部的教学科研人员重返斯坦福,在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大学地位:选择电子、物理、化学学科优先发展、与周围工商界合建斯坦福研究院、从学校划出一块空地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区,租给周围的高科技企业(所以也叫高科技园区)。不久,这里便出人头地了。一是斯坦福大学脱颖而出,从一所一般性大学成长为与东部哈佛、麻省齐名的著名学府;一是工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学校的资金困难,而且直接催生了硅谷,硅谷正是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向周围扩散发展起来的。由于电子计算机研究的成功、半导体的发明、对硅的性能作用的认识并把它作为半导体的基本材料,朝鲜战争的爆发(西部靠近战场),以及这一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一方面很多著名公司纷纷移师这里,如国际商用仪器公司(IBM)、通用电器(CE)、西屋电器和洛克西德等;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人员来此创业,如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快捷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等,到1971年,功到自然成,这里被戴上“硅谷”的桂冠,从此名满天下。继硅的性能的发现,半导体加工工艺的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开发成功,到1971年,英特尔研究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研究成功,使计算机的微型化成为可能。1976年,苹果公司创立。它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个人电脑(PC)的新时代。此前,电脑都是大型机,只适合于机关、企业使用,家庭用不起;PC的出现,使电脑进入了家庭,带来了滚滚财源,也开辟了一些新行业,如软件业、游戏机业、芯片业等。再后来,随着诸如图象界面技术、鼠标以及网络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硅谷的电子产业一片欣欣向荣,新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甲骨文(开发数据库软件)、阿道比(开发桌面出版系统)、太阳微系统(SUN, 开发计算机工作站)、晶磊(由斯坦福的老师和学生创办,处理复杂三维图象)、思科(开发网络硬件路由器)、网景(开发网络软件浏览器)、美国在线(提供网络接线服务)、雅虎(提供网络搜索器)等应运而生,硅谷也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农牧区成长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二、硅谷成功因素分析

从上面简介可以看出,硅谷的成功在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硅谷的企业主要不是以生产制胜,所以当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电子企业以低价大举进攻时,硅谷几无招架之力;硅谷的大学不是只搞知识创新,而是更重视技术创新,所以虽然在发展早期,这里的科技实力还较弱,用于进行技术创新的最新科技成果如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是东部开发出来的,但是硅谷能把它变成产品。技术创新风险很大,而硅谷却能不断地向前发展,这说明它有一种特殊的机制,靠了这种机制,它不断地把新知识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地进行优胜劣汰,使整个地区持续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探讨硅谷成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探讨这种自我创新机制。而形成这个机制的主要因素是:

1、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要靠创新型人才来启动和实施,创新型人才靠创新型大学来培养。在硅谷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决定影响的是斯坦福大学,可以说,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

斯坦福办校时就立下“赋予学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得到学校师生始终不渝的遵循和实践。他们创立了课堂、实验室与大量实地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做顾问的方式与周围社区工商界和政府机关建立密切联系甚至自己创业;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创业苗子并加以鼓励、扶持;与周围工商界合办研究院;代学生申请专利(代付申请费,专利所得学校、系、发明者各得1 /3);学校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通过闭路电视直接输送到企业,等, 而它所设立的工业园区,就十分有利于学生与企业界联系和自己创业。长期“学以致用”思想的熏陶,培养了大量既有学问又热衷于创业的人才,目前硅谷的老板中,斯坦福学子就占了60%以上。

2、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要创业,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率远高于成功率。这一方面要求创业者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经受住失败的考验;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上有一种较好的文化氛围。在硅谷,这个条件是很充分的。淘金热时从四面八方涌入这里的硅谷先人们,就是奔着梦想来的;在当时的美国东部,就鼓励年轻人到西部去冒险、开发、创业,金子的发现正好成了一个天赐良机。当时是淘金子。半导体发明后,这里又成了一片热土,虽然已从淘金子换成“淘沙子”、淘智慧,但仍继承了当年敢于冒险的传统。正是由于这里的人们血管里流着的这种特殊血液,因而也能容忍失败,既然是冒险,失败率本来就比较高,对失败也就司空见惯。所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创业,而不是安于现状;不尝试、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会没面子、无地自容,而有失败经历还被风险投资家看好,因为积累了经验。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对技术创新活动是很重要的,对比美国东部波士顿128号公路旁的硅谷,这一点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由于西部硅谷的成功,美国东部也想通过在大学旁创办高科技园区的方式建设自己的硅谷,但效果一直不好,原因在于这里缺少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美国东部人比较喜欢做稳定工作而不喜欢冒险。尽管这里有哈佛、麻省等世界著名学府,知识创新水平很高;也位于海边,风景不错;风险资本也很发达,比硅谷出现还早,但就是不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改进,现在也逐渐繁荣起来。

3、资本市场发达——激励创业热情,降低创业风险。

有了创新型人才以及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还不具备创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创业没有特别的诱惑,风险又那么大,人们宁愿选择稳定的工作,而不会去冒险。那么硅谷靠什么来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呢?这主要在于它有发达的资本市场。

首先是二板市场。不能绝对说人们进行创业是纯功利目的,有的人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如杨致远和菲罗开始建立网站时就是这样,他们并不象我们国家现在有些人那样,想通过创建网站从股市上圈线。一般地,人们选择去创业,与创业比做稳定工作存在更大的潜在利益及更能实现自我价值有很大关系。由于有了二板市场,创新型企业上市后都能得到丰厚回报,这对创新型人才来说是个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激起他们的创业冲动。

其次是风险资本。风险资本也叫创业资本,实际上是一些硅谷华人害怕中国人听到风险资本这个概念会害怕,所以建议译为创业资本,实际上是一回事。创业者虽然有了创业热情,但他们大多是工薪阶层甚至是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无多少投资能力;其它金融资本又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如银行一般是投资于稳定性的行业或已经稳定发展的企业,基金一般投资于股市。因此,需要另外一种资本形式,风险资本正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而硅谷的风险资本又很发达,美国600 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1/3在硅谷,斯坦福大学旁的沙丘路3000号就是美国风险投资家最集中的地方。由于有了风险资本,创业者的技术创新活动就降低了风险,因为他们只要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而不用考虑钱的问题,失败了也不用赔偿。此外,风险投资公司还帮助他们组建、管理企业。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虽然风险较大,但借助少数成功项目上市后的高额回报,也可抵消风险且获利,因而他们仍有投资热情。对于股市来讲,当然也会崩盘,如美国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但由于股市是“众人之市”,风险就相应分散了;况且,人们只能尽量减少风险,而不能完全规避风险。

此外,还有两种资金来源,即来自成功创业者和大企业的资本。在硅谷,百万富翁“漫山遍野”,这些人功成名就之后,一般会把钱拿出来继续投资,实际上这类钱比风险资本还多(4至5倍),而且介入时间也早,因为这些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前景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对成功和失败比风险投资家也更看得破。成功大企业的投资主要出于对企业发展的考虑。由于高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企业竞争很剧烈,现在还蓬勃发展的企业,由于新的拥有更先进技术企业的诞生,很可能被挤垮,所以大企业都会选择新出现的还没站稳脚跟的、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加以收购,以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竞争潜力。

4、良好的政府、企业、学校关系——技术创新的体制保证。

在政府与企业方面。由于硅谷滥觞于大学,不是来自政府的规划,所以硅谷的企业家也比较崇尚自由,尽量避免与政府打交道;而政府也很明智,不随便插手企业的事务。二战期间政府、军方向企业订货,纯粹是契约行为,是平等的;战后,政府和军方对硅谷大量投资,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航空航天技术,这为硅谷以后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新知识来源;二战后政府任由硅谷企业转为民用并不加以干涉;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电子企业的低价竞争,硅谷企业面临灭顶之灾,在一些企业的求援下,美国政府才出面帮助,制定反倾销政策,但就是如此,政府也没有直接干涉企业的具体事务,而只是从政策上提供帮助。良好的政府与企业关系,使企业完全拥有技术创新的自主权。

在政府与大学方面。斯坦福是私立大学,除了二战期间政府从大学征用人员参与军事技术研究外,政府对学校也不随便干预。二战后,政府对大学大量投资,与学校合作开发尖端技术,都是一种平等关系。良好的政府与学校关系,保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至于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在前面已讲过,双方联系是很紧密的。良好的学校与企业关系,使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5、优美的自然环境——技术创新的辅助条件。

这不是一个主要的条件,但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园区环境优美,另一个却反之,那么创业者就会考虑这个条件了,实际上当年不少创业者就是冲着这个从美国东部来到硅谷创业的。由于硅谷位于旧金山湾里,东西两面均有大山挡住,没有美国东南部的飓风,南部的酷暑和洪水,北部的冰天雪地,四季如春,是美国的“乐土”,因而与其它高科技园区比,自然又多了一个有利条件。

三、我国的差距与对策

硅谷是靠创新机制长盛不衰的。那么,硅谷的这个机制,是特例呢还是具有普遍意义?从一些模仿者的成功和失败例子看,应该说,这个机制具有普遍意义。形成机制的各要素,有其各自的功能,并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只求一知半解,学了它的形而丢了它的神,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不会成功。

那么,我们国家目前是否也具备构成创新机制的各个因素呢?应该说,虽然我国的大学比较重视知识创新而较忽略技术创新,但是随着前些年科技体制的改革,这种现象已逐步得到纠正,还是培养了不少创新型人才,前些年出来创业的也不少。但是总的来讲,一方面创新型人才还是不多,另一方面大部分人目前还呆在机关、科研院所、高校及其它事业单位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渐趋多元,人们不再象以往一样,仅把当官当教授看作事业成功的标志,很多自己创业成功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很高,这说明我们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创办特区时“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可见一斑;我们的不少城市自然环境也是很优美的。所以我国目前最缺的就是资本市场和体制环境,缺少这两个因素,现有的创新型人才也会呆在原单位里当“卧龙”,而不会轻易出来冒险创业。

在资本市场方面。虽然我国股市创办已有多年,但直至今天仍是消息市、投机市,离规范的股市距离还很远。在这种主板市场都不规范的情况下,企图开设二板市场,效果肯定不好。没有健全的股市,创新活动就缺少吸引力,风险投资由于无处兑现也不可能发育好,技术创新活动就不仅缺少激励机制,而且也难以降低风险。

在体制方面。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松散。目前我国象斯坦福大学那样重视创新的高校还看不到,科研院所也差不多。企业中除了三资企业、少数国有和民营企业外,大多还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们一方面缺少人才,另一方面也缺少创新的压力。其次是政府与学校和企业的关系。目前我们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转到宏观管理上,对学校、企业的管理还比较直接细致,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多少创新动力。另外,政府的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也不得力,比如科技人员的流动、职称评聘、技术股所占比例、科技企业上市审批条件以及如何鼓励民间资金转为风险资本、如何进一步规范股市等方面。

正是由于缺少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所以尽管美国硅谷之风在20世纪80年代就刮到中国,但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个较为象样的高科技园区。最近,我国出现了不少硅谷,如洛阳的中原硅谷、杭州的天堂硅谷、珠海的东方硅谷,还有上海、深圳、大连等,都想把自己建成中国的硅谷,其中,北京中关村无疑是中国高科技园区的代表,它对硅谷的移植也最早。但直到现在它的产品还装着“洋芯”,还没有象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微软的操作系统那样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与硅谷差距还很远。

所以,我们目前不宜急着建设硅谷,而应先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一个好的创新机制。

首先,应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现有股市,在此基础上,再设立二板市场;其次,出台更为可行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使一部分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资本;第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还学校、企业以市场主体地位,使它们能够自主进行技术创新。这一点尤为重要。技术创新要求政府管它该管的事,并不是要它什么也别管。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创新机制能不能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不能正确归位,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政策。此外,我们应着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并努力营造一种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标签:;  ;  ;  ;  ;  ;  ;  

硅谷,离我们有多远?我国高科技园区建设热点的冷思考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