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潮论文,新貌论文,已成论文,媒介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媒介类型、时代特质、文学面貌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电视普及把世界带入了一个新型的电子媒介为主导的世界以来,文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就开始出现一种质的变化;而20世纪90年代电脑普及以来,电子媒介代替印刷媒介成了文化的霸主,已经不可逆转。文学在一种电子媒介主导下的转型开始出现,怎样理解文学在电子媒介为主导的文化中的转变,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要面对的双重问题。
人类的历史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划分,以媒介作为尺度来划分历史,是当今世界学界的一种新潮。依照这一理论,某一种媒介一旦成为社会的主流,就形成这一社会的总体特征,并影响到社会的一切方面。文学作为社会的重要方面,当然也受媒介形态的影响,并且在媒介类型的大潮中载沉载浮。从媒介历史观角度来划分,人类历史可以分成四段:口传时代,从原始社会到文明时代的漫长时期,这时的文学以一种说唱的方式口耳相授,口口相传;文字时代,从文明时期到现代性来临的时代,这时的文学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并以文字为主要载体进行流传;印刷时代,这是现代性以来到电子时代来临的时代,文学用一种印刷品的形式和一种商品方式在社会各方面流传;电子时代,从诸种电子形式的发明,电报(1844)、电话(1877)、电影(1895)、广播(1906),到20世纪50~60年代电视的普及,电子媒介成了社会主要媒介,取代了印刷媒介在社会上的主流地位。20世纪90年代电脑的普及,把电子媒介在社会上的主流地位固定了下来,电脑强于电视的地方,是它能把印刷媒介包含在自己之中,从而完全改变了整个文化的面貌,并在改变整个文化面貌的同时,改变了文学的面貌。
电子媒介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支持下的跨国资本、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等诸多全球化特征和后现代特征都得到突显的社会。如果说,在印刷时代,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居于社会的主流地位,那么,在电子时代,非文字的图像则居于社会的主流地位。文学在由电子媒介主导下的社会的地位,有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文学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发展着,但在社会上的地位、功能、作用起了变化。电子媒介使文学曾有的主流地位被取代。这时,虽然文学仍然在纸质文本上进行着自己的演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作问世,但在社会上却没有了第一性的轰动效应,第一性的效应已经让位给电视和电视剧。同样,最为重要的文化性活动和文化性事件,不是让印刷性的报纸唱主角,而是让电子型的电视作主演。同理,公共人物的形象已经不是主要看其文字性的东西写得好不好,而是看其在电视上表演得好不好。二是在电子媒介的主要艺术形式的影响下,文学的美学面貌发生了变化。文学的美学形式受到电子媒介的巨大影响。当电影出现以后,文学的描写方式就受到了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巨大影响。以小说为例,中国古典小说的如中国画似的线的特征和西方古典小说的如西方油画似的形的特征,都渗进电影镜头推、拉、摇等方式和蒙太奇的平行、交叉、重复的风格。当广播出现以后,戏剧、说书、故事,都因为进入广播媒介而按照广播的方式进行调整,这一方面形成一种文学样式的两种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广播的要求又暗中影响了戏剧文学与说书文学的写作样式。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下面讲的第三方面关联了起来。三是在诸种电子媒介类型的影响下,文学的种类进行了一种新的分化与重组。这种分化与重组正构成着文学的新质,并形成一种与电子媒介新的共生关系。文学在电子媒介的巨大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新类型。随着电影的出现产生了电影文学(即电影剧本的写作),随着广播的出现产生了广播剧,随着电视的出现,产生了电视剧本,随着电脑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的写作形式:网络文学、QQ话语、跟帖文字……随着手机的出现,产生了文学性的短信写作。本文要讲的文学在电子媒介主导社会中的新貌,重点不在于因电子媒介的出现而产生的与文学中原来类型基本相同的新类型,如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广播剧……而在于与文学中原来类型不同的新类型,因为,正是这些新类型,凸显了文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意义。第一,它让文学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第二,由于直接来自于新的媒介,让文学以一种新的方式与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新的联结与重组;第三,由于这些新的因素代表了时代的活力,它又成为原来经典文学样式中的新元素,使作为文学的主体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新貌。
二、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新质
这里说的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新质,主要是指在电子媒介的各种类型中产生出来的明显不同于以往文学形式的新因素。
在电影和电视中,文学的新因素不是指为拍摄电影和电视做准备的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而是指在实际的电影和电视中的文学因素部分,在视觉图像为主导地位的把各门艺术的因素都整合进来的电影和电视里,作为文学因素的语言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进入电影和电视中的呢?它主要呈现为两种形式:人物话语(自道与对话)与画外音。前者要求与影像相配合,话语与影像构成一种互动、互渗、互注的整体关系,同样的一句话,在白纸上出现黑字,与在影视画面中出现,其内涵与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带着上帝式道白或者问苍天式感叹,其文学效果同样要在与影像的互动、互渗、互注中才显出其神韵。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句文学话语,当以听觉的形式出现在电影(或电视)中,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如果将之放到任何形式(纸质或口传)里,都没有的独特效果的时候,电影或电视中的文学性才算真正地得到了体现。
在网络中,文学的新因素不是指所谓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并没有改变文学内质,只是改变了文学的出场方式,不在纸质中出现,而是在网络上呈现,一方面让文学与电子媒介接轨,显示了网络囊括一切的威力;另一方面,电子方式也让文学搭上了网络的时空快车,让受众以一种时代的快捷方式面对文学,并且可以交流自己的感受。文学在网络中的新因素,主要指与网络文学突出出场与接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在内容上具有质的新因素。这里,且举大家都经常感受到的两个方面:一是呈现出众生平等的杂语景观,二是QQ型的对话。文学在纸质媒介中,总是按照编辑的意图组织好了才呈现出来;在网络中,各方人士皆可上场,各种水平可以共聚一块,以一种命运的方式组成一种事前谁也想不到的杂语景观。而这种命运式的杂语景观,最好地体现了全球化与后现代的一种内质与精神,是在现代文学的意识流、荒诞感、新句型等美学形式上的一种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式的新的提升,它将或早或迟地会被有意地提炼成为或无意地生成出来一种新的文学意境。在网络的QQ中,对话的双方,由于隔着空间的距离,不同于当面对话,一个说话,对方马上听到,然后回应,而是一方说完,另一方在回应时要把心中的话输入电脑,然后点击发出,这样,在网上出现的对话,就有了一个呈现上的错位。可以看到,一方对一个问题已经回答了,另一方还在进一步提问;一方已经开始谈一新话题,另一方还在旧话题上。但由于他把旧话题深化了一步,对方又要回过头来再谈这一话题,这就形成了两个话题同时进行的情况,而且,这两个话题又完全无关,于是两人要同时兼顾两个话题的进行,像杂剧演员一样,一会接这个话题讲,一会接另一个话题讲,这样,从网络页面上呈现的形式,两个不同的话题交替进行,却构成了一个看似混乱而又有自身逻辑的话语形式。有些时候,不是两个话题,而是三个甚至更多的话题交织在一起,呈现为一种五色迷离的形式景观。在这五色迷离中透出的,正是一种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式的生活逻辑,形成了一种分离与对面、距离与共在、时空的交缠、思路的跳跃、对话的游走等不同于以往话语的新型境界。与杂语景观一样,这种QQ的对话逻辑也或早或迟地会被有意地提炼成为或无意地生成出来一种新的文学意境。
电子媒介在新世纪才开始普及的另一个类型是手机,手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媒介,具有电话、照相、听音乐、上网、收发信件等多重功能。从文学的角度看,手机短信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手机是一种私密性的东西,又是最快捷的传达和表达工具,还是一种容量有限的书写工具。由于前两个因素,庆贺祝福、心绪抒发、情感交流,都因手机而有了一个最好的呈现方式,形成了固定的手机文学的文体内容;由于第三个因素,手机中的话语不能写得太多,必须美文美语、锻词炼句,形成了手机文体的形式要求。由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手机短信成了最好、最快、最直接、最便捷,从而也最普遍的文学流行形式。手机上的短信对话也成为移动性的网络QQ对话。QQ对话的基本特征,也在手机短信对话中出现。然而,手机短信对话与电脑QQ对话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坐在电脑前可以从容地一写再写,没有字数限制的压迫感,手机则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手机文学形式的规约和影响,因此,手机短信的性质(心灵表达)和目的(感动对方),使得手机短信朝一种美文美语、锻词炼句方向演化。这种文体要求已经产生了一批批专业的手机短信写手。对于文学理论来说,由手机这一电子媒介产生的文学形式,其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文化内蕴和与之相适应的文体风格,都还处在一个自发的演化生成过程之中。由于手机文化在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手机文学在语言风尚、美学风尚、社会风尚中的重要性,它将成为文学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
三、中国文学对电子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的作用
从媒介历史观整体来看,电子媒介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后现代与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标志,它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的性质,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按照适合电子媒介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而呈现一种在电子媒介这一普泛之光下的新貌。但如果从文化特性的观点去看,不同的文化在同一电子媒介的主导之下,因其固有的传统和文化的性质不同,在相同的后现代和全球化时代,又呈现出一种五光十色的多样性来。就文学来说,文学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字最能体现一种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特性。因此,当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的影响下改变其形式和内容时,改变不了的是它自己的文化特性。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文学一定要有所改变,但又一定有不变的精神存在其中,而且,由于这一不变的精神,让文学在新的媒介形式下显现自己新的面貌。从这一角度看,当电子媒介主潮改变着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并让中国文学在适应电子媒介而创造新质的同时,中国文学本身的特性又会从中加入自己的特性,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中国文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新貌。这里,我们以三种中国文学的固有形式与三种电子媒介类型中的艺术形式为例,来看电子媒介艺术类型中中国特色产生的可能性。
首先看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与电视剧里可能出现的中国特色的关联。在后现代与全球化时代,时间意识日益加快,事务意识日益增多,看长篇小说的人少了,电影被限定在90分钟以内,然而,电视剧却可以拉长。电视剧要让观众今天看了明天再看,正好与中国说书型的古典小说一样,要把悬念留在最后。因此,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正与当代电视剧的结构相契合。中国古典小说的每一回,都是为了在说书场中抓住听众,让其听下去明天还会再来而进行一整套的美学设计的。不仅仅在如何结尾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美学法则,就是在开头、中间、人物、细节、氛围等一系列基本元素上,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法则。这套美学法则与好莱坞的电影法则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而正是这不同的一面,将为中国的电视剧带来中国特色。
再看中国小说的多层结构与QQ对话中的多层逻辑可能出现的中国特色的关联。QQ对话在中国,总是两个中国人用中文在对话,其对话逻辑除了受电脑技术制约之外,还受中国人的心态逻辑的影响。心灵对话形式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一直存在,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在想象中出现的QQ式对话。这里讲的类似QQ对话,不是从外在形式看,而是从心灵逻辑看。谈到心灵逻辑,这在中国小说里显示得更清楚。在中国古典小说里,表面上看是故事的演进,但深层中又内蕴着数的规律和命运规律,如一个完美的故事,以三数为最佳,三打祝家庄,三借芭蕉扇,三进荣国府……写成四次,多了,只写两次,少了。如果是长篇章回小说,一定是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七十二回、五十回这样的与整体规律相关的神圣之数。在一百回的小说中,一般每十回形成一个单元,如《西游记》、《金瓶梅》就是如此,在四十九回与五十回之间形成分界,而且在七十九回与八十回之间有一个大的转折。而且,这种数的逻辑不通过类似于西方式的对无意识的心理分析一般的中国式的文化分析,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在中国古典小说里,除了数的作用之外,还有宿命作用和结果控制等一系列深层结构。电子时代的QQ对话逻辑,从深层上说,如果要形成一种文学类型和美学形态,当然也会在表层的貌似混乱的多线对位下面,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与全球化时代的深层结构来,才能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一旦QQ对话向这一美学方向演化,一种类似于中国古典小说精神,而又与后现代和全球性相暗合的美学形式将会产生出来。这种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生,由于有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厚基础和无意滋养,应该体现为一种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最后,讲一下中国文学的言说方式、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清言与手机短信的关联。中国文学要对事物进行概括的时候,不是用定义的方式,而是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用精炼性词组,二是用类似性感受。前者是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或四个字来品论人与物,比如说一个人:俗;或者,说一片景:雄浑;或者,说一首诗:豪放飘逸。你通过这些精炼性的词或词组,就体会到了这人、景、诗的精神。如果这些概念性的词或词组对你太难,那么就用类似性感受,比如说一个人,像吃糖一样,甜甜的;说一首诗,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通过这样的形象比喻,你一下就体会到了这人与诗的内在味道。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清言的文学形式,就是用简短而美丽的句子,把对人、物、事的感受、体会、认识表达出来。张潮《幽梦影》:“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又如:“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都可以体现出清言的形式之美和心灵之韵。而这种文体和形式,是最适合于手机短信的。倘若中国发手机短信的人,对明清时期的清言有一定的学习和体会,就会构成中国式的手机短信特色,并让中国的手机短信文化带上一种中国之美的韵味。
从以上三例中,可以看到,电子媒介在形成一种新的与时代技术水平和感受方式相适应的文学形式的同时,也同样可以与一种带有普遍的民族和文化的特色相契合,并在这种多方面的契合中,创造出既是中国文化的,同时又具有世界和时代意义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