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广泛采用,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优势部分突出,同时也存在施工技术及养护难度大的劣势。水泥加水过程会产生大量热度,即水化热,加上力的作用影响,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如何有效进行维护与温控,是目前相关专业人士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及温度控制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与温控;方案研究
当前社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不断增加,新型建筑施工工艺及结构形式不断出现,建筑工程对大体积混凝土利用率随之增高。同时,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日渐凸显,主要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现象,由此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大体积混凝土需要合理采取措施进行降温处理,缩小温差,将裂缝产生几率与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值。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桥梁施工工程,全长约600米,主跨度55m+90m+90m+55m,现浇混凝土结构,引桥部分是T型连续梁,主桥单幅结构为10m*9m*3M,需要331.4平方米混凝土总量,强度等级C30,承台为直径2M桩共4根。所处区域自然环境阳光充足,平均气温16度左右,最低温度平均为5度,最高温度平均为30度,工期计划为11月至次年2月。
2、工程养护与施工过程中的温控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在承台施工中需要用塑料薄膜、篷布对其表面进行遮盖,对内外部温差进行测量,精确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信息,具体采用冷却水管和测温管的温控方法。
2.1冷却管的安装
在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施工工程中,混凝土内装设冷水管,通水后降低温度,实现控制混凝土内部水化产生热量的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冷却水管以水平的方向铺设,中间间隔距离为1M左右,共计设置冷却水管4层,并将进出水管进行交叉铺设。
2.2测温监控的预先埋设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温度控制,需要预先在内部埋入温度测量器,通过对实时温度的监控与测量,有效指导过程中的养护工作,解决由于产生温度应力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一般适用的测温器为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混凝土内部,分层设置测量温度的点为7个,铺设4层。测温点设置时处在钢筋的内侧,避开冷却水管,。
2.3现浇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过程要依照分层的方法,浇筑过程保证其连续性,浇筑方向为斜向。建筑厚度取决于实际用量、过程振动力度和振动棒长度等。浇筑要由底向上移动,保证混凝土凝结效果,一层浇筑时间一般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冷却凝结时间不能小于4个小时,过程中确保一次性浇筑及连续性。当混凝土倾斜高度达到2米以上时,会产生分层离析的情况,要及时在顶部对混凝土实施二次振捣,及时将大体积混凝土中产生的水份排出,避免变形,最后一步将混凝土抹平、压实。
2.4混凝土实施养护与温度监控
混凝土浇筑之后会蒸发掉表面的水份,产生裂缝,及时在浇筑之后抹灰收浆,冷却凝结后用薄膜覆盖养护,发挥保温的作用,薄膜包含土工布、泡沫板及塑料。要确保混凝土表面覆盖完整,养护时间不低于14个小时,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指标达标之后,才能在上面承担荷载。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时间,在温度处于上升时2到4个小时一次,温度降低时4到8个小时一次,通过温度测量,决定冷却水管中的通水量、时间和水的流速。原则上,流入冷却管内的水温和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距在20度以内[1]。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原因分析
3.1温度应力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浇筑量很大,加上温度应力的影响,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完成浇筑之后,水泥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水化热导致温度快速散去,混凝土整体结构急速升高并发生膨胀。水化温度不能快速彻底排除,过程比较慢,导致浇筑混凝土的模块发生变形,又在温度冷却之后再次收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位于不同位置的混凝土受到的拉力大小也不同,当约束力过大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
3.2温差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产生的温度迅速提高时,同周围环境产生巨大温差,混凝土内部的热传导能力较低,导致收缩不能同步进行,增大了表面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其可抵抗的力度时,就会产生表层裂缝。
3.3基岩约束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如果在基岩附近,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基岩附近的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裂缝程度加剧。深层裂缝同时会出现在非基岩位置,主要是温度变化不能实现同步的原因,当表面温度快速下降,会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距加大,温度场过于倾斜,导致裂缝朝纵向发展,形成更加深层次裂缝。
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及温控施工的具体措施
4.1尽量减低水泥的水化温度
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现象,否则会对建筑结构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有效控制水化温度,可对裂缝产生发挥很大的控制作用。当温度提升减慢时,混凝土的收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提高抗拉力度,具体措施包含以下方面[2]。
降低水泥水化热,选择水泥品种时,可选择水化热较低的品种,减少后期影响。由于水化热主要是水泥产生的,如果有效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含量,就可降低水化热产生,主要方法是降低水灰比例,改变混凝土性质,掺入粗骨料或粉煤灰、减水剂和缓凝剂,使其相互发生作用,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预埋冷却水管可减低15度温度变化,也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热。
4.2减低混凝土浇筑模板的温度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要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降低外界温度的影响,一般要求温度不能低于26度,当温度不适宜时,可采用控制措施改进,如防晒、降温等。过程中仅可能通风与散热,避免浇筑之后温度出现极度不平衡的现象,实施有效降温措施,必要时,可适当加入缓凝减水剂,来改变混凝土的部分性能。
4.3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后的养生工作也很重要,重点控制温度和湿度两部分,夏季施工中,有效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程度,做好防晒工作,冬季施工,要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层,避免比较大的温度变化,有效控制温度。混凝土在浇筑之后的7个小时候才可拆除模板,尽量减缓其温度降低的速度。温度监测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到科学化、实时化的掌握温度变化情况,保证内外温差、表面与底部温差控制在18度左右。使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并根据情况变化实时调整养护措施,进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发展。
4.4控制约束条件及有效利用冷却水管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要采用分层和分块的方式,施工缝设置要尽量合理,降低外界约束力的形成。在基础和地基中间加设滑动层与缓冲带,已达到释放约束力的效果。
冷却水管可以实现主动化的温度调节,通水安排在浇筑之后,一旦监测到混凝土内部温度出现下降,即要立刻停止通水,过程中根据监测的实时温度变化情况,决定通水时间和频率,实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的目的[3]。
5、结语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与温度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复杂建筑结构和桥梁施工中被广泛采用。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与温控措施方案的制定,首先要确保混凝土合理的配合比,完善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技术控制措施,强化后期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有效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鹏.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及温控施工方案研究[J]. 公路, 2017, 62(06):155-158.
[2] 王新虎.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及施工工艺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3] 刘效平. 冬季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控措施与研究[J]. 公路, 2017(05):140-143.
论文作者:郑亚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混凝土论文; 温度论文; 体积论文; 水化论文; 裂缝论文; 水管论文; 过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