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德育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首位。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积极开展渗透德育,丰富德育教学形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00-01
作为一种学科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德育都具有以知识为载体的特点,但由数学的学科性质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又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学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按照数学教学所蕴涵德育因素的不同特征,可分为两类:显性德育因素和隐性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通过各种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科普报告、学生活动等称为显性德育因素。如通过介绍数学家研究某一数学问题的坎坷人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实数与数轴》一课时,我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斯故事讲给学生听。这节课用这个故事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当时我用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了:希帕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时,发现了 ,试图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长度为 的线段,但他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经过无数个日夜,希帕斯不得不相信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这与一贯坚持的信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相予盾。他们作出自欺欺人的决定: 根本不存在,任何人不许向学派以外的人谈起 ,可追求真理的希帕斯心里放不下 ,向朋友谈起 ,希帕斯被处死,2500年前,爱琴海岸边,希帕斯被绑上巨石投进了大海……当时学生摒住呼吸,精神集中的让我感到意外,我想在这时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向学生讲述了一个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的数学家的形象,这比单独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努力,刻苦追求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有感染力。
数学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德育色彩,但这些内容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仍然会默然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隐含的德育因素,这就是隐性德育因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例如,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即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4.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 "圆"和"园" 、"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适度性原则。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4.2重点性原则。数学能够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很多,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要遵循重点性原则,即一堂课要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要突出一个重点,使其色彩浓些,力度大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许多可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教师应将其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数学教材中,德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德育教育不仅渗透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堂中,更需要像和风细雨一样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论文作者:谭尔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德育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因素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中论文; 帕斯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