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文_刘顶华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文_刘顶华

——抓“花”之意象,让孩子走进李清照

刘顶华 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323000 

摘 要:笔者从“宋词库”中选择了75首宋词作为文本进行课内教学。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选择的宋词,以词作者为单元进行了整合。李清照酷爱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本文主要抓住李清照之词中“花”的意象,随着她的人生经历、情感的发展变化走进她,让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位“才女”从少女情愫到思妇情结再到寡妇悲怆的生命流程及其情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李清照 花的意象 清新 明快 活泼 情愁 哀愁 国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课外阅读的描述:“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1—6年级背诵篇目增加为75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不难看出,语文学习重在阅读,单靠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甚至有专家提出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料”。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语文教学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乃至上课时间,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日积月累,方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笔者大胆地实施课内大量阅读,从“宋词库”中选择了75首宋词作为文本进行课内教学。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选择的宋词,以词作者为单元进行了整合。本文以“李清照”为例,谈谈怎样学习“宋词”。这种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读、悟为主,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学生大致理解即可。

李清照酷爱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本文主要抓住李清照之词中“花”的意象,随着她的人生经历、情感的发展变化走进她,让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位“才女”从少女情愫到思妇情结再到寡妇悲怆的生命流程及其情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花”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意象,“自是花中第一流”,一代词人李清照无疑是中国词史上的一朵奇葩。她曾经鲜艳地绽放过,在青史上留下绚丽与芬芳;而花凋香残的她,其离恨与愁思至今令人感动。她一生如花,因此在其词中、在其整个生命的发展历程中,“花”作为主要意象频频出现,一贯到底。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如含苞待放之花,天真、烂漫而不乏羞涩,表达了淡淡的少女情愫和欢乐情趣;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像娇艳怒放的花朵,热情、缠绵而又不乏惆怅,抒写了浓浓的爱情告白和思妇情怀;晚年时期的李清照似满地黄花堆积,国破、夫丧、离乱,倾诉了家国之痛和寡妇悲怆。

一、少女李清照——“奴面不如花面好”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这首小令,一共39个字,语言通俗明白,用“藕花”、“日暮”、“鸥鹭”等事物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荷花日暮图。无需过多的分析讲解,学生们自然便能想象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找一找词中有哪些意象,特别是“荷花”,它作为意象与自然界的天光水色、鸟兽虫鱼等意象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人景合一的意境。“误入藕花深处”流露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天真、浪漫、活泼、热情、率真而青春的少女形象出现在学生的心中。此时的少女,正有着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海棠花象征着妙龄女子。在李清照的眼中,海棠花并不是高贵雅致,而是“昨夜雨疏风骤”后的残花,以“绿肥红瘦”话淡淡凄凉,由“海棠花”的憔悴凋零感叹青春易逝,继而生发惆怅之情。此时,教师要稍作点拨,如:从“瘦”字能体会到什么?在词人的眼中,此时的海棠花还像往常一样娇艳多姿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词中淡淡的忧伤。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这首词,学生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并没有禁锢李清照对爱情的追求,她敢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她的诗词之中)。教师可设计问题:“露浓花瘦”这个词可以感悟到什么?李清照真的是“青梅嗅”吗?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此时,学生就不难理解,天真和娇羞的少女形象已在“梅花”这个意象中表露无遗。“露浓花瘦”,烘托出一个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妙趣横生,少女之意不在“嗅青梅”,而是生动传神地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一个令人爱慕的少年郎芳心欲动、心潮腾涌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

李清照满载幸福,涉入爱河,与风度翩翩的丈夫赵明诚书写了一部爱情经典。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如泉涌,他们甜蜜的爱情有《减字木兰花》为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读了这首词,可让学生讨论:“人面不如花面好”,是人美还是花美?丈夫的回答可能是什么?从中感受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

综上,李清照在少女时期之创作,散发出来的浓浓的青春脉动,无不融入“花”的意象之中,令人觉得一切风景无限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少妇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背景: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并没有让这对新人持续良久。次年,新旧党争加剧,父亲李格非受尽牵连被罢黜。当时李清照欲借丈夫之父赵挺之援救父亲,可落得“炙手可热心可寒”的悲剧。为了避开赵家的“冷眼”,她只得与丈夫赵明诚分隔两处。李清照独守空闺备受相思之苦,一首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一剪梅》诞生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今的花还是昔日的花吗?从中你可以读出词人此时的情结吗?”讨论后,学生自然会明白:昔日的“藕花深处”,而今已然是“香消凋残”;往日的烂漫愉悦,取而代之是离愁别绪。“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尽的相思“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花的意象便是“此情”的寄托。

“九九重阳”,本是才子佳人团圆之日,而今却落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愁永昼”中的“愁”指什么样的愁?“人比黄花瘦”中的“瘦”与“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瘦”有什么异同?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不难理解,昔日的如影随形已付之东流,眼前的菊花没有了“露浓花瘦”的娇羞,更没有了“奴面不如花面好”的盛景,即使“把酒东篱”,唯有“西风瘦菊”。“为伊憔悴”的李清照,年华不再,玉肌消减,瑟瑟西风中清瘦的“黄花”与清瘦憔悴的词人形象相叠印,夫妻情深、相思之苦的情感流于纸上,留入人心。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残花零落的意象是其情感最好的寄托。李清照正是用她女性的细腻之笔,流露了她对甜蜜爱情的憧憬,为世人谱写了一曲凄美的爱情之歌。

三、晚年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晚年,历经了靖康之变,历尽了丧夫之痛,饱尝了生活之苦。她的感情变得凄凉而深沉。生命的枯萎与凋零深深地融入到了零落尘埃的残花意象之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词人是怎样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欲语泪先流”,同学们能否自己用古文写一写词人“欲语”的内容?通过重点分析和古文扩写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词作的内涵和词人的思想感情。此词作中所咏之花,已然不是娇艳盛开、香消凋残,而是已化作沉香的落花。花的意象不仅仅是残败,更是凄苦、孤寂,更是生命即将凋零的惋惜,“花的意象成了她作为一个漂泊者伤怀咏叹的休止符”。

一曲《声声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词人深情婉转、凄恻动人、孤寂凄凉的“晚景”,堪称绝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学生带着“词中‘花’之意象有什么含义”、“还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营造是为了渲染烘托怎样的情思”这两个问题去感受、去体会主旨,不难明白“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不再,“飘零之感,家国之恨”饱含其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期作品《清平乐》,梅花的意象总结了她的一生: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的赏梅画面尽在此词中,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李清照词作尝试总结归纳这三个不同时期词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印象,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升华。有“插花醉”之欢愉,有“挼尽梅花”之泪流,有“难看梅花”之感伤与忧国。“回首向来萧瑟处”——由梅抚今追昔,借“赏梅”来寄寓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寄托了自己沉痛的亡国之恨。

综上所述,在李清照词中,她把自己的人格品性和生命历程都托之于花,花见证了她的欢乐俏皮、相思幽怨、漂泊沦落。花的开谢枯荣,成了她生命流程的展现,成了她自身情感的寄托,饱含了对青春的感叹,寄寓了对爱情的执着,亦承载了对国破家亡的哀痛。因此,抓“花”之意象,结合具体教学要点问题让学生思考感受,不失为读懂“易安之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向梅林 编著《李清照》.海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1版。

[2][南宋]李清照 著《清照词》.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罗宗强 等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4]王士祯《花草蒙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欧阳修《六一诗话》。

[6]《宋词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6月,第1版。

[7]叶嘉莹《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1月,第1版。

[8]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5卷,第2期。

[9]李首鹏《论李清照的咏梅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3卷,第4期。

[10]《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论文作者:刘顶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文_刘顶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