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 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根据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部署,浙江省财政厅结合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通过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财务核算信息的集聚,进而实现与财政业务系统、财政报表系统的互联互通。财务核算云服务平台,即“财务云”工作所解决的财务信息集聚,正是当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痛点。随着新修订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工作基本规程(试行)》对内部岗位和工作规则的合理设置,与“财务云”的建设发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监控机制设置、监控结果应用等不足也出现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探讨温州市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在新形势下,借力“财务云”如何寻求发展与突破,建立高效安全的动态监控体系。
关键词:动态监控;财务云;数据源;运用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公共财政建设与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得以确立,从而有助于各项财政制度改革进程,探究和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温州市财政局积极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初步取得一些实际成效,但监控机制设置、监控结果应用、软件系统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发展的背景
夯实基础,助力绩效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结果应用有问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更需优化结果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助力绩效管理。
打磨利器,实现科技促廉。清廉浙江建设与清廉财政建设的背景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探索以科技促公开、以公开促廉洁的“互联网+”防治腐败新模式。积极构建财政大数据平台,把公共预算资金都纳入平台监控,及时发现和预警违规违纪行为,搭建起“不能腐”的科技屏障,将成为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工作重任。
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目前的现状与问题
温州市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由温州市财政支付中心负责具体监控事宜,历经人工监控、系统辅助监控、省厅系统全面监控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发展至今温州市动态监控已形成自动预警和人工筛查方式结合,日常监控与专题监控并行,依据核查岗-跟踪纠正岗-统计分析岗位流程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工作严格按照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规程相关内容执行。
目前,温州市财政支付中心选用了16条预警规则对市本级326家预算单位进行动态监控。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市本级累计监控资金量99.25亿元,查实3628.06万元,纠正违规资金3602.92万元。其中,违规类型为“支出类别错误”占47.11%,“支付方式不正确”占26.50%,“经济科目不符”占13.55%。动态监控纠偏效果明显,监督预防作用逐渐凸显。
温州市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发展至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监控机制、结果应用和系统建设等问题:
(一)监控机制
1.监控信息要素有限。目前动态监控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支付系统,支付系统的支付信息要素有限,监控只能从预算项目、经济科目、金额、摘要、收款账户等要素入手。同时,预算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不同,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仅从有限的支付信息要素中发现违规支付存在一定难度。
2.监控数据来源有限。目前监控数据仅来自于支付系统。而支付系统仅仅是单一支付,无法获得预算单位一个预算项目整体的支付情况。预算项目是否符合预算安排也无法考证。预警规则设置也受限于数据来源的单一。
3.监控资金范围有限。目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资金范围仅限于零余额账户资金,对于存量颇大的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由于监控系统的局限性,无法纳入日常监控范围,只是依靠预算单位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监督力度和实时性不强。预算单位实有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的一部分,其收支过程和结余游离于财政监控范围之外,不利于财政部门对全盘财政资金的掌控和高效运转,也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安全管理。
(二)结果应用
1.效果不明显。由于预警规则设置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发现隐藏的违规问题,导致监控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动态监控纠偏工作仅依赖监控纠正人员通过对违规预算单位的提醒、要求调整或退款等达到纠偏、警示、震慑作用,无法将其效果辐射到对其他预算单位。对所有预算单位类似违规支付的预防工作效果不强。
2.应用不充分。目前对违规业务进行分析归纳,对统计数据进行季度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违规分析没有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本质问题,大量未违规数据没有进行任何分析处理,分析报告运用也十分有限。对预算单位根据动态监控结果进行的《分类管理评价办法》也因授权支付范围扩大,不见单审核的完善,逐渐失去鞭策鼓励的效果。
(三)系统建设
1.动态监控软件缺陷。动态监控是在数据基础上做加工处理的,但监控系统技术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十分有限。动态监控数据孤立于其他财政系统,数据还未整合,也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发展。监控系统平台分析能力有限,虽然设置了月季度的分析报告制度,但基本上依赖人工的分析。
2.沟通平台尚未搭建。浙江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工作基本规程(试行)的通知中提出执行局通过内控平台提交预警信息与业务处进行核实。日常监控过程中需要业务处室核实的信息较多,但监控科室和业务处室的沟通平台还未搭建。
三、借助财务云完善动态监控的可能性和措施
(一)借力“财务云”
财务核算云服务平台,即“财务云”,是根据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部署,按照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落实财政“最多录一次”改革的工作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推进财务核算云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服务体系。
1.“财务云”建设目标。建立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云服务平台其主要目标是打破财政与各个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收集汇总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资料及数据,最终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单位的履职能力及绩效水平,为各级领导掌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做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以“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为指导思想,与各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多任务、多功能的综合性财务核算及数据处理平台。将目前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软件财政部分集中部署与单位分散部署模式升级为全省政务云集中部署,实现对财务核算信息的集聚,以便打通财务核算系统与财政业务系统、财政各报表系统,使各项业务之间能够有效的协同控制,各项财务统计信息得到充分共享。
2.“财务云”建设内容。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和运用机制,为与财政业务系统、财政各报表系统对接,建立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平台收集到的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向主管部门提供查询、统计、预测、决策等各项数据分析服务,为决策提供支撑。
(二)寻求突破口
1.扩大监控范围,优化机制设置。借力“财务云”构建的数据仓库,提高动态监控的监控范围。“财务云”的数据仓库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包括零余额账户资金与实有资金。通过“财务云”提供的数据信息,解决监控资金的局限性,从而扩大监控范围。同时,借助“财务云”,动态监控的数据不再单一来源与支付系统,可以将支付信息与财务信息进行比对,对一系列支付进行监控,对于预算单位多笔数长期的预算项目也可以进行监控。从而破解单一来源于支付系统的信息不完整缺陷。另一方面,财务信息丰富了监控要素,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的财务信息比支付信息要素更多也更有利于监控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2.提高分析能力,升级结果应用。通过“财务云”建设的数据仓库,扩大动态监控筛查范围,完善预警规则设置;同时,大量和完整的数据信息也能进一步提高筛查的精度,起到精细化预警规则的作用。“财务云”的目标是为各级领导掌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做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利用大数据,再结合动态监控发现的违规问题,可以分析单位的履职能力及绩效水平,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与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不同,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奖罚兼备对各个预算单位威慑力较大,可起到预防同类违规问题的效果。同时升级动态监控的结果应用,正符合科技促廉的时代要求:把公共预算资金都纳入平台监控,及时发现和预警违规违纪行为,搭建起“不能腐”的科技屏障。
3.打破信息壁垒,完善系统建设。“财务云”搭建的内容中提到,依托“财务云”平台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开展大数据应用。而动态监控正是在数据基础上做加工处理的,因此借力“财务云”的发展可以完善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同时,通过“财务云”打破财政与各个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收集汇总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资料及数据,最终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监控系统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可以丰富动态监控数据源,打破信息壁垒。
参考文献:
[1]熊雁.2017.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财政监督创新探索.财政监督,(08)14-17
[2]刘悦.2017.大数据境遇下构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01):242
[3]牟发兵.2018.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的思考.财政监督,(08):65-67
[4]马珺.2015.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财贸经济,(07):15-28
论文作者:李梓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动态论文; 预算论文; 财务论文; 数据论文; 财政论文; 单位论文; 信息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