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工业产业结构水平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上海论文,水平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上海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21世纪已经来临,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将要付诸实施之际,加快上海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意义犹为重大。
第二产业地位重要应继续加强
建国50年以来,上海工业已从原先以结构单一的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发展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综合能力强劲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上海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从实行了30多年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中跳出来,开始实行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性调整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进入90年代以来,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子明显加快。 1990的到1998年,以金融、贸易、交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猛增 7.3倍,占GDP的比重从历史最低点的18.6%一跃而至47.8%。到1999 年底,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49.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6%,超过了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6个百分点,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总体调整,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加快了上海对第二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步伐。经过多年努力,以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通过加紧对传统产业的调整与改造,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上海工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了上海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抗波能力。到1999年,汽车、通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50.4%,信息工程、现代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达到16%以上, 都市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比重接近18%。上海的第二产业虽然在调整发展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最终仍确立了其重要地位。在最初实施“三、二、一”发展战略时,上海的第二产业由于传统产业结构老化,高新技术含量不足,城市功能重塑等因素的影响,一度出现“弱化”迹象,过份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在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区域壁垒事实存在的情况下,上海的第三产业还不能做到完全以其他地区的第二产业为依托来发展,因而调整、充实、发展和提升上海第二产业的结构与能级,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支持,互为依托就显得更为必要。
上海的工业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工业就在全国有着绝对优势,且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80年代,上海的重工业还保持一定优势,但轻工业已经面临着外省市的挑战,产品市场占有率趋于下降。到了90年代,由于培育了六大支柱产业上海的工业经济又形成了新的优势。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外省市工业开始推出高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使上海工业发展的优势在最近几年中又开始“弱化。”。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以及加入WTO的步伐加快, 使上海越来越能感受到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在国内外的双重进逼下,上海的工业唯有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档次,加大产业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增强竞争能力的要求。
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要靠加大技术含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上海的工业发展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集中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已被打破,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诸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曾经制约上海工业发展的因素已经被消除,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另一些新的矛盾又呈现出来,亦同样制约了上海工业的发展。曾经独领风骚的上海制造业,多为粗放加工类型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有限,在外省市工业的兴起与进逼下,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能级的提升,就会使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的提高受到影响。尤其从1997年起上海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199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3720美元,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如果继续发展低层次的传统加工产业,势必会因为制造成本的上升而失去竞争力。因而通过加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强化工业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上海工业快步迈向新高地的重要途径。
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由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注重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周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技术及其产业化正在对世界经济的分工布局与贸易往来产生重大影响,各国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正越来越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并由此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促进上海工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也是适应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上海要尽快建立“一个龙头、三个中心”,需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既做到尽快与国际接轨,又要把握在国际和国内大分工中的合理定位,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作用。因而提升上海工业产业结构水平,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就愈显重要。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在经历了培育支柱产业和以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调整阶段之后,产业结构的调整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作用,就成为具有关键作用的任务了。高新技术的产品因其技术的先进、应用的广泛和较高的附加值而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上海的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并提出了信息工程、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目标,之后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产值从1992年的120亿元迅速增长到1998年的980亿元。所以,加大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科技化,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作用重大。
加大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首先要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优化产业结构,以缩小上海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海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的发展也已经具备了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尤其是信息工程、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更为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步伐,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及竞争力的大小,关键在于产品中技术含量的高低,加强高新技术发展的研究与发展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次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能及时在生产中运用,以增强生产的先进性。技术改造与引进,能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并与技术创新一起成为产业技术能级提升的重要手段。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相当数量的设备需要折旧、改造和升级,因而花大力气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完善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可为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互结合起来,使传统产业常变常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技术来源,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能级的提升,并帮助向新兴产业转移。而传统产业的改造也能为高新技术提供重要市场和巨大的资金支持,两者相互结合就能从总体上达到提升上海工业产业结构水平的目的。
加快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一)重新审视并合理调整六大支柱产业。以产业相关度比较大、增长速度比较快、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综合效益比较好为标准,上海选择了汽车、通讯设备、电站、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钢铁、家用电器等为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并取得了很好业绩。但六大支柱产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某些项目成效明显,某些项目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市统计局1999年统计结果,六大支柱产业中,工业总产值居榜首的是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利税最高的是汽车制造业,而发展最快的是家用电器业。不过六大支柱产业内部也有一个项目细分的问题。有些产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但后劲不一定很足;有些产业产品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若从全国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市场占有率有限。加之外省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确立的支柱产业项目重复,以及同类产业中外地“拳头产品”的冲击,使上海的支柱产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此有必要对六大支柱产业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升级,从确定支柱产业优势的产品结构框架出发,果断停掉部分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是停产,而是不再列入支柱产业地位),集中力量发展诸如汽车等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优势项目,而停办诸如某些家用电器制造的支柱地位。汽车(尤其是轿车)正成为我国新一轮消费结构中的热点,上海的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占先,潜力巨大,特别是竞争力极为强劲,应是积极提升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家用电器中诸如彩电、冰箱等项目,上海的产品影响力有限,与国内同类企业中几家骨干企业相比,更无优势可言。与其在同一层次上竞争,不如转变思路,转而向更高的技术等级方向发展。上海的工业门类齐全,在全国的影响亦十分大,称为实力强劲并不为过,但从全国一盘棋角度出发,上海的制造工业项目也不是多多益善,确定其中三至四项列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并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二)对从支柱产业中调整出来的部分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细化分解,抓住某些优势产品,继续予以重点扶持。随着支柱产业项目的调整,某些制造业品种必然受到影响,但具体产品仍有一定优势。因而细化某些支柱产业项目,具体到把重点放到产品项目上是可取的途径。比如家用电器中的彩电、电脑等从整机角度看并无优势可言,但其中彩管、集成电器等项目上海仍具有一定实力,并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可以继续重点发展,但这些项目不一定要列入支柱产业的范畴,将之作为重点产品予以扶持、重点发展,同样可以起到良好作用。作为支柱产业应具备一系列的生产开发能力,特别是应当有最终产品——整机作为标志,而作为重点产品则不需要有这么复杂多样,象彩电、电脑等家用电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关键还在于重要的零配件的升级换代,这一工作的展开必然会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必然会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有些零配件应用范围广泛,如一些电子元器件除了家用电器业可用外,通讯设备等其他产业也可用。所以侧重于某些零配件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既突出了上海制造业的优势,还有利于部分支柱产业的重新组合,为提升上海工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做出贡献。
(三)在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适时将之与支柱产业合为一体,提高上海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海在90年代加快了产业升级优化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并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列为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并从开始时确定了集成电路以及信息工程、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扶持与发展的对象,经过发展,到1998年时已形成了电子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地球空间及海洋技术、核应用技术等八大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上海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有必要对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出一个新的规划,在重点扶持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已经确立的支柱产业及时注入技术含量,增强这些产业的技术能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部分产业及产品项目之间的相互交叉是不可避免的,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并以支柱产业的名义重点发展,以突出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
(四)对上海现有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将此项工作与发展都市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促进都市型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上海的制造业历史悠久,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众多产业曾在国内市场领先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拥有全国74%的知名品牌。上海的传统产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相当数量的企业已迁出市中心易地发展。但城区范围内不是不可以发展工业,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可以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与发展都市型工业紧密结合起来,将一部分工业厂房内的生产向发展都市型工业转轨,特别是对有一定建筑面积的原有厂房进行必要的改建,吸引入驻多家从事都市型工业的小型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而同一建筑内的那些基础性和服务性的事务则可以由一个统一的服务中心来办理。
(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把环保意识与“绿色”生产观念注入到已经开展起来和即将开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当中去。重视并发展环保产业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尤其是在重点发展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方面,从一开始就要注重环保方面的要求。鉴于环保方面的要求和高新技术、“绿色”生产、清除污染、旧有设备的改造、传统工艺的更新有着极大的关联,有必要把环保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性的产业,不仅仅是将它列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更要将它融入到整个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行动之中,使任何一个项目或产品的发展都必须与环保技术紧密相联。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强化宏观管理与扶持力度,完善立法与政策扶持,将环保技术、环保产业、“绿色”生产等的发展与推广,提高到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上海工业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平提升与第一、第三产业的转型、优化和升级结合起来,以形成各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上海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引起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并推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的进步会给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来帮助,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至于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更是从上海产业结构总体战略目标重新确定时就体现出来了。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已经形成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其中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做好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时,重视其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联动作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能力,增强第一产业的发展后劲等是非常必要的。工业产业结构的水平提高了,连带着第一、第三产业的水平也随之提高,进而做到三、二、一产业齐头并进,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