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课间时光往往是学生最快乐的时间,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在十分钟内尝试各类体育游戏。文章通过控制变量的形式,结合分层抽样的形式,对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尝试通过对其在经历长期的课间运动后的体质变化的统计分析,总结课间运动对于小学低年段学生体质的提升效益,并进一步设想小学阶段课间运动的体系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课间小游戏 小学低年段 学生体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初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帮助其体质的提高。课间十分钟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最适合用于进行日常式体育锻炼的时间,需要充分考量其对小学低年段学生体质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践研究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
一、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对象: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各150人。
2.研究时长:一个月。
3.研究方式:
(1)在开始运动前对总计450名学生进行肺活量体重标准、身高体重标准及坐位体前屈水平三个方面的体质检测,记录数据。
(2)按分层抽样的方式,将三个年级段各自的150名学生,组织进行乒乓球、跳绳、篮球等课间运动。
(3)维持一个月的课间运动锻炼。
(4)在一个月课间运动结束后,对450名学生再次进行体质监测,记录数据。
(5)对比两次体质检测的数据,得出研究结果。
二、检测数据表格
1.数据统计。
2.数据成果分析。由体检数据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二、三年级各组,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课间活动之后,其三项体质检测的数据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不合格率有了显著的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具体差异上,我们可以发现在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指标变化方面,随年级的增长,其指标增长率受体育运动的影响逐渐变小,例如在二年级的肺活量不及格率下降了6.7%时,三年级的肺活量不及格率只下降了2.8%;而在身高体重指标方面,则正好相反,随年级的增长,其指标增长率受体育运动的影响逐步变大,在一年级的身高体重指标优秀率只增长了0.8%时,三年级已经增长了5.1%。并且,在三项指标中,身高体重指标的各等级比重变化趋势最为明显,肺活量指标其次,坐位体前屈指标最小。
三、未来举措
1.实现课间运动常态化。要充分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运动对于小学生体质的积极作用,推动课间十分钟运动的常态化与普及化,要求班主任积极督促学生在十分钟的课余时间,走出教室。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对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性进行综合的体质培养。通过课间运动的形式,打破现代小学生普遍的“宅”式思维,在常态化的运动中,令他们感受到运动的魅力,逐步爱上运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2.差异性调配运动形式。在实践研究中,可以得到各个年段的学生在做体力、柔韧性、伸展性三个方向的运动时,得到的正面影响的反馈程度。因此,可以差异性地进行年段体育活动的推荐性安排,如一年级着重进行乒乓球活动培养肺活量,二年级着重进行篮球活动培养柔韧性,三年级着重进行跳绳活动锻炼弹跳力帮助身高增长。
3.重视校园体育器材建设。合理的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前提,小学课间活动中学生规模较大,对于校园体育器材的需求量也较多。此时,学校必须重视对校园体育器材的配备,同时制定严格的器材保养、检测、维修机制,保证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的安全问题。通过对基础设施的良好建设,帮助小学课间十分钟的体育活动政策的稳步推进。
4.完善教师指导体系。学生自主的玩耍与体系化的运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若要使碎片化的课间十分钟的体育锻炼切实地为小学生的体质建设做出贡献,必须要加强教师对于小学生的课间活动的指导。如对篮球动作、姿势的指导,组织进行限时计数的跳绳比赛,统一安排对乒乓球简单的攻球姿势的学习等等,将课间活动成为小学生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小学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课程体系,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体育不再只是反映在冷冰冰的成绩之上,而是能够在学生的体质健康之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并且在完善的教师指导体系之下,也能够确保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紧急情况时,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处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课间十分钟的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生的体质改善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小学生处于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这要求学校要重视体育方面的体制完善、器材安排与人员调配,使课间十分钟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让学生能够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释放青春的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佚名 深圳市小学中低年段学生体育自信心现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2018,56,(34):38-39。
[2]佚名 小学低年段学生体育课兴趣培养策略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8,66,(10):60-61。
论文作者:赵振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课间论文; 体质论文; 小学论文; 十分钟论文; 肺活量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