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肉牛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肉牛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状
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头数最多的家畜。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以及肉牛饲养管理所得劳力和建筑设备较少、成本低、获利大等原因,肉牛业蓬勃发展,肉牛头数急剧增加,牛肉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61~1965年平均3198.0万t,1994年5309.1万t,年均增长19.55%,仅次于禽肉和猪肉的增长幅度。在肉牛业发达国家,肉牛头数已增至5亿头以上,虽然肉牛数占整个牛数量的4%左右,但牛肉却占总产肉量的53%以上。据报道,1996年位居全球牛肉产量前三名的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年产量分别为1200万t、735万t和491万t,其他主产国为巴西445万t,俄罗斯294万t,阿根廷208万t,日本115万t。1997年全球牛肉产销状况仍将继续看好。
从世界几大国肉类生产情况来看,饲料来源不同,肉类生产结构各异。凡是永久性牧场占全国土地面积大的国家,由于牧草资源丰富,牛肉和羊肉的比例就高,如新西兰的牛、羊肉占肉类的90%,乌拉圭占90%,澳大利亚占77%,这些国家永久性牧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国家,猪肉、禽肉所占比例就大,如美国,猪、禽肉占64%,加拿大占71%,丹麦占87%。牛肉和禽肉生产大国首推美国,占世界牛肉和禽肉产量的20.4%和27.2%。中国政府在倡导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同时,积极促进农区养牛业的发展。到1995年底,全国存栏牛1.3亿头,牛肉产量409.2万t。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全世界肉牛业总体发展趋势是饲养数量稳中有升,牛肉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一般为2.8%~10.0%,个体产肉量明显提高,平均每头存栏牛的产肉量已突破100kg,
1.肉牛的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肉牛业的迅猛发展,体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被逐渐淘汰,代之而来的是欧洲的大型品种,如法国的夏洛来、利木赞,意大利的契安尼娜、诺玛瑙娜、皮埃蒙特等,这些品种体型大、初生重大、增重快、瘦肉多、脂肪少、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故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西方国家大多实行开放型育种或引进良种纯繁,特别注意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选择,且多趋向于发展乳肉或肉乳兼用型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兼用型黑白花、丹麦红牛等。东方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多采用导血杂交,比较重视保持本国牛种的特色。如中国的秦川牛、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等,均采用导血改良最大限度地利用杂交优势进行商品肉牛生产。世界主要肉牛生产国生产水平见表。
2.奶用肉牛业发展较快
利用奶牛饲料转化率高这一特点生产优质牛肉已成为国外肉牛业发展的一大热点。如英国把奶牛和肉牛的使用途径密切结合起来,市场上4%的牛肉来自奶用公犊育肥,英国因牛奶生产过剩,便对奶牛饲养头数加以限制,而对奶牛转向肉牛的农户采用补贴和逐步加价的办法,鼓励其生产奶牛肉(Beef from Dairy Cattle)。将黑白花公牛早期断奶后,用大麦催肥到1周岁、250~350kg屠宰,获得的优质牛肉称“大麦牛肉”(Barley Beef)。丹麦,尤其是荷兰,特别重视发展奶肉兼用牛,全部犊牛的3/4用于肉牛生产,提供国内35%的牛肉;每年约生产220万头犊牛,主要用于生产“小白牛肉”(White Veel)。美国奶、肉牛的专业化分工很细,但国内牛肉仍有30%来自奶牛。从1985年开始美国农业部设立了一项为期5年的“牛群终止计划”,政府高价收购奶牛改作肉用,以减少奶牛的饲养头数。法国的奶牛公犊基本上作肉用来生产“小牛肉”(Veel)。虽然日本的肉牛比奶牛稍多,但仍一部分牛肉来自奶牛群,1985年以后,日本已将产肉性能列入奶牛育种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奶牛增重快、生产成本低的缘故。
主要肉牛生产国平均生产水平
项目 全世界 中国 美国 加拿大 韩国
荷兰
澳大利亚
胴体重(kg/头) 206130
304276273246 215
出栏率(%) 19.117.6 34.6
28.6
37.7
51.3 35.2
3.发达国家肉牛集约化生产水平高
发达国家在肉牛的经营管理上目前多实行集约化、工厂化。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芒弗尔特(Monfort)肉牛公司,年育肥肉牛40万~50万头,产值达3亿美元,是美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肉牛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公司。该公司为了节约投资,采用露天养牛。有2个大型饲养场,每场占地120hm[2]。每个围栏占地0.4hm[2],养牛425头。公司的动物营养专家按照每栏牛群的年龄、活重以及其他方面的基本情况,确定该栏牛群的饲料配方。这些资料被编成电子计算机进行加工。当需要某种配方的饲料时,将该配方数据输入计算机,由它操纵自动容积式秤,准确地按事先规定的各种成分下料、混合好,自动灌装喂饲车,然后运往指定的围栏喂饲。目前,在美国户养2000~50000头肉牛为中等规模,大户则养20万头以上,提供美国市场75%的牛肉。
国外肉牛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草原和农副产品,降低饲养成本。在草原地区,一般是利用草场饲养繁殖母牛和“架子牛”。这些“架子牛”大都在优良的人工草场放牧肥育,很少补饲精料。美国牧区繁殖的肉用犊牛,养到7~8月龄活重达200kg时转售给粮食产区——玉米带,利用当地生产的玉米青贮进行肥育,在肥育期日增重0.9kg,经10个月左右肥育,牛的活重就可达到500kg。有些国家犊牛在草地上放牧饲养到1岁左右、体重达300~350kg时出售给专业化的肥育场,利用谷粒饲料进行短期肥育,肥育期约120~150d,达到一定年龄 (一般不超过2岁)和市场要求的体重时进行屠宰。这时牛肉质量好成本低,又可增加周转次数。如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大型肉牛场,同时可肥育4.8万头肉牛,每年周转2.5次。从西部草原地区或国外(主要是拉美国家)购入犊牛,喂给配合饲料(在肥育期每头日喂9kg左右),平均日增重1.2kg,每公斤增重约需7.5kg饲料。
近年有些国家(如加拿大)为了适应工厂化饲养,原来利用草源进行肉牛的放牧肥育,很少补饲精料,现在肥育后期多采用室内催肥的方法。各种精粗饲料根据要求按比例定时、定量自动地由传递管道送到牛舍(棚)饲槽内。这样,既节省劳力,又可避免饲料浪费。采用室内催肥有三大好处:是冬季气候寒冷,牛体消耗热量大,影响体重增大,催肥时间相应延长。室内催肥可以人工控制温度,缩短催肥期;二是室内饲养,肉牛活动范围缩小,有利催肥;三是便于肉牛饲养的机械化和和自动化。
4.发展中国家利用青粗饲料育肥肉牛
有效地利用青粗饲料资源生产牛肉,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多草少料、重视发展农区秸秆养牛业”的做法,则主要是为了节粮。目前,依赖较少的粮食发展畜牧业,是中国畜牧业的一大优点。正是依靠这一优势,在近10年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形势下,中国肉类产量保持了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日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用粗饲料、放牧肥育与精饲料为主的饲养方式相比,肥育期虽延长1~6个月,但瘦肉率提高2%~10%,脂肪率下降。说明多给粗饲料饲养是提高可食肉生产率的有效肥育办法。
二、科研进展
在影响世界肉牛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生物技术加快肉牛品种的培育
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相结合形成的“MOET育种方案”是加速肉牛遗传改良进程的重要手段。其优点如:①可利用大量亲属信息,增加选择准确性;②提供更多后备畜供选择,提高选择强度;③从幼年母畜中可获得更多的后备牛,缩短世代间隔,较常规育种方案可提高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选择反应达30%~100%,为提高肉牛繁殖率和纯繁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方案与胚胎克隆技术相结合,对未来的选择反应可提高5%一25%,与传统的后裔鉴定相比,遗传改良速度成倍增加,从一个品种选出优秀的公母牛,应用MOET和克隆技术,获得遗传改良会更大。
2.DNA重组技术用于肉牛增重剂生产
生长激素是增重剂中最重要的一类。美国用DNA重组技术,将生长激素(GH)转移到大肠杆菌里,已成功地商品化生产出了GH,它可使肉牛生长速度提高30%。由于GH和牛生产的激素一样,所以不影响牛肉的质量。近年来,增重剂在美、英、加、法、澳等3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也开始进行了应用和研究,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肉牛业应用增重剂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使用率达40%,经增重剂处理的肉牛,其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各提高10%一20%和6%~10%,胴体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尤其是胴体脂肪减少,瘦肉率大为提高。因此,在不增加肉牛头数和饲料消耗的条件下,增加了优质牛肉的产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3.应用育成杂交法有效地提高了肉牛生产性能
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是国际上仍然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近30年来用育成杂交法育成肉牛新品种20余个。如美国的圣格鲁迪、婆罗格斯、肉牛王等;澳大利亚的墨里灰;南非的邦斯玛拉;巴西的卡马亚,等等。美国用美洲野牛与夏洛来和海特牛育成的比法罗牛,具有增重快、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牛肉的生产成本比普通牛低40%。南非以本地品种为主育成的邦斯玛拉牛,其犊牛平均日增重达1.6kg以上,周岁体重达500kg左右。加拿大20年来对不同品种杂交效果作了广泛研究,其杂交组合就达50~60种,仅三品系杂交组合就达31种。目前,加拿大年产牛肉的80%来自杂交后代。中国近20年来先后用丹麦红牛、利木赞、短角红、西门塔尔、夏洛来、皮尔蒙特等引进品种杂交改良中国良种黄牛,也取得了显著的育肥效果。
4.牛肉品质的活体评定技术趋于实用化
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开始实施以超声波测量结果为基础的胴体性状遗传改良计划,这样育种者和生产者均可得到种畜胴体性状的遗传信息。日本已开发出弧光灯式的彩色扫描显示仪(US<21型),将图像分析与个人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其测定比以往的仪器要迅速和简便得多。目前,用彩色扫描显示仪测定皮下脂肪厚度和眼肌面积方法已实用化。
5.利用育种新技术进行基因组合培育奶肉牛
基因组合,就是用奶牛群中一定比例的奶母牛,与专门化的肉用公牛杂交,只用其后代作牛肉生产。法国对黑白花、红白花、娟珊、弗里生、捷尔威、婆罗门、瑞士褐等乳用或乳肉兼用品种以及几个肉牛品种的脂肪产量、生产率、肌肉发育性状等都规定了种公牛选择时的权衡百分比,其中包括1/4的产肉性状,法国奶牛中有15%用肉用公牛杂交。英国的牛肉生产对奶牛群的依赖性很大,其肉牛群中的繁殖母牛多由奶用母牛与肉用公牛杂交所生的F[,1]代小母牛育成。匈牙利的牛主要依靠兼用牛发展牛肉生产,不仅产奶量高,且产肉量也很突出,小公牛可肥育到600~650kg。荷兰20%的奶母牛与肉用品种公牛杂交,以生产肉用犊牛,来保证高档牛肉的生产。
另外,肉牛综合系的研究、建立和广泛应用,对全球肉牛生产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6.疯牛病早期诊断和防疫治疗有望解决
自1986年英国暴发“疯牛病”(BSE)以来,全球肉牛业面临严峻挑战。如英国计划将30月龄以上的400万牛全部宰杀焚烧,这意味着每周要烧掉1.5万头牛,相当于每40s杀一头牛,而且时间长达5~6年,总费用达300亿美元,使英国养牛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现已证实BSE在爱尔兰、法国、葡萄牙和瑞士都有发生。由于这种病潜伏期长(大约3~5年),不仅在牛群中流行,而且已在羊、猪、猫、鹿和鼠中也有病例出现,对人类危害的可能性仍未排除。加之该病毒抗逆性强,宿主又无免疫应答反应,在潜伏期暂无有效诊疗手段而无法知道哪些是受感染畜禽。这种诊断空白无疑加大了本病的危害性。
目前,英、美、日等国的科学家正致力于这项攻关工作。有关资料报道,患BSE的动物脑部有一种变异蛋白,可在动物感染BSE的数前,可从其淋巴组织中检测出这种变异蛋白的抗体,从而有可能对BSE予以早期诊断。日本的最新研究认为,BSE可能与一种被称为蛋白质感染粒子的蛋白质病原物质有关。英国的研究小组正研究开发一种能对诸如扁桃体等淋巴组织进行化验的方法,也许能开发出一种血液化验方法。
BSE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都是严重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该病研究的逐步深入,疯牛病的早期诊断和防疫治疗已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