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关系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新能源的发展依赖于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供求关系、产业链的完善。而这些因素的核心驱动力,是政策引导的力量。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在全球环境恶化,各国皆在探求更好的利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课题上下足了功夫。从制定政策和法案时明确数字指标,到财税政策的倾斜,再到科研经费和产学衔接上的资金投入,再到相关人才的培养,中国也在新能源产业上力争走在国际前沿。在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尚不最多的情况下,依旧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力求在较快的时间内,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
一、新能源的独特优势
当今世界能源使用的三大问题,主要是价格、清洁度、可持续度。新能源价格的低廉,有利于降低生产和生活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水平。新能源的清洁,有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新能源非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的实现。
新能源中的太阳能、水能、风能、低热能等,在能源的获得方面,成本并不比煤炭的勘探、开采要高,难点主要在于能量的储存。而新能源在利用的过程中,获得单位能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显著低于传统的能源。欧盟计划将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的20%-40%,意味着新能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像煤炭等能源形式,至少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使用之后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再次形成,新能源取自于大自然源源不断的供给,如能合理利用,能源短缺的现状也将得到决定性的改变。
新能源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也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说资源相对匮乏、重度依赖进口的日本,在其2004年颁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中,已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2030年产值目标定为3万亿日元,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石油能源占比也将降至40%。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定位,在科技领域和能源领域的战略高度,国家在发展规划新能源方面走了区域化、聚集化的道路。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01年起,我国政府就已经对新能源产业给与政策性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方面。2006年和2007年又相继出台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法案和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分别达到200万千瓦、3000万千瓦,3000万千瓦。
与此相呼应,我国的新能源应用主要集中于太阳能、风能、核能。其他新能源,如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尚未得到足够的应用。因此,虽有较为齐全的新能源产业门类,但产业的规模较为不平衡。由于科研和应用的呈现聚集性的现象,国家级和省级的综合性园区较多,专门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较少。在新能源和相关新材料的研发上较为成熟,而在实际的应用层面较为薄弱。对于新兴的能源的应用,也未能充分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仅太阳能和水力发电等较有竞争力。同时在新能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无序竞争的状态。随着政策的引导,行业发展将会更集中,更有实力。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光体现在产能的研发和应用,也体现在储能的电池的研发和商业化上。对充电和换电的保质保量的实现,为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设备的商业化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条件。
邻国日本与我国相比,在新能源的发展道路上行动得更早,更大刀阔斧,也是我们新能源发展可参考的参照系。早在2003年,日本已开始强制电力企业提高新能源发电使用比率,包括光伏、风能、生物质能、低热能的致用。不仅降低对石油的依赖,还推进国际间合作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一步步推进能源结构改革。
三、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写入了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方针。并明确约束了中国提高11.4%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智能电网、煤炭的清洁化利用等七大方面,进一步部署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对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煤炭的依赖将大大减少,能使减少约1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约790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规划期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参考文献
[1]陆沈丽.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分析.
[2]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
论文作者:虞海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新能源论文; 能源论文; 产业论文; 风能论文; 太阳能论文; 政策论文; 排放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