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争:教育主导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主导产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进入人力资本型经济发展阶段以后,人才、信息和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动力源。而教育,则是这些智力型生产要素的培养基,因此,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料统计表明,教育的急剧发展已经呈现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1960年至1985年,全世界成人识字人数翻了一番, 从11.34亿人增长到23.14亿人,以每年3.8%的比例增长。此间,共公教育经费大约增长了13倍。全世界教育经费的年增长速度高于GNP的年均增长速度,由60年代教育经费1032.7亿美元(占世纪GNP4.9%)到80年代增长到6277.38亿美元(占GNP的5.8%);每人每年平均花费的教育投入由41美元增长到181美元。教育投入年增长速度为11.2%,而同期GNP的年增长仅为10.1%。即便在发展中国家, 也已逐步出现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超过了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率,教育产业化的特征越来越清晰;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力资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直接动因,已经越来越转移到教育产业的功效上,所以,在这些国家已出现了教育产业的主导化特征。即教育不仅出现了产业的特征,而且越益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其他部类经济增长的实际推动力。教育产业的优先增长规律已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构成为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必然态势。
一、教育产业是生产之“元”
“元”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具有“初始”、“第一”、“根本”、“元素”等含义,故教育是生产力之“元”的命题,至少内涵有三层意思:第一,教育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被人们注释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能力应当是体力和脑力的统一,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统一,是具体的劳动能力同其内含的知识,技能,智慧,经济的统一,是生物意义上的生产力同智力意义上的生产力的统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世界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就在于它能把一代一代人的经济和知识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而传递给子代。所以,不是从生产力的历史性角度来考察,还是从生产力内含的科学,知识和经济角度考察,教育即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正由于如此,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
第二,教育是生产力之母。由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片面理解,曾出现“只有直接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社会财富”的理论,从而彻底排斥智力劳动者,教育劳动者的作用。实际上,这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的观点,对此,德国古典经济学家费里德里希·李斯特曾作过巧妙,但却是辛辣的批评。他认为这些经济学家“在这一点上陷入了多么大的错误和矛盾之中”。因为“按照这个学派的观点,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而象牛顿,瓦特或刻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却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2〕,其缘由无非前者是直接生产部门中的体力劳动者,后者却不是,认为只有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正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显然,这种观点同社会生产力水准低下,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还只能隐潜于体力劳动中的特性有关。由此,李斯特特别强调教育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他说教师应当列入生产者的行列,而且是具有特殊贡献的生产者,同为他们“生产的是生产力”〔3〕, 他们的工作“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最大部分的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4〕为此, 他特别强调知识积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生产力提高之源泉。由此可见,由于教育生产的是“生产力”,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教育是生产力之母。
第三,教育是生产力之“根本”和“核心”。实际上,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生产力的真实含义和内在结构是不清楚的。最初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物质生产力,并同生产力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以物化生产力的形成体现出来,从而得出科学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二战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频率加快,管理和信息(下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重视;而且,由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时期的到来,人才成为经济竞争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的“生产”靠教育。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智力型生产力系统;科技、管理、信息,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是教育。由此,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图终于被完整的揭示出来了。
《生产力结构系统图》
生产力的外延层次,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核心是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创造和选择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上,人类初始状态的生产力也就形成了。动物由于不能创造工具,因此他们只有生存能力而无生产能力。劳动力的外延层次形成为物力生产力,其功能就是创造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然而,既使在原始社会中,教育、信息和管理的作用也已经存在了,当母代通过语言向子代传授如何狩猎时,教育的功能形成了;当人们按照某种意志有序地运动时,管理起了作用;而当人们尝试创造工具时,已经应用知识和经验,科学的萌芽隐于其中。而这一切又都依靠信息的传递而产生作用,由此可见,生产力的中间层次由管理、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构成,构成为生产力的智力层次,或智力生产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智力生产力的作用没有独立,它只是隐潜于物力生产力之中,只是到了大工业的生产时期,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本身成了科学的工业化、产业化的应用过程。即时,生产工具的更新速度,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这个过程最初表现为机器生产力对手工生产力的全面胜利,其后表现为技术含量高的资本品战胜技术含量低的资品本。即时,教育(熟练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之源)、管理(规模经济效益产生的罗辑前提)和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致使智力层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力的核心层是教育,因为不论是管理、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由教育“生产”的,由此,教育生产力构成为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本世纪60年代以前,是物力生产力起决定作用;从60年代至90年代。智力生产力的作用明显上升;而到本世纪最后十年,在一些最发达国家,教育生产力的作用已趋明朗化,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就象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原子时代,把人类经济文明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代,物力生产力,智力生产力和教育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上,把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传统民族启动的是物力生产力,现代发达国家和民族,启动的是智力生产力,而面向未来的民族,则是启动核心生产力即教育生产力。生产力的不同层次,表现为生产力不同的能量级,由于其间的变异是以几何级数形式出现,因而差距是非常大的,富国和穷国的距离正是由此而来。
二、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规律
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规律,是在教育成为主导产业以后所呈现的一种客观规律,而教育要能成为主导产业,前提则是教育的非产业化完成产业化的改造。由此可见,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规律是人类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所呈现的一种规律,是生产力的现代发展所呈现的许多新特点所形成的诸多新规律的集中体现。
其一,劳动力智化规律
劳动力智化规律的涵义是:随着生产力中智力需要不断提高,总体劳动力中体力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单个劳动力而言,劳动过程中体力因素的作用下降,而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就智力因素而言,现代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作用不断上升,传统的经验成规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作用不断下降;就现代专业科技和技术操作能力而言,存在着“老化”和“更新”的不断加快的规律性。可见,由于劳动力智化规律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必然越来越重要,教育的核心地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
马克思早就认为科技是生产力,他说:“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 〕不费资本家分文不能理解为不要资本家投资,而是资本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的表现。在此,科学是生产力的表述却是清晰无误的。邓小平同志讲得更明确,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两个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是战后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即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新的技术成果。98%以上是在世界各地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发明出来的。这就是说,现代科技成果已不再是工匠型技术人才能够发明出来的,象工业革命早期的爱迪生、瓦特那样,而是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型人才,才能胜任创造和发明的现代使命。另一个统计数据是,战后发达国家,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生产力总量的增长,已有70~80%是靠新技术的应用而启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亦即是靠智力生产力的启动而获得的成功。由此可见,没有科技人才的培养,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一国就永远不可能占有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其三、物化技术竞争力递减规律
现代信息业、情报业和加工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层次,即任何一项新技术只要被发明出来并投入生产过程,那么,过不了多久,该技术产品被模仿,被仿造而且用更廉价的成本被生产出来。这样,作为物化技术的原有优势马上就会被取替,而不得不依靠新的技术来重新居有优势。由此可见,智形态的技术优势,潜在形态的技术优势,将越来越为经济和技术竞争的制高度。而所谓的智力形态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就是人才,它只能通过教育而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
其四、INTERNET的政胜规律
由北欧国家出资成立的帕诺斯研究所于90所代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全球电脑通讯网络(Internet)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将面将着另一种贫困——信息匮乏,这完全会导致贫富国家之间差距的日趋扩大。据全球电脑通讯网络协会的最新统计。美国约有340 万台电脑与Interner连线,西欧有50万台,而非洲只有2.71万台,中南美洲只有1.6万台,中东只有1.38万台。与Internet连线的电脑70 %集中在美国,而连线的非州国家不足10个。电脑没备的高成本和识字率较低,是发展中国家在及时获取Internet信息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这就把全球大部分人口排除在信息社会以外,对信息这类现代资源享用的绝对不平等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报告说,通过电话网把电脑和Internet连线的数据机成本在印度约为美国的五倍,在那里一部全新的电脑价格相当于一个未充分就业的印尼人的几年的工资。I-nternet始用于6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军方科学家和学者开始使用其前身,即内部网络,而到目前使用该网络的人数约为2000万人。 现代人进入信息世界绝对离不开教育,从而使教育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
再加上教育周期长,教育投资的效益滞后,教育投入与效益产出的不平衡,客观上要求教育的优先发展。一个高级人才的培养至少要20年的时间成本,亦即现在培养的人才,从其小学开始的话,到20年后才能应用,这也要求教育的优先发展。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劳动力的和智化规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规律,物化技术竞争力递减规律和信息网络致胜地规律,决定了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与增长规律。
由于教育在生产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传统的对不同产业的排列顺序应有所变更。社会整个经济部类可分为四大部类,第Ⅰ部类是教育产业部类,第Ⅱ部类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Ⅲ部类是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第Ⅳ部类则是直接为上述三部类服务的金融业、咨询业、保险业、商业和各类服务产业等。因此,构成为四大部类之间的矛盾运动,其关系为:
全社会的人才供给:Ⅰ(C+V+M);社会生产资料供给:Ⅱ(C+V+M)
社会消费资料供给:Ⅲ(C+V+M);社会服务产业供给:Ⅳ(C+V+M)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一百年”,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为第一个一百年,是资本生产关系产生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于劳动分工和机械设备的简单,工作单调乏味,劳动是机械性的体力劳动支出,其技术要求比手工作仿还要简单,因此大多数工人是无须经过专门培训的体力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同劳动分离的,教师似乎没有创造社会价值,它们的消费资料只能是分割工人的剩余劳动,当然是用非生产性的劳动来同工人的生产性劳动相交换。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资源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时期。由于机械设备技术含量的增长,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还要集中在少数技术人才方面,因而教育没有取得它的一般意义和价值。既便如此,由教育所启动的经济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从1900年至1957年,物力资本增长了4.5倍,而由此带动的利润只增长了3.5倍,两者弹性系数仅为0.78;而同期人力资本的投资增长3.5倍,由此带动的利润却增长17.5倍,弹性系数为5。这就是说,由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的利润是物力资本投资增长利率的6.4倍。战后进入第三个一百年, 即以人力资本为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时期。高附加价值的生产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已经完成,即由数量型、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质量型、内涵型的增长方式。即时,不是资本、市场和物化技术量多少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而是信息、人才、知识、潜在形态的技术决定一切;高级劳动力成为生产者主体,新兴产业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教育的落后不仅不能保证高级技术、信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甚至不能保证白领工人的供给。即时,教育不仅具有产业化特征,而且成为主导产业,只有教育的超前发展,才能保护人才的需求,从而满足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甚而是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这种趋势在美国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从1985年3月至1989年3月,美国新增就业机会中73%是高收入工作:专业与管理,销售与技术,以及精密加工。进入90年代,70%以上的工作均属于年薪二万美元以上的行业,受过高等职业训练的白领阶层将成为美国主要就业者。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统计表明,该州从1985—1987年制造业部门减少7.5 万个工作机会,而同期该州的人均收入却高出全国平均数的40%,大量高技术工作岗位的出现,使工资收入上出现了这种反差。进入90年代,美国每年新增加200—220万个管理,行政和技术工作,而且全国至少有1000—1500万人要通过知识更新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到90年代中叶,美国至少有40%的工作岗位直接同教育有关,由此,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产业部类与其他三部类之间关系可由下图表述。
《四大部类结构关系图》
社会四大部类中,第Ⅱ、Ⅲ、Ⅳ部类处于同一层次,各两交合组成A、B、C,三者交合为中间核心层Ⅰ。A表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之间的交互关系,即第Ⅱ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Ⅲ部类消费资料的交换;B表示消费资料生产部类和服务产业部类之间的交互关系,前者提供后者消费资料,后者提供前者各类咨询、管理服务;C 表示生产资料部类和服务产业部类之间的交互关系,前者提供设备和硬件,后者提供各类服务。其中的Ⅰ,是Ⅱ∩Ⅲ∩Ⅳ,是三大部类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可看作是A∩B∩C。 前者如果看成是三大部类之间物质形态的交换,后者则可看成是三大部类之间智力形态的交换。智力的物质载体是产品,设备和原材料;智力的人员载体就是劳动者,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级劳动力,高智能型人才。所以,这里的Ⅰ又可看成是教育产业部类,它为其他三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由图可知,正由于Ⅰ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它的发展决定了A、B、C的发展,也决定了Ⅱ、Ⅲ、Ⅳ的发展。由此,可得出教育产业的优先发展规律为: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频率加快,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中智力要素的迅速膨胀,管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以人力资本存量迅速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类的增长速度,从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增长的需求。由此可见,教育产业优先增长的逻辑前题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频率加快,生产力中智力层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教育产业优先增长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增衡增长。正因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物力资本增长速度,所以教育产业的优生增长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逻辑前题。在此,优先增长是为均衡增长服务的。
三、教育产业对人类文明的世纪性抉择
教育产业化时期的到来,把人类经济文明分为三种类式,即面向历史的民族,他们被传统和权力拖住了后腿,迟迟难以摆脱历史阴影,而成为落后民族;面向现实的民族。如日本、中东,一些富裕国家和民族;面向未来的民族,不仅有优良的文化传统,而且具有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创新功能。显然,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在未来经济文明的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
人类在走向未来文明的进程中,曾有着三大抉择。抉择一:由传统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转轨。人类近现代发展的历程表明,凡是走上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而且创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者,都先后成为富国和强国。反之,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无缘走上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经济规律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完成转轨。结果,不是成为地球文明中最落后的地带,也是即便有了工业文明成果,结果也是瓦解。
抉择二,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因为市场规则和秩序要依靠法的规范性来维持。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凡建立法制秩序的国家,由于规范了商品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保护了当事人的物质利益,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反之,不能建立法制秩序,不能遏止权力资本的恶性膨胀,权力寻租的结果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抑制了经济规律的作用,而且由于权力的肆意掠夺,导致社会的贫富悬殊,最终导致社会动乱。所谓拉美现象,印度综合症,马科斯陷井,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和安排,法制秩序的建立与否,构成为人类经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又一次历史抉择。
抉择三,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教育产业的转轨。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随着人类经济文明进入人力资本型发展时期,那些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产业的民族,由于把握了时代的脉膊而会走向前面;而那些不重视教育,或没有教育传统的民族将被抛向后边,这是历史对人类经济文明作出的又一次历史抉择。
这就是人类经济文明的进步,在本世纪所表现出来的三次历史抉择。市场经济,商品文明的选择在本世纪初,法制文明的选择在本世纪中叶,教育产业的选择在本世纪末叶。中国,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第一次选择迟了80年,第二次选择迟了40年,第三次选择至多迟20年。因此,中国经济在世纪之交的崛起,必须牢牢抓住这第三次历史抉择的机遇,完成传统产业向教育产业的转轨。
教育产业在对人类文明的世纪性决择中,又体现其具有三重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三重价值的统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通过对知识分子的选拨而造就庞大的官僚阶层,重视教育的品格培养,重视受教育者人格的熏陶,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价值目标,正是,修身就是品格的熏陶;而教育的经济价值,则是到了近现代社会才被发掘出来,其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海外华人资本的战后崛起和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以其为核心的儒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世界重心东移的格局,而当中国的经济完成了由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轨,完成了由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转轨的制度创新使命,完成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就能产生出现代意义和价值。从文化积累的历史成果角度来说,没有一个民族能同中国民族相比美。而当这种历史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力时,它的崛起也不是其他民族所能比拟的。
教育主导产业时期的到来,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崛起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