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育呼唤_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高师美育呼唤_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对高等师范院校美育的呼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师范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以适应我国当前和世界形势未来的需要,是摆在教育战线一个大问题。现在有专家有感于“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商品大潮的猛烈冲击,审美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实际上取消了美育”。于是惊呼“美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呼吁给美育以应有的地位”①。对此,我深有同感。蔡元培强调:“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②是有远见卓识的。我认为,把对学校美育的忽视或取消视为对教育方针和民族素质的践踏,决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说,整个中国教育领域都存在着美育危机的话,那么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和成人高等师范院校)的美育,由于其性质、任务的特殊性,就更为迫切了。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愿为之一呼!

一、基础教育对高师美育的呼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战略性经验,也是我国喊了多少年的响亮口号。日本和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正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才响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落实到基础教育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今年1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又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进一步强调: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这些都可谓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金玉良言。

作为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又该如何去“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这一“奠基工程”呢?那就是培养出数量足够和有质量保证的中等学校教师。教师质量的高低是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

普通高师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教师队伍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由她来输送。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含各级教育学院和教育行政干部学院)可谓“教师质量的加工炉”。在职教师可以在此进修应具的学历,又可在完成学历教育后进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对某些专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还可在这里对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培训。它们作为高师教育的两条腿,共同推动着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民性注定了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未来的栋梁之材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都要从这里产生。不论哪条战线哪个层次上的人才都应该是美的人。因之基础教育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整个国家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的这一性质、任务,定然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美育即是实施这一全面素养的得力措施之一。

现在,世界各国对基础教育都很重视,出发点莫不在此。美国政府以国家政策声明的方式发表的题为《1994-1995年国家发展数学研究与教育政策声明》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是许多学科领域发展的基础。我们如把眼界放得再宽一些,就应该承认:数学教育、语文教育、审美教育是支撑整个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三大基础。也正因此,社会科学家到中小学研究教育问题,也被称为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现象之一。美国就有大批心理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史学家走出研究室来到中小学校,研究儿童学习动机的形成、学习过程的规律、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如何提高学习质量等。我坚信,将来的研究结果将证明,上述种种规律中,都离不开美育相关因素的渗透。从这一意义讲,美育是基础教育绝对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师院校加强美育也就是加强了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

教师职业是崇高的。他的崇高性正在于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要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必先有一个高尚而美好的灵魂,必须是“人之师表”。因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以自己美的仪表、举止、言谈、心灵等作为学生向着美的目标进发的榜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青少年对教师特有的崇敬和依赖,也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美的典型。教育史上的大量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形象美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影响是具有终身意义的。在此情形下,美的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比之其它任何人都显得更加迫切。这对高等师范院校的美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举行的全国部分高师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大家共同认为:高师院校要坚持师范特色,努力为基础教育服务,按照中学教师的规格培养学生。不少学校还在这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然而,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仍有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要面向市场”,“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的口号。于是有些基础教育必须的基础专业也被取消,换成市场暂时急需的应用专业。美育的地位自然退避三舍。再加基础教育教师仍然偏低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致使不少普通师范院校学生两眼也盯住市场,迫切希望销售自己;成人高师的学生也把进修当作脱离教育战线的跳板。在此形势下,高师学生应有的美育被取消了,学生为献身教育事业所必须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追求也没有了。难怪有人在埋怨:“过去是德育和政治冲击了美育,现在是经济和商潮兼并了美育。”③

师范毕竟是师范,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师范生也应有特有的素养和技能。加强美育使学生具备美的修养、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既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也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不仅表现为它是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基础,也表现为它是培养美的人、以创造美的社会、美的世纪的基础。这一重要地位理应受到更充分地重视。

二、素质教育对高师美育的呼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还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因为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它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为考而学”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时代的需要、国家民族的需要。

莎士比亚之所以把人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即因人有其特有的素质。素质者何?《辞海》的解释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这一单纯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所作的解释显然是狭隘的。倒是《辞源》依据中国的传统用法之一释为“本质”更近贴切。从审美教育学的角度讲,人的素质当指经过后天培训所能达到的心理能力和文化水平,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其心理能力包括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力、意志力等等,文化水平包括知识结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等。这一切都有其生理基础,本质上则为后天的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正是人性是否完善,人格是否全面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否得以充分发挥的标志。

在人的素质中,审美素质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正因如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4年6月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才反复强调要“重视美育”,学校美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李岚清副总理在给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三届全体委员的信中再次指出:“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④

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摇篮”和“教师质量加工炉”的高师教育并未把中央的指示放到应有的地位,引起必要的重视。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美育并未被正式列入高等师范的教育和教学计划。美育课的教师、教材、设备、器材、资金等几乎全无着落。就连教育学院系统(含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正在普遍进行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美育的地位。长此下去,连校长都想不到美育的实施,学校美育还如何进行?笔者曾同某地教委主任谈及应加强美育以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时,得到的回答是:“你不必同我谈这些,凡是与提高升学率无关的事,我一概不管。”在此思想指导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岂不是一句空话!难怪朱立元发出感慨:“许多领导根本不懂得美育为何物”⑤了。李岚清副总理说:“一些领导同志不重视美育,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时就很少受到艺术方面的修养”。⑥克服这一缺陷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在高等师范特别是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教学中,把美育列入正式计划,实实在在去干,而不只是在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中写上几句八股式的门面话。

第二,在已经开展的美育教学中,也是只重艺术教育而不重其它学科美育因素的挖掘。无可否认,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观点,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是偏颇的。各学科的美育功能都应予以强调。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⑦克鲁普斯卡雅也尖锐地指出:“毁弃不用美育的倾向,是降低我们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大缺口。”⑧北京市特级教师李博观认为:“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的艺术在于替学生创造出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来。”⑨这些话都极为深刻。我以为,不能从所有课程中都挖掘出美育因素的美育,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美育。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等师范各专业培养的教师都能对自己所教学的学科有深入的美学理解,又都能对教学活动作出艺术的美学设计。审美观照对象的丰富性和形式美法则的普遍适用性是美育通向各科教学的理论根据。科学美学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美可以储善,也可以启真。对美的追求不仅是科学美探讨的动力,也是打开科学奥秘之门的一把有效的钥匙。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对学科美的挖掘,既可提高教师教的兴趣,也可诱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这是美学的也是教育学的一条规律。

第三,在整体的美育实施中,存在着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享受美是人的本性。对美育的忽视并不意味着美育的绝迹。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在尽力地美化校园,电影、电视、晚会、音乐会、舞会、不同层次和规模的艺术展览和比赛都时有举办,这些均属实际的感性的美育活动。然而我又感到高师院校对理性的美育活动则极不重视。时至今日,恐怕还找不到一所在各专业都开设美学美育原理的师范院校。实际上,美学理论的教育,既是特定的理性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还是对世界观审美观的培养。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只有从理论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才能不只是自己领略美,还能通过自己对美的理性把握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辩美丑以领略美。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人,爱美而不知美为何物。他们以稀希古怪为美,以感官刺激为美,甚至以肆意挥霍为美等等。这种美丑不分,美丑颠倒,以丑为美的社会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美育的理性引导。因此,在高师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美学理论课,以提高师范生的美学理论修养和从事美育的理论自觉,以利将来在基础教育中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是极为重要的。

令人高兴的是,由国家教委主办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教委主任美育学习班已于1995年6月6日在北京开班。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祝贺,并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也作为学员之一认真听课。这一举措不仅表明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已在实践上跨出了有力的一步,对到会的各省教委主任在思想认识上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而且对我国的美育事业也将是一个有力地推动。因之理应在我国的美育史上书上一笔。当然,由省教委主任认识的提高,到基层单位的具体落实,中间还有一个遥远的距离,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但步子毕竟已经迈开,思路正在理顺,成果自然会陆续结出。在此形势下,高师院校应该奋起直追,提高认识,采取切实的措施,为学校美育乃至全民族的美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尽到自己的责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高师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员的素质。而在高师学生的诸素质中,长期被忽视的审美素质当更为迫切。

三、未来教育对高师美育的呼喊

早在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远期目标。所谓培养跨世纪人才无非是面向未来的近期目标的具体化。其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一般说来,今天学校教育的对象,只能是明天的各条战线的战士。一切学习都是为的未来。未来又是宽泛的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但是各个层次的内涵中对美育都有着急切的渴望。

从人的角度讲,未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超越了物质局限的自由的人。最早提出美育概念并使美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人性应该是自由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一方面受到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另一方面又有理性法则的羁绊,因而丧失了自由,失去了人性。为了使受自然法则支配的“感性的人”变成能充分发挥自由意志的“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另无其它途径”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吸收了历史上的美育研究成果,针对阶级压迫所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上预见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11)在这个社会中,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12)这种“新人”的创造当然可能还是相当遥远的未来。但是走向这美好理想之路的近期目标不就是使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地发挥么?

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脑的左半球重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美育中的审美观教育属抽象思维的范畴,艺术美与现实美欣赏与创造则多属形象思维范畴。忽视美育的结果,也许大脑左半球的开发尚可在智育学习中得到补偿,而大脑右半球未得充分运用所造成的损失则是难以弥补的。不能在美育中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人,几乎等于大脑的一半被闲置着,还怎么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呢?

全面发展的人也是知解力、情感力、意志力都得到均衡发展的人。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基本手段更不可缺。李岚清副总理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没有美育修养的‘小老头’、‘书呆子’。”(13)那怕“痴呆型的天才”也不是人类的愿望。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首先表现在情感世界方面。情感世界一片荒原的人,不能全面地体验人生,享受人生。因而也不能在理想的意义上创造人生。正因如此,在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美学界前辈的有识之士,早就对美育大为提倡,并将其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强调:“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他认为,体育可以“发达其身体”,德育、智育、美育可以“发达其精神”,共同的目的则是要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14)。蔡元培甚至以比喻的方式称:“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15)这些见解所强调的美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在今天也仍不失其理论的与实践的价值,应为高师教育所重温。

从社会角度讲,未来的社会应是一个自由和谐完美的社会。她的完美无非在于能使人的意志得到自由发挥,人的生命活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这,又需建立在个人具有崇高情感和高尚道德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尽管一直弥漫着火药味和血腥味,但总的趋势仍是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向着更加协调的人际关系的方向发展的。道德和法律就是制约和规范人的行为的软硬不同的两条鞭子。离开了它们的个人自由将使社会混乱不堪。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和健全各种法制,使人民的自由权力得以充分行施,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得以有效地制止。这其间美育对未来社会道德规范的创造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应该看到,美与善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只有在道德上完善的人,才能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马克思在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就引用过一句名言:“快乐不是德行的奖赏,而是德行本身。”他解释说:“一个人如果认为一味地考虑自己,比用自己的力量来建设整个世界、作世界的创造者还更快乐些,——那他就应该受到精神上的诅咒,被开除教籍,否则他就会被赶出教堂,永远失去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他势必为了安慰自己而考虑自己个人的快乐,夜里做梦都想着自己。”(16)恩格斯到晚年还说过类似的话:“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17)有朝一日,如果人人都能作到不“专为自己打算”而致力于“用自己的力量来建设整个世界”,并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满足”,那时的社会将是一个何等美好的社会呵!

作为精神享受,审美的形象观照性的超功利性又恰从另一方面与德育保有特定的联系。蔡元培曾称美育“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以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18)因而才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阻者也。”(19)这种从狭义意上对美育的强调,不是更应高师教育所重视么?

从物质创造的角度讲,未来不仅能使人的物质需求能得到极大满足,而且也能使人得到精神满足。人类世界创造的历史越来越证明,人类的物质创造越来越趋向审美化。当今令世人瞩目的高科技,不仅意味着可以创造出更现代化的产品,使人类的能量达到过去不曾达到的领域,而且也意味着可以有更精湛的工艺,创造出更高的审美价值。这已为当今琳琅满目的高科技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然而更为重要的事实是,这种高科技的发展不仅不能代替美育,反而使美育显得更加迫切。美国的权威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名作《大趋势》中说:“如果我们热衷于相信,或更准确地说,希望技术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那么我们实际上放弃了高感情的个人责任。”他认为,“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感情。”“高技术与高感情相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20)高感情的获得就是美育的任务。《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也说:“今天世界上正飞快地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与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益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一句话,我们正在走向更加全面理解进步的时代。进步再也不会是自动化的成就,也不会单以物质标准来衡量了。”这里对“技术决定论的危险”敲响的警钟应足以使教育界的“唯智育论”者猛醒了。“我们开始以一株开了花的树,形象地来考虑进步问题,它有着很多的伸向未来的树枝,我们将以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社会的进步。”(21)美育将是这棵未来的树枝上开出的一朵艳丽的花朵。

在我国,正在发展完善中的市场经济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正如有人指出的:“市场经济从来就是一把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双刃剑”,“使用不当危害无穷”(22)。政府以法律和计划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限制假恶丑发展的有力措施。通过美育促进人们情感的陶冶使之高尚,在推动真善美的发展上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使人乐于接受的深远意义。在这方面,高师美育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呼喊美育,教育的发展也在呼喊美育,高等师范院校到了该重视美育、加强美育的时候了。

注释:

①③⑤(22)引自《市场化大潮中的中国教育走向》,载《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

②⑦(15)(18)(19)引自《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98页、155页、5页、220-221页、70页。

④引自仇春霖《为美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不懈努力——美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⑥(13)引自《艺术课:犹抱琵琶半遮面》,载《教育文摘周报》1994年11月2日第1版。

⑧引自彭若芝《美育简说》第62页。

⑨引自《我国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观》,载《教育文摘周报》1993年1月6日第4版。

⑩引自《审美教育书简》第116页。

(11)(12)(16)(17)引自董学文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审美教育》第77页、76页、95页、94页。

(14)引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第1089页。

(20)引自《大趋势》第53页。

(21)引自《第三次浪潮》第365页。

标签:;  ;  ;  ;  

高师美育呼唤_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