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之旅”
——基于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以色列道德教育实践探析
蒋 菲1,迦德·伊尔2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以色列 耶路撒冷 91905)
[摘 要] 以色列高度重视本国公民的德性养成,教育部在全国高中大力推广普及 “以色列之旅”这一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价值观培育与重构。该活动通过创设不同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及自我与组织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及重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进而实现道德认知发展。“以色列之旅”以关键教育体验理论为理论根基,该理论是当前以色列指导本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最为主流的教育理论,在建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经验学说、高峰体验理论、明朗化体验和关键事件法等相关理论学说的精髓,并有着自身突出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以色列之旅;关键教育体验理论;道德教育实践;价值观教育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就始终高度重视公民的德性涵养,其道德教育发挥着培育和践行犹太文化价值观、传承犹太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构建了犹太民族虽经历种种苦难却仍旧坚忍不拔、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以色列学者基于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指导思想,设计了“以色列之旅”这一特色实践,现已成为以色列教育部在全国大力推行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色列之旅”立足以色列国家特色和政治文化认同,将“自我”与“组织”紧密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团队、自我与社区、自我与国家、自我与民族、自我与宗教的关系,旨在培育国家情怀、民族自豪的道德情感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以色列之旅”概况
(一)“以色列之旅”的基本内容
“以色列之旅”是以色列教育部在全国高中广泛推广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以色列之旅”是一场为期6天的户外拓展活动式的挑战之旅,其实质是培育和重构学生价值观的校外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根据现有条件不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关键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关键体验,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切身体验,学生们不断挑战原有认知,并进行新的自我认知,进而建构与重构自我认同、法律认同、道德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6天的旅程中,每一天学生们都会面对不同的主题,完成六项不同的任务,即“自我”、“自我与团队”、“自我与社区”“自我与国家”“自我与民族”和“自我与宗教”。不同的主题日,学生会被安排到与之相应的不同场景,根据设定的教学任务进行深度体验,以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
(二) “以色列之旅”的特征
作为一项学生的校外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色列之旅有着两大鲜明的特征。第一,问题导向。在学生每天开始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都会提出他们当天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因此,学生每天的实践活动都有鲜明的价值主题,引导他们不断思考,为形成关键教育体验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平等规则。每一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进入分享与反思环节。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会要求所有参与者围坐在一起,以“圆圈式”座次形态开展讨论,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平等性。因为在一个圆圈座次的反思活动中,无论诸多参与者在真实生活中是否有阶层、等级差异,每个人都将依次平等地进行自我剖析和分享,有助于学生抛开世俗规则,坦诚分析自我。
二、“以色列之旅”的实施过程与关键环节
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社会性是社会性动物的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主要包括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特性[1]6-8。“以色列之旅”这一全程6天的校外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将他们逐步置身于越来越大的社会范畴之中,反思个体的社会性。在六天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不断深入地思考个体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能力及情感差异,增强自我的亲社会倾向。具体而言,为期6天的“以色列之旅”又细分为自我、我与团队、我与社区、我与国家、我与民族、我与宗教六大关键环节。
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中国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而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就业中,由于旅游非正规就业对教育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不高,因此在吸收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旅游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着一种规模较大但又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就业类型——自我就业。
关键教育体验是短暂且震撼的教育经历,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且能够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教育体验的范畴比较广泛,在时间上亦没有明确限定,既可以是短期事件,也可以是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活动。关键教育体验理论指出,在人的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实践教育的教育实效往往优于理论教育。特定场合的非常规事件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塑造和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人的道德认知[11]24,92-103。
第二天,我与团队。我与团队日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以及个体在团队中的作用。这一天的教育实践活动仍然在沙漠中进行,但以团队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在活动前,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团队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朋友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活动中,学生彼此间需要不断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团队任务。通过参加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切身感受到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赢关系:个体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的力量要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累积。没有个体间的互相协作配合,也就没有团队的胜利。同时,没有团队的强大,个体也无法取得成功。
1)施肥。①萌芽期。以追施氮肥为主,一般盛果期树亩施尿素约20 kg,施肥后灌水。②新梢生长、幼果膨大期。以氮、磷肥为主,可适量配合钾肥,亩施磷酸二铵40 kg、硫酸钾20 kg,施肥后灌水。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铁、锌、镁肥,浓度0.3%~0.5%)。③果实采收后。以秋施有机肥为主,配合施入氮、磷、钾速效化肥。亩施3~4 m3优质农家肥的基础上,再施氮肥20 kg、磷肥20 kg、钾肥30 kg。10月秋梢停止生长后,叶面喷施1%~2%磷钾肥、1%氮肥、1%硼肥,利用叶片内营养向枝芽和树干回流,补充树体营养。
2.1.1 减压干燥法 一种常用的干燥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温度较低,产品质松易粉碎。干燥过程中减少了空气对产品的不良影响,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具体参数见表1。
第三天,我与社区。我与社区日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社区的功能以及个体作为社区的一员可以发挥的作用,体验“小我”之于“大我”的辩证关系。在这一活动日,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作为社区的一员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天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的教师会组织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医院、养老院、特殊教育机构等,甚至去警察局、消防局、医疗急救救援机构等高度专业化的重要部门开展服务工作。还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去祭扫公墓、去海滩和森林里捡拾垃圾等。无论采取哪种活动形式,都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或改善了环境。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社区服务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这些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往往会投入更多时间,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因此,社区服务为学生创造了关键教育体验。
SNCR技术的优点在于易于实现,不需要催化剂,也就避免了使用催化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且易于安装在已有的燃烧装置上,项目成本低,运行费用也不高。尤其在烟气超低NOx排放技术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
第四天,我与国家。我与国家日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之于个体的意义,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在这一活动日,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参军对我而言是否重要?第二,我以后准备留在以色列生活吗?留在我的国家生活是否重要、为什么?第三,什么对我而言最重要,是我的国家还是其他事物?在这一天,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到以色列政府、法院所在地——耶路撒冷,走访政府、法庭、军队等国家机关和职能部门,了解这些机构在国家运转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研判以色列国家所处的国际形势,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以及个体与国家存亡发展的紧密关联,感知历史赋予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树立国家情怀。
高峰体验理论(peak experiences theory)。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A.H)指出,高峰体验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的高度感性的积极情绪。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感到强烈的快乐、幸福与欣慰等积极体验,此时的情绪完全超越了如怀疑、怯懦、恐惧、压抑等消极体验,并感受到自我与环境融为一体[4]30-35。高峰体验融合了人的认知、情感与自我认同,会对人生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与缓慢积累的普通体验相比,高峰体验对于解释个体发展及其人生历程更为重要。高峰体验对个体的长期影响主要来自个体自我认同转变或自我发现的过程[5]3-6。虽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研究仅重点关注自然环境下的高峰体验,而没有更多研究教育干预的作用,且其研究抽样仍存在着样本同质性严重、样本分布受限等不足,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人类认知和发展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六天,我与宗教。我与宗教日的教育目标是以宗教为纽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传承。这一活动日的组织方式亦为反思、讨论与“圆圈式”分享,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于我而言,宗教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以色列人宗教信仰较为复杂,因此老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宗教信仰分成不同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研讨宗教的教义和仪式,以及他们所反映出的文化与习俗。同学们逐步深入地感知宗教作为纽带,联通历史、传承文化的功能。
深化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改革需积极稳妥地调整受水区水价构成及标准。水价调整涉及政府、供水企业及用水户三方利益。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应综合考虑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用水户承受能力,分步实施水价改革。
三、“以色列之旅”的理论基础及重点突破
“以色列之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教育体验,教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引领他们在真实的体验场景中逐步凝练自己的价值观。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有着夯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由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迦德·伊尔教授提出的关键教育体验理论。
(一)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理论溯源
关键教育体验理论是当前以色列道德教育实践的核心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前人的理论精髓,如杜威的经验学说、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加德纳等的明朗化体验理论以及特里普的关键事件法等。
经验学说 (experiences theory)。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John Dewey)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改造了建立在二元分离基础上的传统静态的经验概念。杜威认为,经验是在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等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他将经验又具体细化为原始与反省两种类型,这种分类,正体现出了经验的连续性。因此,经验的产生,是一个在具体场景中的理性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验学说在杜威教育思想体系居于核心地位。他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习者的经验,因此,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认为良好的教育经历会带来额外的学习经历[2]33-50,89。杜威高度重视经验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层面,提出了经验的方法。经验的方法要求研究应遵循“原始经验—反省经验—原始经验”的路径,从原始经验出发,通过实践上升为反省经验,最终验证原始经验的科学性。经验的方法的提出为实证研究方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杜威认为,任何理论都应来源于经验,离开经验的理论,往往变成了单纯的书面公式或流行话语,甚至不能被称之为理论。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建立理论成为了不必需,而且是不可能的[3]158。虽然杜威的经验学说仍存在经验泛化等问题,但这一学说为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五天,我与人民。我与人民日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和民族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活动日的组织方式主要是反思、讨论与“圆圈式”分享。同学们需要重点思考和研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人民”的含义是什么?第二,我的世界有多大?第三,我的责任有多大?通过前五天的实践活动,教师已经悄然地在学生思想深处,将“人民”的内涵从团队扩展到社区,从社区扩展到国家,又进一步从国家扩展到整个民族的范畴。以色列是唯一一个由犹太人组成的国家,但仍有很多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通过研讨反思,学生深刻体会作为一名犹太人对全体犹太同胞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此时,学生所理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扩展到了民族的范畴。
关键事件法(the critical incident method)。大卫·特里普(David Tripp)提出的关键事件法是一种持续但不连续的、片段式记录过往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学者用来研究教学实践,提高专业判断的教学方法[7]24-35。使用关键事件法可以为分析日常教学实践提供有力证据。由于关键事件中包含大量信息,因此可以区别于人们日常的世俗体验。关键事件并非自然状态下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它的信息内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平凡的经历[8] 20,242-254。关键事件中蕴含着丰富的质性信息,可以显著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明朗化体验(crystallizing experiences theory)。在多元智能理论和天才研究的基础上,沃尔特斯(Walters,J.)和加德纳(Gardner,H)提出了明朗化体验理论。明朗化体验是指天才与他所擅长领域之间的物质联系。明朗化体验对个体会产生两种具有未来导向的作用:一是初始体验,即个体发现自己潜在的特殊才能;二是精炼体验,即在个体已经熟知自己的特殊才能时,聚焦于前所未觉地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具体路径[6]306-331。明朗化体验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研究和分析人类发展规律的又一重要理论。
经常有家长咨询宝宝误食的处理办法,因为误食的物品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下面,我将误食各种常见物品的家庭急救方法写出来给大家参考。
(二)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点突破
1.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基本内容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经由自适应卡尔曼处理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差值更小。经典卡尔曼的滤波效果相比之下,要差了很多。
2.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的重点突破
第一天,自我。自我日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感悟脱离集体的个体的渺小并思考人生意义。学生们在深夜被带进沙漠,分散到不同地方。他们独自一人,在深夜的沙漠中只带纸笔,没有任何电子设备,也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独立思考三个关于人生的问题: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你的父母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学生们在天亮后回归集体并进行“圆圈式”分享讨论。通过第一天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孤立自我的渺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关键教育体验是那些被人们追溯定义为他们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教育经历和体验,这些难忘的教育体验帮助个体意识到自身前所未觉的潜力或技能。关键教育体验是一个认知刺激和情感兴奋,并伴随着自我发现的过程[12]351-370,其核心内容就是自我发现。学生自我发现的产生包含三个核心条件:一是学校为学生创造充满学业挑战的环境;二是面对学业挑战,教师可以提供有益的建议;三是教育给予学生的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认同转变的“第二次机会”[11] 24,92-103。因此,虽然关键教育体验无法简单地照搬他者经验或直接设计,学校仍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业环境,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关键教育体验的产生创造更多条件。
基于对既有的经验学说、高峰体验理论、明朗化体验理论和关键事件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多年的教育实践,以色列著名道德教育家迦得·伊尔教授于2003年提出了关键体验概念(key experiences)[9]124-127,后又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理论体系,于2008年提出了关键教育体验理论(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这一以色列当前最为主流的道德教育理论[10]447-459。
关键教育体验理论相较于前人的理论,有其突出的理论突破。主要体现于将关键体验与教育紧密结合,明确提出关键体验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具体指出了其根本目的、内容特征和活动特征,建构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指南”。
创造转折——关键教育体验的根本目的。转折点是一种新的情况,是将过去与现在割裂开来的关键事件[13]165-182。真实的转折点可以将过去的消极状态与当前的积极趋势联系起来,它标志着从过去到未来的常规序列的断裂,是人生轨迹的显著变化。转折点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基于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转折点可以预示希望,表明人们的生活不是完全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其次,转折点可以增强信念,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可以改变人生这一论断的坚定信心[12]351-370。关键教育体验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提升人民基本素质和改变人民命运的重大事业,创造积极的转折点符合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行为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关键教育体验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学生创造转折点,重新书写他们的人生轨迹。
真实、相关与挑战——关键教育体验内容的特征。关键教育体验的内容有三个典型特征,他们相互联系,确保了关键教育体验的整体性和教育效果。第一,真实性。真实性是关键教育体验最显著的内容特征,真实性教学通常是指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讲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话题,或组织实施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真实活动[14]280-312。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直面现实,深入思考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共情和反思,增强教育实效。第二,相关性。相关性是关键教育体验的另一主要内容特征。杜威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产生于一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历[2]33-50,89。因此,学习活动必须来自个体的过往经历,与个体发生“近距离”的关系。学生从亲身经历的事件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从具体事件中汲取经验,进而推及一般,形成规律性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学习内容有陌生感,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习得与认知发展。因此,关键教育体验应该是一种“近距离体验”[15]41-47。第三,挑战性。挑战性是关键教育体验又一典型的内容特征。关键教育体验的产生,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学业实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审慎思考、寻找内在外在动力,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律提出很高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任务[16]17,246-264。因此,当教育实践活动兼具真实性、相关性和挑战性时,关键教育体验则往往会真实发生。
公开表演、研究实验与多种技能——关键教育体验活动的特征。除上述内容特征外,关键教育体验活动也具备三大典型特征。第一,公开表演。研究发现,公开表演是最常见的关键教育体验。在观众面前,尤其是成年观众面前表演使得学生处于紧张的状态,高度重视自我表现。这种活动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鼓舞学生取得最好的表演效果。此外,表演后及时的反馈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感,因此构成了关键教育体验。第二,研究及实验。学术性活动诸如研究和实验,是学校最为常规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整个研究和实验过程,不断体会自身在知识的创新、批判和验证中的责任感。不断地积极实践和认识,不断地否定自我、重构自我,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发展,因而构成了典型的关键教育体验。第三,多种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往往要求学生掌握某些特定技能。倘若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综合使用多种技能,往往容易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因为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他们将会更加深度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通常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为学生创造关键教育体验[16]17,246-264。
四、借鉴及反思
(一)教师引导下的价值观培育与重构——“以色列之旅”的教育本质
“以色列之旅”这一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自我”为内核,通过为期六天的校外活动和研讨,逐步深入地探索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为核心,其本质是以隐性的方式在高中学生中开展价值观培育和重构。“以色列之旅”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重构的过程,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与组织的凝聚力,为学生创造了关键教育体验,成为学生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被称为“从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以色列人”的旅程。
“以色列之旅”虽然在形式上是学生最终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反思,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活动设计都是由教育者全面掌控并全程监督施行的。因此,“以色列之旅”具有典型的价值观导向功能。此外,与传统的课堂和校内教学相比,“以色列之旅”这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价值观重构方面有着其自身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在每一天活动前的核心问题导入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将“我”放置于核心,思考“我”与不同层次组织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导入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通过亲身参与,学生感知和思考组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体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将人生观、价值观等宏大命题带出课堂,引入学生校外实践,有助于学生将切身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道德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保证了道德教育实践的教育实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海康威视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车企的厂内物流环节,今年武汉华域视觉项目成功落地,投入使用近百台潜伏式机器人,覆盖了全厂的物流自动化搬运。从产品品类出发,目前已细分出潜伏、移载、叉车、复合、重载五大系列机器人,包含各类机器人逾30种。我们将机器人导航模式模块化,增加了SLAM激光导航;加强了机器人调度系统的能力,向上拓展了与SAP\ERP\MES\WMS等系统的对接,落地了更为复杂的业务系统。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并立足我国国情——“以色列之旅”的借鉴原则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虽然在“以色列之旅”这一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不难发现其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很多可借鉴之处,但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尤其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以色列,该国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立足国情的特色活动。因此在比较借鉴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两项原则。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17]341因此,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借鉴与批判的辩证统一,摒弃以色列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消极因素,有选择性地借鉴其积极思想。其次,秉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的研究思路。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在以色列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其理论、内容与方式途径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基本国情之上的。因此在比较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色列道德教育实践与该国政治体制、经济状况、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注重借鉴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要始终以中国问题为核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比较研究过程中充分把握和借鉴以色列道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益经验,进而推动我国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江德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 Dewey 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NY:Collier,1938.
[3] Dewey J.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New York,NY:The Free Press,1916.
[4] Maslow A H.Religion,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M].New York:Viking,1970.
[5] Maslow A H.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New York:Viking,1971.
[6] Walters J,Gardner H.The crystallizing experience:Discovering an intellectual gift[A].In R.J.Sternberg,& J.E.Davidson (Eds.),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C].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7] Tripp D.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ement[M].London:Routledge,1993.
[8] Woolsey L K.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An innovative qualitative method of research[J].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1986,20(4).
[9] Yair G.Decisive moments and key experiences:Expanding paradigmatic boundaries in the study of school effects[A].In C.A.Torres & A.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C].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10] Yair G.Can we administe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Lessons from outstanding professor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8,55(4).
[11] Yair G.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elf-discovery in hig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1).
[12] Yair G.Cinderellas and ugly ducklings:positive turning points in students’ educational careers—exploratory evidence and a future agenda[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9,35(3).
[13] Sampson R J,Laub J H.A general age-graded theory of crime:lessons learned and the future of life-course criminology[J].Advances in Criminological Theory,2005(14).
[14] Newmann F,Marks H M,Gamoran A.Authentic pedagog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104(4).
[15] Wiggins G.Teaching to the (authentic) test[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6(7).
[16] Yair G,Golan Peleg-Fadida.Learning-the Israeli Way: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Classroom Nois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Society & Behavioural Science,2013,3(3).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e Israeli Journey ——A Study of the Israeli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 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ory
JIANG Fei1,Gad Yair2
(1.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ent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4,China;2.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Israel Jerusalem 91905)
Abstract : Israel gives great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morality among its citizens.The Israeli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widely generalized the moral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Israeli Journey”,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culti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values among students.In “The Israeli Journey”,students go out of campus to different sites with diverse themes.Students were guided by the teachers to think and reflect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By participating in such an activity,students’ self-cognition and self-identity were re-constructed.Thus,moral development among students were likely to be achieved.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sraeli Journey” is guided by the 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ory.It is the dominant theory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Israel,which has borrowed elements from experiences theory,peak-experiences theory,crystalizing experiences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incident method and has its uniqu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 the Israeli Journey;Ke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ory;Moral Education Practice;Values Education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19.06.015
[收稿日期] 2019-02-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102)。
[作者简介] 蒋菲,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法学博士;迦德·伊尔,男,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19)06-0105-06
[责任编辑:哲 文]
标签:以色列之旅论文; 关键教育体验理论论文; 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价值观教育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论文;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