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城建筑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绿色建筑是当代人类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及反省自身行为的重要课题之一。为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框架下,从短期利益驱动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因片面理解绿色建筑而导致的不同设计倾向两方个面,分析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规划;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概念的产生源于政府、社会、学术界、规划师及建筑师对环境问题的警醒和探求。通过对绿色建筑、共生建筑、节能省地建筑和生态建筑等建筑类型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归纳出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小程度地占用和消耗地球资源,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
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在我国,绿色建筑设计遵循的标准为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办公建筑、商场和宾馆等。《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是评定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于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照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等级。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之后的施工、运营直至拆除,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应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且须确保施工过程中以及拆除后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和无害的活动空间。
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这几项要求有时是矛盾的,例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量用水,为达到单项节能指标而消耗过量材料,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和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为绿色建筑所提倡。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五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评价绿色建筑时应注重地域性,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2 我国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短期利益驱动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以城市建设成就展示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快速销售为规划设计理念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回避了一些棘手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城市生态的研究往往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缺少对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生态系统容量能力以及生态承载分析的科学量化。建筑存在于城市与乡村之中,没有科学的城乡规划及有效实施,绿色建筑就失去了外在的生态环境。
2.1.1 重展示而轻实用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过于注重形象,形成了一种把城市重要功能集中于一处的博览会式规划的套路。中心区市委、市政府办公楼面对的是规模宏大的广场,广场四周分布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科技馆、体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建筑,这样的规划布局多为突出展示城市形象,而未必符合当地人们的实际需求。在以形象为先的前提下,建筑设计追求新、奇、怪,夸张的造型、过度的装饰和超大的空间尺度造成了财力、材料、空间和能源的巨大浪费。这样高成本、高能耗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过分依赖人工照明、空调和机械通风,其结果是采用尽量减少使用的方法来降低运行成本,造成场馆闲置或运营成本巨大,给国家或企业造成负担,这些都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城市的均衡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过于集中的城市资源会造成大量人流聚集,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使环境质量降低。
2.1.2 重销售而轻服务
随着城市的膨胀,那些远离市区的大楼盘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产业规划,建成了一个个远离工作场所的“睡城”。配套服务的缺失、生活的不便使人们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求服务,导致早晚上班高峰的人流大迁徙,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1.3 重速度而轻基础
在片面追求高速发展的模式下,一些隐形的基础设施却不受重视。例如城市排雨水能力设计不足,特别是大城市建设的下沉式立交桥,聚集雨水的程度不可估测,导致在大雨之下水患频发。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应把生态环境摆在重要的位置,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基础设施,否则,那些局部的环保手段抵不过环境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
2.1.4 重利益而轻质量
在短期快速销售模式下,很少有开发商持有物业,这也造成了很多开发商以低成本、低质量快速销售产品的策略引导建筑设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可持续发展。这样会造成很多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年限和生命周期,造成环境问题甚至人文灾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汶川地震中很多学校倒塌,就是建筑质量问题的集中爆发,值得警醒。
2.1.5 重功能而轻环境
城市规划通常从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考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这种规划大多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较难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如很多城市在设计城区主干道时未充分考虑未来交通需求的增加,主干道两侧的建筑往往在建成后十、二十年就因道路拓宽而不得不拆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
2.1.6 重商业而轻生态
作为城区内和城市边缘系统自然生态优化资源的湿地、河岸、湖泊、水库、林地、古寺庙周边以及森林山地,日益成为商业地产抢占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将环境地形当作平地、空地考虑,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特色,造成城市面貌雷同的现象,这样的破坏性建设,不为绿色建筑所倡导。
2.2 对绿色建筑设计片面理解导致不同的设计倾向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存在着对绿色建筑的片面理解,由此出现了不同的设计思路。
2.2.1 设计仅满足最低限度的审查要求
由于对绿色建筑存在消极、肤浅的理解,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应付报批检查、做门面工作,所以在设计中仅满足最低限度的审查要求,没有对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也没有更多地关注环境、生态等课题。就如一些设计不顾及当地材料特点,随意采用异地材料,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2.2.2 盲目堆砌环保技术
过分强调绿色建筑的高科技特色,堆砌环保技术,因而抬高了建筑造价,增加综合运营成本。如在目前国内大环境下应用的太阳能光伏电技术,经测算,需要近百年的投资回收期;不顾所处环境的条件,引用国外双层玻璃幕墙技术,导致空腔内部积灰严重,影响卫生保洁,综合效果不佳;在城市有充足供热的地段盲目采用地缘热泵技术,不仅效果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也不佳。在很多方案设计中,列出的众多环保节能技术往往都难以实施。
2.2.3 盲目引用外来技术
建筑师几乎完全抛弃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成分,认为国外的最新技术才是最环保的,从而盲目引用外来技术,导致建设成本的提高。《标准》中规定了对绿色建筑的评价要考量建筑的全周期,并能够推行节材以及对可再生材料的应用,这些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观有许多不谋而和之处。
2.2.4 重视概念而忽略细节
在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重概念轻细节的倾向,很多设计师了解节能环保的概念,但是不知从何处入手解决具体的问题,这其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绿色建筑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因此缺乏对绿色建筑的理论指导及实施细则。
(2)绿色环保的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推广不够,导致应用技术层面的断层,建筑师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
(3)缺乏相关学科评价计算的方法和软件,许多方面的问题缺乏量化指标和检测手段,导致对很多问题只能凭经验和直观感觉,而缺乏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所需基础数据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定量评价的标准难以科学地确定。有些评价手段沿用或借用了国外的方法,对本土问题的适应性有待观察和检验。同时,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国外机构手中,形成技术壁垒,影响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广和发展。
3 解决我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问题的建议
(1)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增加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有科学的量化指标。规划和建筑设计是涉及到多系统、多学科的课题,需要对项目进行多方论证和多学科论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意见,要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环境评估报告不能走形式,而应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条落实,并形成验收和监督机制。
(2)对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绿色建筑培训,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生态系统观,认识到评价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以及多学科、多系统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3)加强基础性研究,科学定量地对建筑设计提出指导,提高我国建筑材料科技水平,走出粗放的发展模式,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材料,淘汰落后材料;以科技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大幅度提升建筑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长建筑生命周期,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
(4)试行建筑开发商终身责任制或保险机制,鼓励开发商提供优质耐久的建筑产品,促进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出精品,达到减少拆改维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延长建筑寿命的目的;建筑材料供应商应提高质量保障期限。
(5)鼓励对绿色建筑实行设计总承包责任制,即组织建筑、结构、机电、室内设计、景观、照明、声学及绿色建筑等相关顾问组成设计团队,组织各系统进行全面综合的设计,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提高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返工拆改,提高产业化、工业化水平,降低全周期运营成本及能耗。
(6)形成对既有建筑的节能评估和检测调试机制,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进行改造并请设计人员提出改进方案。
(7)加强对优秀传统建筑的研究,总结出对环境有益的经验并转换为新的设计手段,保证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4 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应彰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建筑理念,要求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且保证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层次研究,不断实现设计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抚英,厉天数,赵军.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J].建筑技术,2013,44(3):212–215.
论文作者:郭真武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城市论文; 生命周期论文; 生态论文; 节能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