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美荣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二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研究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肿胀消退时间和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肿胀消退时间及疼痛评分相比试验组明显更优,数据经检验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试验组明显更高,数据经检验P<0.05。结论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明显提升肿胀消退速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较为常见。根据临床上对四肢骨折患者的观察,其在手术治疗后经常会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导致其术后恢复受到影响,并且会导致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因此在患者手术后需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措施,让其肢体肿胀迅速得到缓解,从而促使其手术后恢复速度得到提升。本研究针对四肢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的患者,分析护理干预在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72±9.15)岁。试验组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5.61±9.22)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数据经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在患者手术后密切观察其肢体肿胀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措施等。试验组采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强化健康教育

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其中主要是在手术前为患者讲解四肢骨折的相关知识,并为其介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同时,要为患者讲解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的原因,并为其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方式和应对措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肢体肿胀的处理。

1.2.2切口护理

在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要仔细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并且要避免绷带直接接触伤口。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伤口的变化情况,并对骨折肢体的功能进行严密观察。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在患者出现疼痛时给予其有效的处理措施,其中主要是用冰袋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冷敷,每次冷敷的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每个1h冰敷1次。

1.2.3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出现疼痛时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况,导致其正常治疗受到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后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心理护理。其中主要是为患者讲解手术后出现肿胀和疼痛属于正常情况,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方式消肿止痛,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患者疼痛严重时可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缓解注意力,或是根据医嘱给予其止痛药物处理,避免其出现焦躁的情况。

1.2.4病房环境护理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其中主要是定时对患者病房进行通风处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病房温度进行调节,尽量让患者感觉到舒适。另外,要减少患者病房内的探视,并叮嘱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后尽量放低音量,减少患者病房内的噪音,让患者能更好地休息。

1.2.5体位护理

在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不断变化体位,并指导患者正确摆放患侧肢体。其中主要是让患肢处于功能位,减轻局部疼痛及肿胀。同时要对患者患肢血运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2.4康复锻炼

手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其中主要是搀扶患者进行缓慢行走和上肢屈曲,促使肢体血液循环,从而让局部肿胀得到较好缓解。患者卧床期间应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被动屈曲训练,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患者能够下床后,要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开展下肢主动屈曲训练等,从而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康复锻炼的强度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增加,但要防止患者运动过度而导致病情加重。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护理后疼痛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完成,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越满意。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用百分率和()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后肿胀消退时间和疼痛评分相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检验P<0.05,详见表1。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常见的病因主要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跌倒等。根据临床上对四肢骨折患者的实际治疗,其在手术治疗后经常会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导致其术后疼痛程度加重,影响手术后的正常恢复[2]。在患者肢体肿胀未得到及时改善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骨筋膜室综合症等情况,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其有效的护理措施[3]。

护理干预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促使其治疗效果的提升[4]。对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患者,护理实施应以术前健康教育为主,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结合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伤口护理,让患者的肢体肿胀消退速度得到提升,避免长时间肿胀影响其术后恢复[5]。

本研究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其中两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相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经检验P<0.05。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能明显缩短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丽华,徐海英,倪霞. 对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98-100.

[2]李群. 护理干预对5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2):101+103.

[3]尹静. 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5):220-221.

[4]何君华.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01):66-67.

[5]黄智敏,张丽.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0,9(03):25-26.

论文作者:陈美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  ;  ;  ;  ;  ;  ;  ;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论文_陈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