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初中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3-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理念下,开展最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

课改的实施,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开设兴趣活动课,办心理小报等。在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品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一、对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由于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

其次,心理上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涉及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校恐惧、自杀乃至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对此,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扎实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对《思想品德》教材的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课程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认识自我。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控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交往与合作。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青春期孤独感和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在初中生社会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学会用恰当的交往方式与异性交往;积极与教师交往合作,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

3.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拒绝不良诱惑;把握自己的好奇心理,学会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针对新教材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新教材突出思想性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三、思想品德课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教材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好氛围

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时,我针对学生在挫折(考试失利、家庭纠纷)之后产生的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讲了一位钢琴家的故事: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三成。这对钢琴家来说,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也很容易影响他的情绪,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为此感到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定了3个座位。”观众先是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应该在课堂中营造心理相融的环境。要做到师生心理相融,教师必须得首先接纳学生。接纳是师生心理相融的切入点。即使学生说出不佳的观点,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以最大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分享学生的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寻找结合点

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找准切入点,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确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认知和行为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全体学生都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都能感受到在班队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学会与同学合作。同时,也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例如,第三单元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唱歌,这正好和上一课时《展示自我风采》相衔接,然后请学生说说唱歌的感受,趁着学生这股兴奋劲,请他们说一些和情绪有关的词语,由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竞争的游戏,于是你说一个我说一个,说出了很多有关情绪的词语。然后我请学生归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看哪个小组先发现。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总结出了四种基本情绪类型。接着请学生来表演这四种情绪,先是个人表演,然后是两个人表演照镜子,学生兴致非常高,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为下一课时作铺垫。在这一课时中,主要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使一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能够表现出来,使他们在高涨的情绪中体验情绪的奇妙和复杂,并且通过行为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其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3.适当巧移植

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有许多知识点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的移植,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教师要挖掘教材内部蕴涵着的教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情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学会与不同对象交往的方法,能感受合作,尝试合作,并逐渐改变“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而能较好地调适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合作心理。

(1)欣赏对方。学会欣赏别人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欣赏对方有很多方法,如称赞、夸奖,有时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也往往会给对方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而适当赞赏别人的优点应是教师着力培养的一个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乐意听赞美的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教材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同学之间,适当赞赏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会大大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说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谈谈在班级中自己与同学合作得怎样,鼓励学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2)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很容易为教师所忽视的心理品质。在人际关系中,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才能了解到别人希望自己怎样对待他。如在学习《青春悄悄来》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学习《成长不烦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青春期心理的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我们不必紧张、烦恼,要学会交流和倾诉,不要自己胡思乱想。当我们感到很难解决内心矛盾的时候,可以向老师、家长倾诉,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例如,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听听音乐或打打球,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与同学聊聊天,给朋友写写信等。保持心理健康将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3)善于合作。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拥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思想。”本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学生分成适当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谈谈影响他们的诱惑都有哪些,以及对此自己应采取的态度。从中归纳出:对美好事物的诱惑,我们应当努力去追寻、探究;对影响我们幸福生活的、甚至生命健康的不良诱惑,要果断地说“不”。

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将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将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稿件编号:090227002)

注释: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57.

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00.

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45.

标签:;  ;  ;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的探讨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