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访外交部原苏欧司司长、中国前驻匈牙利大使朱安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匈牙利论文,外交部论文,司长论文,中国论文,大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中,匈牙利劳动党是最早进行改革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党的执政地位也随着改革的成败而发生了改变。请您谈谈匈牙利劳动党为什么会率先改革?
朱安康:在东欧剧变过程中,匈牙利共产党人于1990年春天失去了执政地位,至今已经15年。今天再次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许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心情十分沉重。深刻的教训使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从匈牙利改革的成败来总结匈牙利共产党执政失败,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匈牙利之所以在东欧国家中率先进行改革,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拉科西时期的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匈牙利在共产党人组成的劳动党的领导下,经济得以恢复,政局趋于稳定,生活逐渐改善。人民开始真正拥护劳动党,期待社会主义给他们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进入50年代后,由于劳动党领导人的许多错误政策,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
首先,经济陷入停滞。劳动党领导人不顾匈牙利矿产资源贫乏而可耕面积广阔的实际国情,全盘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和赶超战略,盲目超速发展重工业,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使经济结构遭到破坏,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实行掠夺性的农产品收购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荒废,农业大幅减产。为强行贯彻这些农业政策,7万多富裕中农也成为打击对象,近50万农民受到牵连。经济政策的错误造成商品匮乏,供应紧张,生活水平逐渐下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第二,政治日趋专制。当时的领导人拉科西及其小集团大搞个人迷信、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独断专行,排除异己,以无产阶级专政名义违法乱纪,肃反扩大化,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伤害了许多同志和朋友。仅因“拉伊克案件”受株连的党员就有20万人。全国1000万人口中有近100万人被怀疑有政治问题而受到国家安全部门的监控。这些做法严重地破坏了党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的形象。
第三,实行全盘苏化。拉科西本人是苏联从反动政府监狱中营救出来的,后来长期留居苏联,他怀有特殊的苏联情结,这本来无可非议。但是他一切政策和行动唯苏联马首是瞻,处处模仿苏联的做法,为了苏联的战略利益而不顾匈牙利自身的民族利益,同时又利用苏联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搞个人迷信和专制统治,打压党内外持不同意见的人,深深伤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民族感情,加重了匈牙利社会上原有的反苏情绪。这些错误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都曾经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地出现过,但是在匈牙利表现得最为突出,因而后果也最为严重。
(二)1956年事件的爆发。拉科西的错误最终导致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这次事件实际上是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所造成的民变。10月23日,几十万群众上街游行,要求劳动党改变错误政策。当时的党总书记格罗刚从国外访问回来,一下火车就宣称这是叛乱,激起了群众更强烈的反应。由于党领导人的失措无能、领导层的内部意见分歧,这次民变不久即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最后演变成一场严重的流血事件,成为匈牙利人民的历史悲剧和共产党人的沉重包袱。
(三)客观形势要求改革。1956年事件后,很多干部和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完全丧失了信心。在这种形势下,匈牙利党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如何纠正错误、恢复人民信任、避免重蹈覆辙的问题。1956年11月,卡达尔在苏军帮助下平息了事件,重新组织了党的队伍,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初步恢复了社会秩序。卡达尔在拉科西时期曾蒙冤入狱并受过酷刑,他对拉科西时期的种种错误及其严重后果更有切肤之痛。他深深认识到,不改变过去的做法,不改革原有的体制,社会主义在匈牙利是站不住脚的。卡达尔首先从拨乱反正着手,政治上彻底清除拉科西个人迷信、独断专横、违法乱纪的影响,大力平反冤假错案;经济上整顿工厂生产秩序,在自愿基础上重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废除农产品收购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稳定了局势,缓解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卡达尔于50年代末着手为进行改革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60年代初,卡达尔开始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成为苏联东欧集团中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
记者:朱大使,就您刚才谈到的匈牙利事件,我想插问一个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正在布达佩斯爱德华大学读书,也可以说是事件的亲历者,结合当时的感受,加之后来的了解和研究,您认为为什么会发生匈牙利事件?匈党是如何处理这一事件的?这一历史事件对匈牙利劳动党造成了什么影响?
朱安康:我是从1954年——1958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爱德华大学文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调入外交部设在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工作。匈牙利事件发生时,我当时还是学生。结合当时的感受和以后的研究,这一事件的发生有其历史原因的,对匈党的影响也很大。
刚才谈到的拉科西执政时期的一系列错误,引起了党内外群众的强烈不满。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拉科西集团在匈牙利的影响力削弱。在党内外的压力下,拉科西被迫起用一直主张调整政策的纳吉为政府总理。纳吉还是逐步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但是到1955年2月,随着苏联党内保守势力的加强,拉科西又重掌党政大权,继续推行原有政策,并将纳吉开除出党,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思想混乱和不满情绪。1956年2月苏共20大后,拉科西再度失势,7月被迫下台,由他的亲信格罗接任党的总书记。格罗继续拖延纠正错误,使党内和社会上反对拉科西集团的呼声日益增强。10月6日,25万多人自发参加了拉伊克冤案主要人物拉伊克的重葬仪式。这实际上是向党领导人发出的强烈信号,但是格罗等人仍未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到10月23日,20余万群众上街游行,要求党领导彻底改变拉科西集团的错误政策。格罗刚从国外访问回来,当夜即宣布参加示威者是“暴徒”,引起了群众更为激烈的反应,一些原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在处理这次事件的过程中,党领导层内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以格罗为代表的强硬派力主镇压,而另一些领导人则主张谈判解决。由于党主要领导人的失措无能,领导层意见不一,原本是和平的示威游行不久即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10月30日,局势迅速恶化,一些人乘机冲击党政机关,杀害公安人员和共产党员;在事件过程中被拥戴上台的纳吉宣告匈牙利中立,退出华约。鉴于局势已完全失控,卡达尔等人遂于11月4日另组工农革命政府,并请求苏联出兵。1956年事件实际上是长期积压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所引起的民变。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它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严重的流血冲突。据有关资料,当时仅首都布达佩斯就有2万余人丧生,5万余人受伤。事件最后虽然平息,但是代价极大,后果深重。对事件起因和性质的不同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影响着匈党的威信、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团结。正如我在前面讲的:1956年事件成了匈牙利人民的历史悲剧和共产党人的沉重包袱。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卡达尔于50年代末着手为进行改革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并于60年代初开始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您能否全面介绍一下匈牙利改革的情况。改革对匈党的执政造成了什么影响?
朱安康:匈牙利劳动党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政治方面。首先是加强党的建设,在理清1956年事件前后党内是非问题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整顿组织;针对拉科西时期强调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党内缺乏民主,人们不敢说话的情况,努力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其次是恢复法制,明确党政分工,扩大政府权限,党管路线方针和干部问题,不干预政府的具体事务和工作。第三是增强国民议会和各个社会团体、特别是爱国人民阵线和工会的职权,发挥对党的监督作用。第四是实行“联盟政策”。针对拉科西“谁不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是反对我们”的口号,提出“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同我们站在一起”,扩大联盟政策范围,努力团结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1962年宣布全国大赦,谋求民族和解,进一步化解因1956年事件而造成的紧张关系。所有这些做法,受到各方面的广泛欢迎。卡达尔个人的清廉、亲民、宽容和谦谨作风,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对改变匈牙利党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情绪、对倡导政治民主、遏制贪污腐败、树立群众观点和发扬务实精神,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几乎近10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工人党才逐渐恢复了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卡达尔的这些措施尽管在当时并没有被称作为改革行动,但是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改革的一部分,并为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环境。
(二)经济方面。1962年,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改革先从农业开始,允许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分工承包,联产计酬;扶持和扩大自留地经济;鼓励农业合作社兴办工业企业等。1966年,鉴于国内政局已经稳定,经济形势日见好转,国际条件也比较有利,而且初步改革已经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并决定从1968年开始,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思想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和中央管理同商品关系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措施有:1、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取消国家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做法,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2、运用利润、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来促使企业执行国家的经济计划;3、建立各种经济调节机制,以协调和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4、实行固定价格、协议价格和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扩大企业的定价权;5、实行既按劳计酬,又以利润为主要指标的有差别的分配制度;6、放宽对私营小工商业的限制,允许扩大个体手工业规模,支持私人从事零售、餐饮等活动,并通过租赁、承包、合约等形式把一些亏损的国营小工厂、企业和商店交给个人经营;7、外贸政策由政府制定,但允许有外贸权的企业自定进出口任务,外汇则由国家统一管理等等。
(三)改革成就。改革推动了匈牙利经济的迅速发展。从1963年到1973年的改革“黄金时期”,匈牙利国民收入比50年代增加了4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7倍;农业人均产粮1.4吨,肉200公斤,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居民消费年均递增5-6%;人均住房面积达21平米,三分之一的居民迁入新居;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小汽车;每年有500万人出国旅游,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与此同时,市场繁荣,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城乡居民都享有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匈牙利这时的经济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内改革的同时,匈牙利还努力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向各国开放市场,争取建立有利于改革的政治、经济环境。
这一时期,生活上的改善和政治上的宽松,使老百姓对现状感到满意,对改革满怀希望。许多西方记者也交相称赞匈牙利是“东方乐园”、“消费天堂”、“可以接受的社会主义”。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匈牙利人肯定和怀念这个时期的改革成就。就是反对派也无法全盘否定卡达尔改革的影响。
记者:匈牙利劳动党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到后来出现曲折?拉科西曾说过:苏联的援助和支持是匈牙利建立人民民主制度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和出发点”,苏联的经验是匈牙利社会主义的“取之不竭的宝库”。苏联对于匈牙利改革的成败造成了什么影响?
朱安康:匈牙利改革之所以出现曲折,我以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改革的阻力巨大。从客观因素看,匈牙利是个小国,资源有限,市场狭小;作为华约和经互会成员国,政治上不能不考虑苏联、东欧和国内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容忍程度,经济上不能不受到经互会的约束限制,改革空间不大。从主观因素看,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改革中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限于当时的政治条件和认识水平,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弊端或者不敢触动,或者认识不清,因此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就难以进一步深入下去。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难免的失误(如部分人收入增加较快)和开放过程中的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加入国际贸易总协定),又常常被苏联领导人和国内保守势力视为“背弃社会主义原则”、“具有修正主义倾向”、“有损社会主义大家庭利益”而加入批评和阻挠,使改革受到很大牵制。
(二)改革的环境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扼杀了这个国家刚刚开始的改革运动,而且给匈牙利的改革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时,不仅苏联施加压力,一些东欧国家也开始公开批判匈牙利的改革。1972年,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会见卡达尔,当面指责匈牙利改革步伐过快。匈牙利国内反对改革的人也乘机攻击改革是“小资产阶级狂热”,“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等等。接着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匈牙利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市场的恶化和苏联能源供应的减少,使匈牙利国民收入逐年回落。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卡达尔不得不决定放慢改革速度,重新强化中央计划管理。1974年以后,主管经济改革的政治局委员涅尔什、政府总理福克、副总理费赫尔等改革派人物先后被迫下台。改革受到重大挫折。直到1978年,国内改革呼声日高,匈牙利才又重整旗鼓,加快改革步伐。这一时期除继续坚持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外,在打破企业垄断、取消托拉斯机构、发展“第二经济”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坚持改革的结果,经济又逐渐回升。可惜好景不长。1983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使匈牙利又一次遭到重创,经济再度滑坡,国民收入增速大幅减缓,而对外债务却迅猛增长。到1989年底,匈牙利外债已达207亿美元,每年偿还外债的本息即占国家全部外汇收入的一半。由于经济困难,改革部署又一次被打乱。在20多年的时间里,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兴旺、回潮、重振、再回落的曲折过程。
(三)改革的方向偏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领导人不再反对匈牙利改革,其他东欧国家也都在实施或筹划自己的改革计划。这本来应该是一个良好的改革时机。但不幸的是,这时苏联国内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日益严重,东欧各国经济情况急剧恶化,人心不稳。面对这种危急局面,苏联、东欧领导人胸无良策,方寸紊乱。戈尔巴乔夫惊惶失措,急于求成,想以加速政治改革的办法来解除苏联、东欧的困境,不顾条件地推行“新思维”,结果反而加重了苏联、东欧各国的思想混乱和党内分歧,使匈牙利的改革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如果说,80年代中期以前,对匈牙利改革的干扰主要来自苏联和党内的因循守旧,80年代后期,这种干扰已主要来自苏联和党内的急改躁进。1988年后,匈牙利改革的重点由经济层面转向政治层面,并且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记者:从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情况来看,匈牙利劳动党有其特点,它是主动放弃领导地位,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的,从而导致丧失执政地位,请您谈谈匈党放弃领导地位的情况。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改革造成了什么影响?
朱安康:是的,匈牙利劳动党是主动放弃领导地位,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的,放弃党的领导地位与匈牙利改革的夭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一)党内发生分歧。80年代后期,匈牙利经济情况日益恶化,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层内部对经济困难原因、今后出路何在等问题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困难原因主要是领导决策失误,改革摇摆不定,必须通过加快经济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来加以克服,为此应该彻底改组领导班子;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困难原因复杂,不完全是领导决策失误的问题,改革只能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卡达尔此时已经年迈体衰,拿不出好的办法,也掌握不住局面。为解决分歧,统一思想,社会主义工人党于1988年5月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彻底改组了领导班子。以卡达尔为首的元老们全部退出政治局,由原布达佩斯市委第一书记格罗斯出任党的总书记,卡达尔担任新设的党主席。主张激进改革的爱国人民阵线主席波日高伊、政府总理内迈特、外长霍恩等人以及1974年被贬下台的政治局委员涅尔什进入新的领导核心。会议通过了加速改革的方针,在政治改革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思想。卡达尔时期宣告结束。
这次会议并没有缓解党内分歧。不久,波日高伊等人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实行“多党制”的主张。此后,围绕要不要实行多党制的问题,党内争论越来越激烈,并逐渐形成了各种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和以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前者坚决主张实行多党制,引进西方民主制度。后者则坚持在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下实现政治体制多元化。两派对1956年事件和纳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1989年1月,波日高伊主持的历史委员会宣称,1956年事件是“人民起义”,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应。鉴于两派意见严重对立,党内气氛十分紧张,为统一思想,避免分裂,社会主义工人党于2月召开了中央全会。许多干部、党员这时眼见经济改革屡屡受挫,经济情况日益恶化,找不到别的出路,因而支持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企图通过政治改革来推动经济改革,克服经济困难。波日高伊一派的主张由此渐渐在党内占了上风。经过激烈争论,2月中央全会公报最后宣告:“在匈牙利的特定情况下,政治体制多元化可以在多党制的框架内实现”;1956年事件初期是“人民起义”,但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被“反革命分子所利用。”5月初,党中央全会解除了已经重病缠身的卡达尔在党内的一切职务。6月16日为纳吉举行了有25万人参加的重葬仪式,实际上同时也为1956年事件翻了案。7月6日,卡达尔病逝,十几万人送葬,但已无法挽回匈牙利政治局面急转直下的颓势。此后,党内分歧更加尖锐,派别斗争愈演愈烈。波日高伊等人发起建立了“改革派俱乐部”,成员多达十几万人,成为党中之党,公开搞分裂活动,在党内影响日渐扩大。
(二)反对派乘虚而入。随着党内分歧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政治组织纷纷出现,一些过去被取缔的政党也重新恢复活动。到1989年国民议会通过政党法后,登记注册的政党组织已达52个。其中主要的反对党组织有民主论坛、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独立小农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等。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活动能量较大。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公开支持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激进派和社会上的反对派。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面对内外压力,被迫建议同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共商国事。反对派不断提高要价,直到1989年6月才同意开会。9月,“圆桌会议”达成了修改宪法、举行多党选举等协议。其间,美国总统布什对匈牙利进行了战后第一次访问,戈尔巴乔夫此时正穷于应付苏联国内问题而自顾不暇,对匈牙利局势采取听其自然的“不干预”态度。
(三)执政党分裂。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提前于1989年6月召开了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讨论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问题。会上争论非常激烈,最后仍是激进派的主张获胜。大会决定把党改名为社会党,并推举中间派的代表人物涅尔什为党的主席。波日高伊等人当时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大选争取同反对党联合组阁,并由波日高伊出任总统。12月,格罗斯等人另行组织召开了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选举格罗斯年轻的外交顾问蒂迈尔为党的主席,并宣告“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从此,执政党正式分裂。在原有的72万党员中,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各自剩下5.5万和6.5万党员。1990年春季大选中,社会党仅得8.5%选票,虽然在国会内占有席位,但无力组阁。社会主义工人党选票没有超过4%,未能进入国会。民主论坛等几个反对党联合组成政府,拒绝同社会党合作,波日高伊的梦想落空。匈牙利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历史时代。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曾经长期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您认为匈牙利劳动党之所以丧失先进性,进而导致丧失执政地位,主要教训是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朱安康:80年代初,中国开始重视和注意研究匈牙利的改革经验,并且从中借鉴了不少有益的做法。中国的改革虽然比匈牙利迟了十几年,但是由于长期坚持,今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超越了匈牙利当时的阶段和水平。在改革的具体做法上,匈牙利的经验现在对我们也许已经过时,但是在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不彻底的危害性问题上,它的教训至今对我们仍然是有意义的。
(一)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匈牙利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也不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它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并不完善的体制的失败,是由于扭曲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造成的失败。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在革命和战争的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军事共产主义色彩。这在当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但是这不等于它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本质特征。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结束后初期是很有效的,而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问题在于它以后逐渐固定化为一种政治高度集权和经济高度集中的体制,并且被误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苏联则是这种社会主义体制的最高典范。事实上,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在无产阶级政权巩固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或者没有被人们认识到,或者有人想改又改不掉,所以才造成了最后失败的结果。匈牙利社会党前主席、卡达尔时期被称为“匈牙利经济改革之父”的涅尔什在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体制失败的教训时说过: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是因为这种体制“经济上缺乏效率,政治上缺乏民主”。
拉科西时期,这种体制在匈牙利蜕变成为党领导人的专权和经济机制的僵化。这固然同拉科西个人的政治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体制本身的缺陷给他提供了犯错误的理论根据、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拉科西有些错误实际上也是身不由己。苏联、东欧当时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类似问题,根子也在这里。匈牙利1956年事件也可以说是苏联体制缺陷发展的结果。卡达尔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来克服这些缺陷,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卡达尔的改革如果能够坚持到底,本来可以为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开辟一条十分有益的道路,可惜他面对阻力太大。作为一个小国、小党的领导人,他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政治胆识不足以改变这种局面,无法突破苏联体制的框框。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期在改革问题上的徘徊、反复、倒退,使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匈牙利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不彻底也没有出路。
(二)必须抓住改革时机,掌握改革主动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改革时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抓住。十月革命成功和内战结束后,列宁曾经考虑过改革问题,但是没有来得及做完这件事。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休养生息,但是斯大林被自己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和“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理论所困惑,未能抓住机会。50年代末,在苏联、东欧改革思潮的推动下,赫鲁晓夫作了些改革尝试,但是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方法不对,半途而废。勃列日涅夫初期继续做了一些改革工作,可是后来被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浪潮所吓倒,出兵镇压,结果使自己的改革也停滞不前。同时,苏联忙于搞扩军竞赛,同美国争霸,耗尽国力,埋下祸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东欧大多数领导人这时已认识到非改革不可,可惜为时已晚,被迫急改,丧失主动,最后偏离方向,导致剧变。60年代和70年代初,匈牙利国内局势基本稳定;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世界经济情况较好;赫鲁晓夫支持改革;勃列日涅夫初期尚能容忍改革。卡达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时机进行了认真的改革,取得了一个时期的成功。到80年代后期,几经曲折,社会主义工人党也错过了改革时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地由经济改革跳到政治改革,以后又由政治多元化跳到多党制政治,尽管还举着改革的旗帜,但是实际上已经身不由己,失去了改革的主动权,改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改革。匈牙利的成功和失败说明,只有抓住时机,掌握主动,改革才能有序不乱,逐步推进,即使出了问题,也有时间和办法纠正;错过时机,被迫改革,改革就会急功躁进,步伐混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最后偏离方向。苏联、东欧剧变不是改革之过,而是起初不改、迟改,后来被迫急改、乱改之过。
(三)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匈牙利劳动党在取得政权后,组织上发展迅速,党员人数猛增,但是政治质量不高,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党员先进性和组织纯洁性的要求。1956年事件中,大批党员退党,有的还加入了敌对势力的行列。卡达尔上台后,重新整顿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以后,党的威信逐渐提高,党组织又得到很快发展。由于形势发展顺利,改革成就明显,骄傲自满、麻痹松懈的情绪有所滋长,连一向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的卡达尔后期也开始愿意听人说好话;党员人数增加到了72万,但是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却没有跟上去。有些动机不纯的人也乘机进入党内。80年代后期,当党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在党员中,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干部中,有的机会主义思想抬头;有的个人野心膨胀;有的软弱无力,不敢斗争;有的持中间态度,调和折衷;真正坚持原则的人只居少数,而且他们也拿不出能够号召和动员群众的治国良方来。广大党员群众群龙无首,无能为力,大多采取观望态度。党的上层分歧和派别斗争导致基层混乱,无所适从,最后造成党心涣散、民心丧失。反对党是在执政党内部发生严重分歧,面对困境举止失措的情况下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本来力量很小,影响有限。但是随着执政党内部分歧日趋尖锐,党内外许多人对执政党逐渐失去信心,转而寄希望于反对党,指望它们能够找到新的出路。西方国家乘机推波助澜,大力宣扬多党制和西方民主,更增加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执政党最后不战自溃,实际上是主动让出了政权。
匈牙利的剧变,问题主要出在党内。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时候,匈牙利党未能坚持正确的改革,带领人民群众走出困境。党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了它的先进性,从而也就失去了人心。匈牙利的教训表明,共产党人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顺利时不骄傲自满、麻痹松懈,困难时不惊惶失措、灰心丧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头脑,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