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因素”问题的理论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双因素”问题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双因素”关系存在于诸多的管理问题之中。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基本资格的保健因素,具有壁垒性、同质性、动态扩展性、系统性和沉没成本等特性;而对企业竞争能力起关键作用的激励因素,具有异质性、生命周期性、增值性、自觉生成性和单项突出性等。本文还就“双因素”现象的来源、类别,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经济学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双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Herzberg·F)针对组织中影响人的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组织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它的改善可以预防员工的不满,但没有直接的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则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它的欠缺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而其改善却可以使职工感到满意,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1][2]

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直接对立、非此即彼的。“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没有满意”与“没有不满意”等价,同属中间状态。“不满意”导致员工积极性的下降,“满意”则将激发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于管理当局来说,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消除其“不满意”是前提和基础;使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让员工从中得到成长并产生胜任感、成就感和“满意”感,则是关键所在。[3]

“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划分方法,以及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隐含的管理思想,使我们在思考诸多管理问题时发现,“双因素”关系实际上存在于诸多的管理问题当中。揭示这些问题的“双因素”关系,把握“双因素”问题的实质和特征,剖析其形成和作用的内在规律,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双因素”问题

1.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的问题[4]

核心能力理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企业的全部能力可以划分为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两个部分。一般能力也就是竞争中的同行业企业普遍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进入某个行业或维持在该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即保健因素。不具备这些能力也就不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码资格;而具备这些能力却未必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不易为他人学习和模仿的、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激励因素。基础管理扎实、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企业并不至于迅速破产,但也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和良好业绩;而拥有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础之上的核心能力的企业则恰恰相反,能在市场竞争中“挥洒自如”并享有高额利润。

2.基础管理与战略管理的问题

日常事务和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是企业形成稳定管理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管理的保健因素。基础管理混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但是,仅仅满足于基础管理,企业也就只能满足于基本的生存状态。管理中的例外事务,尤其是战略管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因素,它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当然,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基础管理之上的,基础管理不扎实,企图通过一两个所谓的战略而使企业脱胎换骨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只有建立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基础管理平台,战略决策才能顺利实施,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基础管理决定企业的生存,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发展。

3.核心产品与形式产品的问题[5][6]

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上,产品只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功能与质量等核心要素的要求,使其获得生理效用,就是满意的产品。而在买方市场上,人们的生理需求已经能够得到广泛的满足,产品的边际生理效用越来越小,追求消费过程中的精神享受成为了消费者的主要动机,[7]产品仅仅具有能够满足生理需要的功能与质量等核心要素,已经难以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如何在功能、质量之外给消费者带来较多的心理效用就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

心理效用主要是通过一般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实现的,产品的款式、品牌、包装和形象等形式产品要素正是心理效用赖以产生的根据。然而,核心产品与形式产品往往依附于同一产品载体,在核心要素上存在缺陷的产品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要求,而具备这些要素却未必能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因而,它们是市场营销中产品的保健因素。作为心理效用载体的形式产品要素,能够让特定的消费者产生认同与共鸣,激发出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热情,因而,它们是现代市场营销中产品的激励因素。缺少这些因素并不会导致消费者的显性不满(如投诉),而具备这些因素却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满足。

4.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问题

价格竞争是竞争的基本手段,是所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保健因素。达不到基本的成本和价格要求,企业就不可能获得顾客的“选票”,也就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符合基本的成本和价格要求仍然不足以获得竞争优势(一个行业总是只能有一个成本最低者)。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的显现和日渐增强,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成为市场竞争的激励因素。在这方面无所作为的企业也可能勉强生存,但日趋明显的是,成功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在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上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5.制度创新与科学管理问题

制度创新与科学管理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用“双因素”的理论逻辑来分析,可以澄清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以股权结构多元化和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良好的制度做保证,企业既难以选择到合格的经营者,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样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并不是偶然的。然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等于企业就自动地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而仅仅是使其具备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究竟如何发展,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取决于其能不能在正确地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决策,并选择科学的管理手段使其决策得到贯彻和实施。

因此,制度创新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健因素,有效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则是激励因素。没有制度保障的科学管理是难以持续的科学管理;制度问题解决了以后,有效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则是决定企业盛衰的关键。

诸如此类的“双因素”问题在管理中是较为普遍的,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传统资本与知识资本的问题、企业实体与企业文化的问题、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问题以及生产系统的结构化要素与非结构化要素问题等等,都表现为前一个因素为保健因素,后一个因素为激励因素的性质和关系。[8]“双因素”问题的一般规律在于,前一类因素是基础性、前提性的,不具备这些因素就不具有起码的资格和机会,而获得资格和机会并不等于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保健因素;后一类因素则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它们的不足只会导致平庸但还不至于濒临绝境,而具备这些因素却可以“超凡脱俗”,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就是激励因素。

二、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性质与特征

1.保健因素

(1)壁垒性。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行业实际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进入壁垒。然而,进入壁垒的内涵不仅仅是指在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各种要素背后的综合能力要求,这是进入壁垒的本质涵义。企业是不是克服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实际上就是具不具备在该行业生存下去的一般能力即保健因素。

人们之所以通常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来表示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建立在“所有生产都是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进行的”[9]这样一个经济学假设基础上,即假定所有要素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管理学不同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经济学研究应该是什么,而管理学研究如何达到理想状态。即使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都符合必要的要求,在如何形成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即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使生产效率达到行业一般水平这个问题上,企业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同质性。保健因素即企业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及其构成要素,是行业长期发展所积累和形成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知识和要素。行业内所有生存下来的企业,在这方面是等同的、一致的,具有同质化趋势。要进入某一个行业,或维持在该行业生存,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这样一个客观的一般能力标准,这既表现在对诸如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这些要素的有效整合、进而形成企业竞争能力的要求上。

完全竞争均衡状态下的企业所具有的能力都是典型的一般能力。在这种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每一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企业的盈利等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既没有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也没有企业被迫从行业中退出。实际上,与其说这种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倒不如说企业的能力具有同质性,即所有企业的能力相当,普遍只具有一般能力。

(3)动态扩展性。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行业进入壁垒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和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动态提高。因而,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企业一般能力,即保健因素的内涵也具有动态扩展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及其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的产品质量水平、最低经济规模、工艺技术水平等在持续上升;二是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不断扩散和传播,原来属于单个企业的激励因素被其它企业学习和模仿,逐渐衰变、蜕化为行业的一般要求即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本身越来越多。这样,保健因素域(Domain)在各要素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保健因素本身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等四个维度动态扩展,行业的进入壁垒越来越高。

(4)系统性。在企业能力曲线上,我们不妨把刚好达到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这一点叫做临界点。可以想象,在这一点之前,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点之后,企业才有可能盈利,这也就是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如果我们把对各种要素所进行的整合也视作为一种投入,即管理要素投入,那么,在某一特定时期,处于临界点上的一般能力要求包括管理要素在内的所有保健因素都必须达到一个客观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任何一个因素未能满足这个标准,企业的实际能力就达不到一般能力水平。

设C为企业的能力指标,s[,i]为各项要素的数量或质量指标,

因此,众多保健因素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以形成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为目标的保健因素系统。每一个单独的保健因素都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系统的“木桶原理”,即各个子系统的功能都必须协调统一,任何一个子系统功能的缺失或不健全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和目标的形成与实现。

(5)沉没成本特性。正因为保健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系统功能在达到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一般能力之前的无效性,以及临界点的盈亏平衡性,企业在保健因素上的投入呈现出无收益性,即沉没成本特性。

作为一个系统,保健因素域缺少任何一个必要要素都不可能产生任何功能;在某些要素不健全时,系统也不能达到目标状态。同时,即使所有要素都符合要求,系统正常发挥作用,也仅仅为企业提供了克服行业进入壁垒所必需的一般能力,使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而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在保健因素上的投入是没有直接收益的,而只是为企业获得盈利奠定基础和前提。

2.激励因素

(1)异质性。与保健因素不同,激励因素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通常,一个企业在绝大多数因素上仅仅达到了保健水平,只有在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激励因素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以此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激励因素域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因素。在市场竞争中,不同企业尽可能培育自己独特的激励因素,避免与其它企业对相同的因素进行激励性开发。除了通过不断创新来开发新的激励因素以外,实际上,保健因素域中的几乎所有因素在满足了克服行业进入壁垒的要求以后,同样可以被选择作为激励因素来继续培养和开发。例如,在大多数行业,成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保健因素,但是,如果某个企业能够在成本控制上达到行业的最高水平,就可以形成所谓的成本领先优势。这样,因为在成本因素上取得了独特性,成本就成为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励因素。类似的现象还存在于其它被认为是保健因素的各种因素上。如在汽车行业,既存在以成本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厂商,也存在以质量、功能、安全性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厂商。在这些诸多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都可以此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总之,激励因素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它是一个企业之所以成为这个企业而区别于其它企业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利润的根本源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全部满足保健因素的要求而不具有激励因素的企业始终只能处于盈亏平衡状态,没有理由在行业中长期存在下去,因而,在竞争中长期生存下来的企业,本身就是某个(些)激励因素的拥有者和垄断者。

(2)生命周期性。曾经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激励因素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给企业带来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整体能力水平越来越高,过去只属于个别企业、能给其带来竞争优势的激励因素,由于其它企业的学习和模仿,逐渐成为进入或维持在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即保健因素。因此,行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断衰变、蜕化为保健因素的过程。当一个激励因素从其在某一企业中产生、强化、维持,到被其它企业学习、模仿,最终扩散到全行业,并成为行业的共同基础即保健因素时,它作为激励因素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但是,激励因素的衰变性和生命周期性并不等于激励因素会越来越少。相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利润的强烈追求会使企业千方百计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不断培育和开发新的激励因素,或通过扩展、加深原有激励因素的内涵来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3)增值性。激励因素的差异性、独特性本身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对这些因素的“垄断”,可以使其获得垄断“租金”。当然,激励因素也存在着一个激励性强弱的问题。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激励性相对较弱,而在培养和开发上的投入较大,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因而出现初始亏损即激励性“陷阱”现象。当投入进一步增大、激励性进一步增强、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并跨过“陷阱”以后,就进入了正常的盈利阶段。

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激励因素越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支撑点就越多,战略选择的空间也越大;同时,单个因素的独特性和创新程度越强,激励作用就越明显,对利润的贡献也就越大。然而,激励性陷阱的存在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高度理性化的企业不可能四面出击、对大量因素进行激励性开发,因而,特定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激励因素总是有限的。

(4)自觉生成性。与保健因素不同,激励因素并不是随环境条件的演化而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企业针对行业的某种客观要求或明显面临的某种挑战而被动地进行准备和积累的,而是企业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和最大化企业价值的冲动下,主动地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市场潜在需求本质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竞争地位和内部资源,自觉地培养和开发在某一个(些)竞争要素上的独特优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基于长远发展视角,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前瞻性地培养和开发自身的激励因素,是日趋激烈和规范化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当前实物期权(Real Option)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0]

(5)单项突出性。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一点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正如波特所说的,差异化和集中一点归根到底属于“别具一格”。[11]然而,如果把“成本领先”看作是企业在成本上获得的独特性,那么,三种战略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与众不同。这是企业竞争战略的本质特征。

与所有保健因素都必须达到行业的一般要求不同,企业在激励因素上的推进不可能、也不需要齐头并进。全面满足保健因素的要求使企业杜绝了缺陷,而在激励因素上的单项突破则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基于这种特色和优势,在战略上谋求“与众不同”便拥有了坚实的基础。战略的“与众不同”性与激励因素的异质性是彼此呼应的。这也说明,激励因素的选择、培养和开发具有战略性;战略管理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可以作为激励因素研究的基础。

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来源与分类

1.“双因素”的来源

“双因素”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竞争环境的动态性。竞争的压力与追求利润的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学习并进行技术与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扩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行业企业逐渐积累和形成一些共同的知识和要素,[12]这些知识和要素也就成为行业的进入壁垒即保健因素。竞争环境动态性决定的行业共同知识与要素的动态扩展性,使行业的进入壁垒越来越高,保健因素的数量和质量也就一步步增加和提高。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保健因素都有向激励因素成长的可能和空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激励因素都来源于保健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产品质量就普遍表现为一种保健因素。但是,如果某个企业拥有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长和诀窍,在达到行业一般质量水平后,继续在产品质量上增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产品质量就可以当作这个企业的激励因素来培养和开发。因此,在某些企业,类似这样的因素既表现为保健因素,又表现为激励因素,可以称作保健因素的激励化。

激励因素的另一个来源是,当某些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因素还没有被广泛认识,或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这些因素时,某个企业率先认识并开发出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就直接表现为激励因素。这就是创新。熊彼特所定义的几种创新方式实际上都是激励因素的开发,并是激励因素的主要来源。

对于新企业来说,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沿着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顺序稳步积累其竞争能力,直到迈过行业的进入壁垒。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小。另一种方式是另辟蹊径,通过创新,开发和创造一种新的市场需求,或敏锐地寻找、发现整体市场或某一细分市场顾客对产品某一特定属性的强烈需求,通过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独特产品而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后一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原有行业的替换、分裂,改变原有行业的游戏规则,重新定义或细化行业的划分,甚至创立新的行业。这样,在这种重新定义或新创立的行业,就象任何行业刚刚诞生时相对不成熟一样,保健因素较少,大多数因素都表现为激励因素,率先闯入的企业几乎不受保健因素的限制,并享受很高的收益。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种新定义或新创立的行业以后,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行业整体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健因素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行业进入壁垒被一步步地抬高,行业逐渐趋于成熟,等待下一次创新带来新的替换和分裂。因此,保健因素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行业成熟与否的标志。而行业的不成熟,正是新企业诞生和进入的大好时机。当然,不同行业的成熟周期并不相同,有的行业一旦出现,很快就到达成熟阶段;也有些行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裂变、分化,似乎看不到成熟、稳定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某些行业新兴企业较少,另一些行业新兴企业则层出不穷。

2.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分类

(1)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有形因素是指对企业竞争能力直接产生作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如设备、厂房、资金、企业的规模等。它们往往被看作是企业获得一定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即保健因素,实际上却并不尽然。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在某些有形因素上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即通过保健因素的激励化,也同样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与此相对应,无形因素是指对企业竞争能力产生影响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如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诀窍等。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无形因素往往被认为是激励因素,而实际上也并不都是这样。如行业的主流技术、流行的企业制度、员工的基本素质等就是保健因素。在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有形因素,而相对忽视无形因素的作用。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建立在所有有形因素被有效配置和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因而只是从有形因素的数量上来揭示经济规律。实际的情况却是,有形因素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并不是必然的,而无形因素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及企业竞争能力的形成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企业在产品的质量、功能、成本、价格,以及包装、品牌等方面的改进,对其市场竞争能力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企业在产权结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其竞争能力的影响是间接体现出来的。因而,前者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因素,后者是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都可以既表现为保健因素,也表现为激励因素。一般来说,直接因素的作用相对直观、显性,其涉及面较窄,作用的持续时间较短,改善起来相对容易;间接因素则是一些隐性的、基础性的因素,涉及面广,作用的持续时间长,改善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

四、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综合上述有关分析,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内涵,可以用图1所示的某个因素A从保健因素到激励因素的成长过程所显示出来的成本收益变化状况来予以描述。

图1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图1假设企业在其它因素上的投入都处于临界点上,且固定不变,总投入量为Y。在X[,1]之前,A因素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利润小于0。X[,1]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利润为0。在X[,1]与X[,2]之间,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利润小于0。X[,2]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成本大于总收益,两者差距在本区间最大。在X[,2]与X[,3]之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亏损逐渐减少。X[,3]点,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利润为0。在X[,3]与X[,4]之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总收益大于总成本。X[,4]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收益曲线与总成本曲线的距离最大,利润达到最大点。X[,4]之后,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利润下降。X[,5]点,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利润为0。

在X[,1]之前,A因素处于保健因素阶段,这一区间也就是该因素的保健区间;X[,1]以后,直到X[,5],A因素处于激励因素阶段,该区间即为激励区间。因此,X[,1]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之间的临界点。在X[,1]与X[,3]之间,激励因素的激励性还不明显,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处于初始亏损阶段,因而,这一区间是激励性陷阱区间。X[,3]以后,激励因素的作用显现,利润逐渐增加。X[,4]是利润最大点,也是A因素的最佳投入点。X[,4]之后,在A因素上的投入过多,总利润逐渐减少,直到X[,5]利润为0。

对于直接来源于创新的激励因素,因为是在行业中率先开发出来并予以运用的因素,它没有必须达到同行业一般水平(即保健水平)的(沉淀)成本负担,因而没有保健区间,直接从临界点开始成长,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也就类似于图1中激励区间的基本情形。

不同企业由于成长历程不同,禀赋、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种因素在激励区间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变化轨迹也不一样,因而存在着一个选择什么因素作为备选激励因素来培养和开发的问题。显然,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1)在激励区间上边际成本较小而边际收益较大的因素;(2)激励性陷阱区间较短的因素;(3)走出激励性陷阱所需要的总投入较小的因素,是企业应该选择的激励因素。

五、总结和展望

“双因素”现象在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保健因素是行业的进入壁垒,决定企业的生存;激励因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决定企业的发展。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断衰变、退化为保健因素的过程。但是,竞争的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动力迫使企业不断培育和开发新的激励因素,或通过扩展、加深原有激励因素的内涵来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资源的有限性和激励性陷阱的存在,导致特定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激励因素总是有限的。

通过对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双因素”问题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亏损、破产的企业几乎都是在保健因素上出现了问题;基础管理扎实,但效益不好、利润微薄的企业一般是在激励因素上无所作为。

“双因素”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已有的研究只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定量方法,实践中评价、选择激励因素的技术方法与程序,以及如何构建“双因素”问题的结构分析框架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  ;  

“两个因素”问题的理论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