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转型后党建工作的新变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转型后党建工作的新变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转制后党的建设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新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后,全国乡镇企业也同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步入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转制时期。这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最近通过对江苏锡山市乡镇企业转制过程中党的建设的调查,我们看到,随着乡镇企业的转制,原有的党的工作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与变化了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远远不相适应。这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加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江苏省锡山市是依托集体经济,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也和国有企业一样,出现了不少弊端,亟需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党的十五大以后,锡山市乡镇企业的转制工作迅速展开。到1998年6月,已有超过70%的企业实现了转制。

乡镇企业的大规模转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对党的建设有深远影响的主要是两大变化。

第一,由于单一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转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种所有制形式所占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锡山及周围地区是人们熟知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苏南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乡镇企业占绝对优势。转制后,各种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例如在锡山转制的企业中,出现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租赁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经济组织,其中仅私营企业就占了61.51%。这些企业与过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已经不同,党组织按过去的方式开展活动显然已不再可能。

第二,由于企业转制后成为独立法人主体,企业和乡镇政府、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然而,乡镇企业本身在体制和运作方面并不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特别是在政企关系上,政企不分的状况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羁绊。乡镇企业之所以要转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正常关系。转制后,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都不能像过去那样去领导企业、管理企业。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各级党组织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调整。

二、转制后党的组织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上述变化给党的组织建设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党的工作的原有观念和工作重心与变化了的实践不相适应。

在乡镇集体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人们往往把集体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其他非公有制形态的经济看作是搞资本主义。与此相应,党的工作的重心是放在集体企业上的。在乡镇集体企业大规模转制的条件下,这种认识和做法就会变得不适应。如果党的活动仍然简单地沿袭原有的方式,把工作的重心局限于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将导致基层党组织在迅速增长的非公有制经济面前束手无策,影响和领导群众的途径缩小。对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群众失去影响,肯定意味着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

2.党对农村中最活跃部分的影响明显削弱。

农村中最活跃的部分是青年。转制前,青年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在集体企业中的工作来体现的。在这种条件下,入党往往是他们体现自己价值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转制和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使广大农村青年获得了许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个人的价值既可以通过入党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承办或创办企业来体现;既可以去当干部,也可以去当企业家;既可以留在农村发展,也可以走向大城市。这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青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激励,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掘;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入党对青年的吸引力。此外还应承认,这种情况不只局限于青年。

农村中另一部分最活跃的分子是企业主。转制后,原来的厂长变成了企业主或大股东,他们中不少人曾经是党组织培养发展的对象。但是现在,按照规定,他们失去了入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党组织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由于不能为党所接纳,这部分人在特定情况下会转向支持其他政治力量,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3.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面临更多困难。

上述情况的出现必然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是,农村中老党员人数日趋增多,党员队伍老化。青年中要求入党人数的减少,使党员队伍中年龄结构的比例失去平衡。据统计,锡山市各村55岁以上的老党员基本上占到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有的高达70%以上。这些老党员,大多是退休工人或乡镇企业创办初期的老干部。由于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要求他们按时参加活动,并且不断转变观念,在发展多种经济中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从人数上说,党组织作出决策又不能没有他们。这就使党组织的活动处于两难境地。

二是,培养选拔干部的渠道更加狭窄。转制前乡镇中大多数青壮年都集中在集体企业,发展党员的重要来源是企业,村镇干部也主要是从企业厂长、书记和其他骨干分子中培养选拔。转制后,相当数量的厂长、书记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业主,企业中的工人、管理人员也都成为各类企业的受雇者。这两类人中的大部分都很难再按照过去的方式,作为后备干部队伍来培养。这样,后备干部来源变窄,数量骤减。这种状况在许多乡镇已经出现。

三、转制条件下加强和巩固党的组织基础的几点对策

面对上述转制过程中党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认为,把转制条件下如何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既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目前应着重探索以下一些问题:

1.转变认识,把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看作是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党的十五大重申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执政党,也应当把这个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自己执政的基础。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就是要把党的活动由过去仅着眼于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转向转为薄弱和生疏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探索与公有制经济不同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党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扩大党的社会基础,达到全面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目的。

2.调整党的组织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改变主要从集体企业中发展党员和选拔后备干部的单一渠道。组织部门应当拓宽视野,扩大对党管干部原则的理解,把眼光由过去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扩展到多种所有制企业中,特别是最多面广的非公有制企业中。这些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这些企业中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样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所以,对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人才,应采取与其他人员一视同仁的态度,即严格按照标准培养、选拔其中的优秀分子。这将有利于增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探索适应老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管理方法。老党员过去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因年老体弱,不能像青年党员和在职党员那样,在生产第一线起带头作用。然而,他们在农村中又占据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民主选举、行使党员权利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探索适应他们发挥作用的方式、管理的方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调查中不少人谈到,是否可以实行“荣誉党员”制度,即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党员,肯定其贡献,授予荣誉党员称号,但在履行党员义务和权利方面可与其他党员有所区别。

标签:;  ;  ;  ;  

乡镇企业转型后党建工作的新变化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