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既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2],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但却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基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特别是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它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对传统的自身疆界的跨越和突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有史以来发展的最高潮,主要表现为世界性的水平型分工逐渐取代垂直型的国际分工,生产活动全球化,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体系席卷全球,囊括了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飞速发展,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基本形成;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规模迅速发展,以强强联合为特征的兼并浪潮风起云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拓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拉美南方共同市场等世界经济组织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其协调范围涉及货币、金融、贸易、投资以及科技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促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科技成果传播,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也为我国利用国际生产要素发展自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我们有机会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吸取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和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虽然经济全球化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化,更不是美国所期望的“美国化”,但由于它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占有优势,因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会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会使我国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开放国内市场,让外国货物大批进入,会强烈地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会大大增强我国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也会使我国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外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结合、适度保护国内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与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结合、逐步减少对贸易投资的干预与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强对本国经济管理的有效结合,树立主动精神,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早日建立,在与各国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等)和精神力(政治力、文教力、外交力等)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是一个国家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军事力量在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性较量中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了压倒和战胜对方,各国都拼命增强军事力量。但冷战结束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不管各国的情况如何不同,经济和科技始终是国家强盛、安全、发达的基础,而经济衰退、科技落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是一个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国际地位孱弱的根源。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快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在继续增加军费、进一步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在经济方面,各国积极调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在科技方面,各国纷纷提出和实施科技发展战略,以期在新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科技制高点”;在外交方面,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核心内容。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要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加强宏观管理,不断探讨宏观管好和微观搞活的最佳机制和模式,力争实现产业的高级化,加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提高科技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科技为国家服务的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吸收高科技人才,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日益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的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变动和演化。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升级换代,极大地更新了国家实力的内涵,引起国家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对国家主权的行使与范围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世界军事的新一轮变革,改变了国际斗争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了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提出了本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报告和计划,相继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信息化也在加速发展。所谓经济信息化,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产业等组成的信息经济,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扩散、普及和开发,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4](P23-24)。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重点。21世纪的社会将是全面信息化的社会。现在,从整个世界来看,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变革令人瞠目结舌,个人电脑大量普及,信息高速公路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成长和延伸,企业的局域网快速增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不断走向成熟,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了金融业、保险业、政府财政、资金往来、个人工资和消费等诸多领域。目前,发达国家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传统的物质产品转向信息化、无形化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科技革命影响日益加深、经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导,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5](P13),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整研究与开发投入结构,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面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善于抓住和了解各方面信息,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息市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完善要素市场,并与国际信息市场接轨,才能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是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又一新现象。世界经济市场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它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世界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迅速发展的国际资本流通,劳务、信息与世界科技市场,甚至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也在市场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不但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行市场经济体制,发达国家也在设法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现在,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获得了通行的规则和共同语言,这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市场化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我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竞争力,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有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经济市场化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国际市场日趋“拥挤”,在整个国际市场中,我国能够进入的一部分产品市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和一大批亚洲、拉美和东欧国家的进入而变得特别“拥挤”,竞争格外激烈。
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南北经济差距更加拉大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4](P25-26),主要包括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等威胁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的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人口继续膨胀且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土地、水、大气、生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源,特别是土地、森林、水、能源和矿藏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都出现短缺,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在加速耗竭,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行。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象。当代世界各类国家之间,以及同类国家之间,经济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和由此引起的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冷战结束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它们竞相发展现代化的高科技经济部门,国民经济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观念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加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粮食匮乏等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趋严重,从而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更加拉大。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国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美日欧为争夺世界市场掀起新贸易保护主义,西西矛盾不断激化;发展中国家发生分化,新兴国家在成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同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则竞争;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这一切都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从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现实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 (P104),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改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外部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自己的国际经济社会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决定世界政治,世界政治反作用于世界经济。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常常渗入政治因素或转换成政治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更是笼罩着浓厚的经济色彩,带有更多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动力。放眼世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纷纷登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精神力量相互激荡。所有这些都与特定的经济利益有关,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很大影响,使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将极大地改变世界力量对比,促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可能与其他大国引发势力范围争夺的国际冲突[6]。因此,中国在目前快速提高国际经济社会地位的时候,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处理好国际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大国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争取更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显得尤为紧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外部和谐的、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当今国际经济环境既对我国有利又对我国提出许多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为我国提供的机遇,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把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和谐社会的基础才扎实,和谐社会才有望早日实现。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