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庄与韦庄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韦庄论文,韦庄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韦庄其人其诗,可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879年之前,黄巢起义军尚未攻下关中,韦庄由贵公子而孤贫力学,第二时期为880~883年间,唐王朝飘摇不安,韦庄亦颠沛流离,写下了传世名篇《秦妇吟》;第三时期为883~887年间,韦庄依托藩镇,成为幕僚文人;第四时期为887~892年间,韦庄漂泊江南,诗作诗风趋于成熟;第五时期为892~910年间,韦庄第进士,入蜀为相,政治上臻于顶点,诗歌创作则入于尾声。韦庄多以史入诗、以事入诗,研究韦诗亦当以史、事为经纬。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是唐末五代诗坛上的一位著名人物,著有《浣花集》十卷,诗作三百余首。长期以来,人们多称述其词作,对其人其诗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以新加考实的韦庄生平活动为线索[①],系统勾勒其诗歌创作的基本轨迹,不揣浅陋,聊补阙略,尚祈方家正之。
一
京兆韦氏为唐代著名望族,韦庄一门在其早年家境尚好,居于长安御沟之侧。《途次逢李氏兄弟怀旧》诗云:“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弟兄。晓傍柳阴骑竹马,夜偎灯影弄先生。”咸通三年(862),十四岁的他参加了本年春试,落第后若干年间,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干谒,游乐。有《少年行》写道:“五陵豪客多,买酒黄金盏。醉下酒家楼,美人双翠幰。挥剑邯郸市,走马梁王苑。”就在此间,韦庄父亲亡去,家道中衰,陷入“孤贫”之中(《唐才子传》)。为了生计,约在咸通七年(866),韦庄率弟妹到虢州定居。
在虢州一居十年,未再赴考,过着恬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待弟妹们稍稍自立后,他又重返举场。
乾符二年(865)冬,韦庄出现在长安的客舍中,准备明春的应试。有诗写道:“虽有远心长拥彗,耻将新剑学编苫”。[②]饱读诗书,怎甘久居人下,这是其真实思想所在。不过,次年春,他又落第了。
十年寒窗,一事无成,这次落第的刺激是可以想见的。“题柱未期归蜀国,曳裾何处谒吴王。”[③]“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④]摹绘了他此时心境。乾符三年(876)秋,韦庄离长安南下,干谒权贵,希求荐举。在两湖一带徘徊了三年之久,最远到达耒阳。但此行并未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乾符六年(879)夏秋间,仍失意地回到关中。《东游远归》道出了其无奈与失落:“扣角干名计己疏,剑歌休恨食无鱼。……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
韦庄自862年始应举至此已十余年,十余年中,虽屡试不第,但干名之心却未见衰减。儒教的熏染,进士科的诱惑,把他牢牢地拴在了这辆不知止境的战车上。社会的动荡,民众的呻吟,都与他无关,他是一个脱离社会钻进科举这一蜗角尖的“隐士”。这一时期的诗作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抒写个人的喜怒哀乐。象“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自伤。”[⑤]“感多聊自遣,桑落且闲斟。”[⑥]等等,都未脱出自我的小圈子。当他把“自我”置于某些特定的自然场景时,也写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隽永小诗,如南下途中所作《楚行吟》:“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弦月”、“烟草”,并不鲜见,但这儿的“草如烟”与“月似弦”的结合则点活了整个诗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弯弯的明月下,秋草茫茫,随着晚间的凉风如烟如波。就在这恬淡、自然的小景中,作者又抹上了一丝淡淡的哀怨:“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了一体。他有一首《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写得也很出色,诗先写扶桑的杳远,又叙日本僧人的孤单。全诗无一典故,不见雕琢,如淙淙流水,自然可爱。诗云:“扶桑己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浑成的风格,堪与李白的《赠汪伦》相比。
二
乾符六年(879),韦庄自江南回到长安后,继续奔波于场屋之中。但随着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唐王朝的统治已风雨飘摇,此时的韦庄不得不注意社会与现实了。《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写道:“几时闻唱凯旋歌,处处屯兵未倒戈,……莫问流离南越事,战余空有旧山河。”对往日崇尚的朝廷表现出极大的担心与不满。这与早年诗如“相逢莫话归山计,明日东封待直庐。”[⑦]形成了鲜明对比。
韦庄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冬天,黄巢军攻破潼关,直逼京师,“僖宗播迁,举子星散”。韦庄也在次年春东往洛阳。
韦庄的本意是要由洛中经汴宋路南下,投奔镇海节度使周宝。但因汴路不通,只好暂居洛中。韦庄之所以逆兵锋而行,道洛南下,原因有二:其一,当时由长安往江南者,多经洛阳取汴宋路,不得已方走襄汉路。《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四《杭州刺史谢上表》云“属汴路未通,取襄汉路赴任”可证。其二,中和元年春间,由于黄巢大军进入长安,长安以东战事较少,朝士皆往来同、华间。襄汉路方向则十分紧张,本年二月,朱温攻取邓州后,此路梗阻不通。这样,韦庄的东行也就顺理成章了。韦庄到洛阳后,汴宋路也因徐州时溥与泗州于涛的战事而趋于紧张,时溥“执称泗滨,阻绝汴路,”韦庄在《秦妇吟》中也写道:“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南行之意,自然难以实现。
所幸的是,中和年初,洛阳还比较安定。年前,黄巢军过此,留守刘允章降之,里闾晏然。韦庄滞洛的大部分时间是居于洛北乡间,《洛北村居》云:“十亩松篁百亩田,归来方属大兵年。”《纪村事》则摹绘了其似乎恬淡的乡居生活:“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不过,这种“恬淡”并非能弥合其心灵的创伤。流离奔波之余,韦庄的伤时感事之作格外多起来。唐廷播迁,自己又屡试不第,不得已的乡居,无法南行的遗憾,使他常常陷于苦恼、矛盾之中。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为了摆脱这种苦恼与不安,他似乎超然了许多,似乎对归隐有了兴趣,《赠薛秀才》写道:“但闻哀痛诏,未睹凯旋歌。欲结岩栖伴,何山好薛萝。”但韦庄一直未能由此得以超脱,仍是深深地陷在苦恼、矛盾之中。《河内别村业闲题》写出了这种感觉:“闲伴尔曹虽适意,静思吾道好沾襟。”《题颍源庙》也写道:“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隐居不忍,致君不能,他也只好借酒浇愁了。洛北村居,醉酒的诗句明显增多。“乱离俱老大,强醉莫沾襟。”[⑧]“不是不能判酩酊,却忧前路醉醒时。”[⑨]“风月应相笑,年年醉病身。”[⑩]醉酒之中,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感伤和对人事的悲漠,这与他早年的自我感伤迥然不同。
可以说,洛北村居,使他冷静地认识了现实,也使他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走了出来,接触了广阔的社会。因此,除伤时感事之作外,他又写下了大量的纪实之作,堪称诗史。这里,有对时代大事的纪录,又有对两京变迁的叙述,还有对官军暴行与官府丑恶的指陈。其纪实之作的顶巅则是长达二百三十八句、一千六百六十六字的《秦妇吟》。《秦妇吟》作于中和三年(883)三月,完整地叙述了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前后的情况,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上乘之作,足以补史传之不足。
三
中和三年三月,韦庄完成《秦妇吟》后便携之南下,投谒镇海节度使周室,居其幕下三年有余,甚见亲用。
韦庄到江南不久,黄巢军退出了长安,他对整个形势一度比较乐观,尤其是农民军被镇压、僖宗返京之后,他更认为中兴可期,《江南送李明府入关》诗云:“我为孟馆三千客,君继宁王五代孙。正是中兴磐石重,莫将憔悴入都门”。但农民军的失败与僖宗的回贺并未对千疮百孔的唐王朝发生什么作用,黄巢刚刚失败,各地的藩镇便又兵连祸结,战争不断,“朝廷号令所行,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11)光启元年(885),权阉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争夺解池盐利发生冲突。十二月,王重荣联合河东节使李克用进逼京师,田令孜再携僖宗出奔,次年正月,至宝鸡,三月,达兴元。这种恶劣的时局打破了韦庄短暂的梦幻,也深深地刺痛了韦庄。他作《寓言》诗云:“为儒逢世乱,吾道欲何之。学剑已应晚,归山今又迟。故人三载别,明月两向悲。惆怅沧江上,星星鬓有丝。”
光启二年四月,邠宁节度使朱玫逼凤翔百官奉襄王煴权监军国事,进驻长安,时天下多以为僖宗返京无望,“河中百官崔安潜等上襄王笺,贺受册”。朱玫与襄王也“大行封拜以悦藩镇,”“诸方镇受其命者十六七,”“诸道贡赋多之长安,不至兴元”(12)。形成了与僖宗所在的兴元相对的另一个朝廷。本年夏初,韦庄奉周宝之命北上,韦庄自称北上的目的是往陈仓迎驾,而据笔者考证,韦庄此次应当是奉密命去长安向襄王劝进(13)。
韦庄是否到了长安,史无明文,诗集中也找不到多少痕迹。看来,即便是到了关中,为避嫌也把有关诗篇抽掉了,以后的诗作中则绝口不提此行。
大约在光启三年初,韦庄返回浙西,但现实偏偏同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本年二月,周宝被乱兵所逐,奔于常州,后又依于浙东钱镠。韦庄陷入走投无路之中,《谒蒋帝庙》诗云:“金陵客路方流落,空祝回銮奠酒卮。”《台城》一诗,更是写尽其伤感之情:“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与初到周宝幕下的心情真是天上地下。
周宝被逐,作为幕僚的韦庄当然也不能久滞于浙西,大约在此后不久,他便携家人南往越中。
韦庄初至浙西时,诗风陡然一转,出现了一些歌功颂德之作,《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观浙西府相畋游》等都十分典型,后诗云:“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紫袍日照金鹅斗,红旆风吹画虎狞。带箭彩禽云外落,避雕寒兔月中惊。归来一路笙歌满,更有仙娥载酒迎。”堆辞弄藻,写得富丽堂皇。但时隔不久,局势的恶化与他本人的久久不得进取,使其热情顿减,不时流露出苦恼与彷徨。“不是对花长酩酊,永嘉时代不如闲”(14),道出真实心景。光启二年的北上已是勉为从命,回归途中更是失望、惆怅。但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写下了一组独具特色的纪行诗。这批诗作十分质朴自然,入题即直抒其事,未有矫蹂造作之感。如《题雕黄岭官军》:“散骑萧萧下太行,远从吴会去陈仓。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又如《过内黄县》:“相州吹风欲斜阳,匹马摇鞭宿内黄。……犹指去程千万里,秣陵烟树在何乡。”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这批诗作很少有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每每流露出匆促、焦燥与不安。与之相应,则是诗的节奏感很强,开篇与收尾都如夏日急雨,干净利落。除前诗外,又如《壶关道中作》:“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寨,匹马寒嘶野草中。”《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如此强烈的节奏感,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并不多见。
四
大约在光启三年(887)春间,韦庄挈家由浙西南下,经姑苏、湖州、杭州,又沿富阳江南行,过桐庐至睦州。他的旧主周宝至杭州钱镠处不久即卒去,韦庄无所依托,只好避地越中。《避地越中作》云:“避世移家远,天涯岁已周。岂知今夜月,还是去年愁。……伤心潘骑省,华发不禁秋。”避世之中的伤感与无奈,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唐王朝的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返京后卒去,昭宗即位,史称其:“有豪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崇礼大臣,梦想贤豪。践祚之始,中外忻忻焉。”(15)韦庄似乎也看到了一线希望,有诗写道:“紫闼重开序,青衿再设庠。黑头期命爵,頳尾尚忧鲂。吴坂嘶骐骥,岐山集凤皇。”(16)表露出继续应试的念头。这年秋天,他便离睦州往江西,寻求新的出路。
韦庄由睦州南行至衢州,又经信州、余干,当年冬,至南昌。此后近一年,他一直在南昌、九江一带流连。曾在此送福州王先辈南归;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游章江、建昌渡、鄱阳湖、东林寺;访浔阳友人……活动十分频繁。其作品中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对故乡长安的思恋与仕进之心,不再言及避世退隐。《云行西望》云:“西望长安白日遥,半年无事驻兰桡”。《云散》写道:“青云自有鹓鸿待,莫说他山好薛萝。”此时的南昌,自钟传据有以来,兵强足食。钟氏此时为江西观察使,颇留意政绩。当时,“诸州多不以时贡士,唯钟传孜孜以荐贤为急务,虽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贡于有司者,莫不尽礼接之。……时举子有以公卿关节,不远千里而求首荐者,岁常不下数辈”。(17)韦庄之久滞江西,当与此事有关。
大约在龙纪元年(889)秋,韦庄北行到了西塞山下,又至齐安郡。次年春,先至夏口,又折往洞庭,吊汩罗,东往袁州、抚州,最后,仍失意地回到婺州。
这一时期,韦庄的诗作仍以纪行诗为重,离浙西后的几年漫游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背景,使这一时期的纪行诗独具特色。首先,这时的诗作对大自然的描述明显多起来,较之以往单一的纪程、抒怀要丰腴了许多。如《西塞山下作》:“西塞山下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而且,还有一些集中的风光写照,如《南昌晚眺》、《泛鄱阳湖》等。这些状景之作往往写得十分开阔、疏旷,很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南昌晚眺》写道:“南昌城郭忱云烟,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绿遮仙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霏霏阁上千山雨,嘒嘒云中万树蝉。怪得地多章句客,庾家楼在斗牛边。”《泛鄱阳湖》写道:“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迸鲤似梭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不独场景开阔,且于开阔之中更透出几分幽远,别具匠心。其次,这批纪行之作的节奏十分平缓,不象前次北上那样来去匆匆,无暇他顾。《建昌渡暝吟》写道:“月照临官渡,乡情独浩然。鸟栖彭蠡树,月上建昌船。市散渔翁醉,楼深贾客眠,隔江何处笛,吹断绿杨烟”。这种静谧、宁和的心境与“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再者,此行诗作虽也间或流露出思乡的伤感与落魄的惆怅,但基本格调还是十分清新、秀逸的。如《桐庐县作》:“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潭水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另外,韦庄还常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勾出一幅简洁的画面,潇洒自如,恰到好处。如《抚州江口雨中作》:“江上闲冲细雨行,满衣风洒绿荷声。金骝掉尾横鞭望,犹指庐陵半日程。”蒙蒙细雨中,横马而望的诗人跃然纸上,是一幅很好的速写作品。
这种诗风的背后,蕴含着韦庄内心深处的种种希冀与期待。遗憾的是,这些希冀与期待都未能如愿以偿。大约在大顺元年(890)夏秋间,韦庄失意地返回婺州。第二年,又移居兰溪、东阳一带。《将卜兰芷村居,留别郡中在仕》一诗又一次宣称,自己要不入流俗,隐居不出。诗云:“避世漂零人境外,结茅依约画屏中。从今隐去应难觅,深入芦花作钓翁。”这一村居时期,醉酒与思乡是其诗作的两大主题,往往写得凄切,动情,令人回肠。此时的醉酒醉得伤感、伤心,几至子规啼血。《题酒家》云:“酒绿花红客爱诗,落花春岸酒家旗。寻思避世为逋客,不醉长醒也是痴。”《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此时的思乡则更为急切、炽烈,近乎不可遏止。《梦入关》写道:“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又如《遣兴》诗:“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声声林上鸟,唤我北归秦。”醉酒、思乡已无法割舍,其真正原因则是仕进无着的焦燥与不安。《寄舍弟》诗云:“每吟富贵他人合,不觉泛滥又湿衣。黄里日边乡树远,何年何路得同归。”《送人归上国》则透出急不可耐的乞求之意:“送君江上日西斜,泣向江边满树花。若见青云旧相识,为言流落在天涯。”
景福元年(892)秋,韦庄可能在京师寻得了荐举者,离东阳北上,准备明春的应试。《东阳赠别》诗写道:“绣袍公子出旌旗,送我扬鞭入翠微。大抵行人难诉酒,就中辞客易沾衣。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无限别情言不得,回看溪柳恨依依。”意气昂扬,一扫往日低沉。
五
韦庄到长安后,即开始拜谒权贵,准备应试。“槐花黄,举子忙”。四十多岁的韦庄尚奔波于场屋内外,心境之急切,不言而喻。《投寄旧知》诗云:“却将憔悴入都门,自喜烟霄足故人。万里有家留百越,十年无路到三秦。摧残不是当时貌,流落空余旧日贫。多谢青云好知己,莫教归去重沾襟。”然而,唐代的举场是残酷无情的,尤其是晚唐,没有权贵的荐举,种种关节的打通,取一进士真比登天还难。这次,韦庄又落第了。《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云:“何事欲休休不得,来年公道似今年。”这种情况下,只有自我安慰,期望来年的公道了。此时,远处越中的家庭清贫有加,到了“性拙唯多蹇,家贫半为佣”(18)的地步。但为了来年希望中的“公道”,他还得不停地奔走于权贵之门。景福二年夏,曾远到绛州“过夏”,有《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诗,恳求郑的举荐。
或许是一年奔波的结果,第二年的春试,韦庄如愿以偿。“乾宁元年,苏俭榜进士,释褐校书郎”(19)。欣喜之状,难可言喻。《放榜日作》写道:“一声天鼓关金扇,三十仙材上翠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何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
不过,这种兴奋未能持续多久。此时的唐昭宗已成为朱温等藩镇的掌上玩物,唐政权无所作为,他一个小小的校书郎也只得到处游荡。次年的寒食,韦庄是在鄜州度过的。此外,他还到过绥州、宜君、汧阳等地,无所事事,沉湎于醉酒之中。“门前积雪深三尺,火满红炉酒满瓢”(20)。进取的目的达到了,唐王朝已不可救药,韦庄失去了新的追求与希望,情绪格外低沉。《长安旧里》诗云:“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世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与东吴生机遇》云:“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且对一樽开口笑,未老应见泰阶平。”这是多么凄惨的一笑啊!
韦庄及第后的生活状况知之不详,家境当略有好转,及第后曾纳娶一姬。
乾宁三年(896)七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进逼京师,华州节度使韩建迎昭宗至华州,韦庄随驾而往。次年,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攻,韦庄以判官的身份随谏议大夫李珣宣谕两川。诏建罢兵。六月,至梓州,见建于张把砦,然建不奉诏,大败顾彦晖,并有两川之地。大概就在此次入川中,他得到了王建的赏识。
光化二年(899),韦庄除左拾遗,又转左补阙。此时,唐王朝的局势更加混乱。次年十一月,宦官刘继述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囚昭宗,立太子,中外纷然。次年初,宰相崔胤等又迎昭宗反正。不停的动乱,使韦庄对唐王朝彻底绝望了。“辛酉春,应聘为西蜀奏记。”(21)自此终身仕蜀。
在唐末全国范围的动荡中,蜀中勉强可以称作一块绿州。王建虽出身军旅,但颇善经营,对内安抚百姓,对外则以进为守,一方面扼守剑门之险,保有蜀中一隅之地,另一方面则兵向梁洋,与李茂贞时战时和,使之不敢轻窥两川。当是时,中原多故,几十年来战乱不已,南方诸国正在建立或尚未巩固,王建多智诈、善待士,加之蜀恃险而富,故“士人多欲依建以避乱”(22)。这儿倒成了文人荟萃的地方,除韦庄外,还有冯涓、牛峤、张格、毛文锡、贯休等人。
韦庄入蜀后,即专以仕进为意。天复六年(906),仕至安抚副使。次年九月,劝王建称帝,迁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渐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香坊,谥文靖。
蜀中九年,韦庄在仕途上还是比较得意的,但在这得意的背后,他又时时流露出对生活的疲惫和惆怅。他的《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写道:“唯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又有《闲卧》诗云:“谁知闲卧意,非病亦非眠。”他与贯休和尚来往频繁,屡有赠答,从贯休的《和韦相公见示闲卧诗》中,可以看到韦庄生活的一般状态,诗云:“刻形求得相,事事未尝眠。霖雨方为雨,非烟岂是烟。僮收庭果树,风曳案头笺。仲虺专为诰,何充雅爱禅。静嫌山色远,病是酒杯偏。……扶持千载圣,潇洒一声蝉。棋阵连残月,僧交似大颠。常知生似幻,唯重直如弦。饼忆莼羹美,茶思岳瀑煎。只闻温树誉,堪鄙竹林贤。”这种生活上的疲惫与惆怅归根到底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现状的不满。他十分清楚,王建政权无力一统天下,只能偏处西南一隅,而他对蜀政权的热情在相当程度上只是为了安慰一下一生的追求与奔波。
自892年进京应试到入蜀为相,韦庄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尾声。关中诸诗,显得低沉无力。十年流落,坎坷的道路,消磨了他的锐气,此时的诗作,往往流露着哀怨与乞求。如《投寄旧知》云:“多谢青云好知己,莫教归去重沾巾。”《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云:“因循每被时流诮,奋发须由国士怜。”写《秦妇吟》时的朝气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的其它诗作,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感怀抒情,大都因事而发,感叹身世时事。这里面,有对故地旧物的感叹:“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哀草杜陵秋……能说乱离唯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23)有对古迹陈事的感慨:“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24)慨叹之中,能看到他对时局的失望,对人事的悲漠。
韦庄入蜀后的诗作,可考者不多,仅悼亡与赠答二类。总的来看,悼亡诗写得中肯、动情;赠答诗则比较刻板。如《悼亡姬》三首中即以沉缓的笔调,细腻地刻画了他的伤感之情,第二首写道:“默默无言恻恻悲,闲吟独傍菊花篱。只今已作经年别,此后知为几岁期。开箧每寻遗念物,倚楼空缀悼亡诗。夜来孤枕空肠断,窗月斜辉梦觉时。”这与他的《谒金门》词、《空相忆,无计得传息》堪称悼亡诗词的杰作。
注释:
① (13)韦庄生平与诗作系年,请参见拙作《韦庄生平新考》,《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韦庄诗系年》,《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②《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35)《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④《关河道中》
⑥《三用韵》
⑦《寄从兄遵》
⑧《对酒赋友人》
⑨《离筵诉酒》
⑩《晚春》
(11) (12) (15) (17)均见《通鉴》卷二五五~二五九
(14)《江上题所居》
(16)《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18)《寄江南诸弟》
(19)《唐才子传》卷十
(20)《宜君县北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
(21)《十国春秋》卷四十
(22)《新五代史·王建世家》
(23)《过樊川旧居》
(24)《咸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