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_社会流动论文

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_社会流动论文

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论文,类型论文,经验论文,社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社会学在我国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变化既表现为社会流动,同时也是社会流动的结果。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流动引起社会阶层变化。从社会学2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学者更多地关注阶层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流动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社会流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二是对我国社会流动现实的分析和研究。对于社会流动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流动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社会流动研究方法等方面,而对于对我国现实的实证研究主要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我国社会流动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缘由。与理论介绍、研究相比,我国学者更注重实证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城镇社会流动、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一些学者对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和流动也有一定研究。这些实证研究对于理解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很有意义,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这些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关系如何?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流动机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社会流动本身的认识还有局限性。尽管有些学者曾经对此也作过可贵的探索,但是,仍然不够系统和全面。(注:林克雷教授曾分析过合理的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及其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参见郑杭生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320页。)因此,本文将对社会流动的功能、标准、理想类型进行分析,同时介绍发达市场国家的经验,为认识我国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变化提供一些理论视角和经验。

二、社会流动的功能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在一个封闭的僵化的社会里社会流动很少,传统社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社会越发达、开放程度越高,社会流动越多。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社会流动量趋于增大。因此,社会流动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它可以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各阶层的品质。社会流动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位置上的移动。社会流动既有水平的社会流动也有垂直的社会流动;既有代际流动也有代内流动,既有结构性流动也有非结构性流动。因此,社会流动首先是改变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之网上的位置,使之处于新的社会位置。不管这种新位置是社会地位的提高或下降,参与流动的社会成员都要经历一次社会地位的变动。而那些表现为社会地位升降的社会流动对于人们社会地位的改变意义就更大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变动则构成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表现为一些人退出某一特定阶层而新的成员及时补充进来。只有社会位置空缺时才会引起社会流动。有两种情况会造成社会位置的空缺,一是占有这一地位的原有社会成员的退出,即可能是这一成员向其他社会地位流动,也可能是其死亡;二是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地位,或原有的社会地位数量增加,需要更多的人来占据这些位置。那么,新的成员从外部进入这一社会地位,成为阶层的一员,使原有阶层补充进新鲜血液,也可以增强阶层成员的异质性。由于同一阶层的成员交往互动的频率高于与阶层之外成员的交往互动,(注:彼特,布劳著,《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因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必然增大,因而从不同社会阶层进入到同一阶层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使阶层成员自身的品质不断得到改善,进而改善社会各阶层的品质。

2.缓解由于分层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客观存在着自然差别以及社会差别,出现社会阶层化现象,也叫做社会分层现象。分层的实质是不平等,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等方面占有不平等,一些阶层占有较多的资源,而另一些阶层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阶层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往往会使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阶层成员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感到不公平,这就很容易造成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社会危机和动乱。传统社会中社会革命大多数产生于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社会流动则具有消解社会紧张、矛盾和冲突的功能。社会流动可以使原来在资源占有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成员改变处境,占有较多的资源,上升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加弱势阶层成员的社会预期,缓解由于分层可能带来的社会紧张、矛盾与冲突。分层使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以及社会地位上出现不平等,但是如果这种不平等并没有被固化,阶层结构是开放的,每一个阶层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开放,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进入这一阶层,得到同样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预期,就会积极努力,就不会有不满的感觉。

3.促进社会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如果有健全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分层不仅不会导致社会不满、矛盾和冲突,反而会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占有一定社会阶层位置的人要想在开放的社会中保持住已有的地位或者向更高的阶层位置流动,那么他就需要不断地努力,提高素质,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和财富。

4.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这一点是与上面三点紧密相连的,既是它们的结果,也是它们的原因。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的联接方式。社会是由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的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一个合理的阶层结构。合理的阶层结构和合理的社会结构其实质是相同的,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的差异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而不是僵化、混乱以至动乱的。如果从合理的阶层结构这一维度来看,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所谓两头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最小甚至没有什么资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注: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传统社会中阶层结构是上面小、下面大的金字塔型结构,一部分人拥有很多社会资源,位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拥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资源,位于社会下层。传统社会中,社会流动很少,个人阶层地位固化程度比较高,个人对于自己阶层地位的选择性较小。“橄榄型”社会结构出现于现代化社会,它是社会流动增强的结果。

三、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

前面我们所探讨的是社会流动的正功能,即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意义。然而,并不是什么样的社会流动都是有益的,它还具有反功能。因为社会流动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流动是合理的呢?

社会流动的合理性涉及到社会流动的量和质两个方面。

从量的方面来看,合理的社会流动是充分而适当的社会流动。充分是指,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该具有大量的社会流动,这样才能使社会位置不断出现空缺,使处于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让社会成员感到有希望,使社会充满活力。适当是指,社会流动要与社会地位的空缺数相适应,而不是简单地要求社会流动越多越好。

社会流动质的合理性是判定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关键。社会流动的质首先指向社会流动的根据,即一个社会成员是凭借什么开始社会流动的。换句话说,填补社会空位的人是根据什么原则和标准产生的。社会地位的空缺只是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到底哪些社会成员能够占据这样的位置,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则。一般有先赋性与自致性两种规则。合理的质首先应该体现自致性规则,即社会位置对人的选择依据个人自身的品质、知识、技能、兴趣及成就,而不是依据个人与生俱来、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获得的东西,例如,家庭出身、家族关系、种族及宗教信仰等。自致性规则,也叫自获性规则或成就性规则,是合理的社会流动最重要的质的规定性。第二,社会流动要体现社会平等,主要是机会平等,即任何社会位置都要向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开放,而不是只向其中一部分人开放。第三,社会流动还要体现保护弱者的原则,保持社会流动的连续性,社会结构不至于出现断裂。政府和社会有义务保护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恢复、寻求社会流动的能力。否则,社会就会陷入“弱肉强食”的状态。

四、现代社会理想的社会流动机制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现代社会应该是阶层结构开放的社会,即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可以自由流动,较低阶层的成员可以向上流动,上升到较高阶层;较高阶层的成员也有可能向下流动,下降到较低社会阶层。这种社会流动是以社会职位的空缺为导向、以成就规则为根据、以机会平等为前提的。为了保证阶层结构的开放性,社会流动应该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因为市场是承认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的,也就是说,市场机制既为社会流动提供平台,也为之提供渠道,这种渠道就是职业。在现代社会,职业是与人们的经济收入密切相连的,职业地位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体现。职业既是人们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在现代社会,职业是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载体,在相当大程度上个人职业地位可以反映其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职业的获得主要应该通过市场,个人职业地位的提升也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职业规范和从业要求,通俗地说就是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有具体的任职条件。通过市场竞争,最符合这些任职条件和要求的人就有资格获得这一职业。任职条件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特定能力的要求。个人能力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它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手段、实现个人社会流动的阶梯。所有引起、促进或阻碍社会流动的条件和环境就是社会流动的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并不是完全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地规划和引导,政府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使有能力的人能够获得好的职业地位,同时保护弱者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从理论上看,现代社会与社会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有三个,它们是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制度。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联系是直接的,而教育制度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联系则是间接的,更多的是在背后起作用的。就业制度与职业地位的获得关系最为直接。在现代社会就业制度的核心是要以个人能力为用人的标准,也就是要以自致性规则为基础,它不能因为个人家庭出身、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否则就不公平。通俗地说,职业岗位在寻找适合的人选来占领它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是谁”。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大门要向全体公民开放,基础教育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它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要设法保证向全体公民尽可能提供等质等量的义务教育,让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半公共产品,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高等教育的大门敞开,面向大众,实现平民教育,平等教育,让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而不是把高等教育变成精英教育。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到两个层次,即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问题。一次分配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即能力强、贡献大的人收入高,能力弱、贡献小的人收入低,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二次分配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操纵完成,它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聚积财富,然后通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产品的形式重新分配收入。市场是讲效率的,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它难以顾及公平问题,这是其缺陷,这个缺陷需要由政府来弥补。政府在实现公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需要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来解决。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机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们职业地位的获得通常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即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经济收入就越丰厚,他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也就相应地处于一个较高的等级。

产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浪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极大地提高,新的产业、行业和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涌现,对劳动力有着极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对人们的劳动技能等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发展需要。这就促使现代教育不断发展,而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是大面积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科技素质,从而提高了他们找到并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利普塞特和本迪克斯研究指出:社会流动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阶层化等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即使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流动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因为工业化要求有大量的社会流动以满足大量新增位置对合格任职者的需求。他们还发现,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由体力劳动向非体力劳动移动的比例十分接近。(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由于产业革命而带来的社会流动属于职业性或结构性流动,这种流动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个人的努力程度并不占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被打破,身份等先赋性因素在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地位获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成就性因素,个人能力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水平以及技能等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个人升迁与发展。因此,教育成为人们进步的最重要的阶梯。很多研究都表明,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没有英法等老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传统,它的社会结构从一开始就比较开放。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在诸多决定个人前途的因素中,教育最为重要,教育程度之差异,足以导致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前途的发展”。(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利普塞特和本迪克斯也指出,大量证据表明,受教育是人们生涯模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教育成为人们职业获得和社会地位实现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先赋性因素没有作用了,相反它们仍然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中起着作用。布劳和邓肯指出:“社会阶层现象包括了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内涵,个人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动力,一方面也受社会出身的影响,上一代中的不平等会在下一代中程度不同地再现。”(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利普塞特和本迪克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他们指出,第一,教育获得背后的差异在于,出身于家庭地位高的孩子比家庭地位低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多;第二,在美国,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在体力职业中渡过其大部分生涯,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在非体力职业渡过较多的时间。第三,对被调查者中受相同教育者进行比较,可见体力劳动者的儿子大都从事非体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者的儿子大都在从事非体力劳动,只有学院教育能使体力劳动者的儿子进入劳动市场中的中等阶级职业。第四,家庭背景对教育和生涯的重要性可从优越与否的特征积累看出。那些其家庭能使其留在学校的人可以得到更经常的职业劝告。这些劝告很现实,也很有帮助。这些影响以及其他背景因素可以从一个人的第一次工作选择中看出。第五,如果一个人出身于工人家庭,他受到的教育或职业劝告很少,那么在进入学校时他可能会从事他能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样,贫穷、缺乏教育、缺乏个人“联系”、缺少计划,以及无法探讨全部可得的工作机会等这些属于工人阶级家庭的特征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些相同因素的积累,将对工人阶级创造一系列障碍因素,而对家庭背景好的孩子则创造出一系列优势。父母的社会地位及其子女的教育因而不仅与他们日后的第一个工作的性质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今后的生涯模型紧密相关。(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1页。)“许多研究者指出,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变量都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影响,如家庭的规模、家庭成员的熏陶、同伴和邻人的感染、父母的知识和对子女的鼓励、教育的方向、学校质量、正规教育的规范语言,等等。这些因素显然都有利于家庭条件好的中、上层阶级的子女,而不利于体力劳动者的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传给年轻一代的最重要的财产不是物质财产,而是象征性的财产,不过这种象征性的财产却是产生于物质财产。可以说,通过教育和文化优势的传递,中、上层阶级的家庭能够保证他们的子女继续享受有利的生活机会和阶级地位。”(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页。)

日本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流动状况大体相同。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大规模的社会流动。根据1955年到1975年日本的社会调查资料,人们发现“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初期的日本,社会阶层的开放性已经达到了欧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为,日本的产业化虽然晚于欧美国家,但其发展速度超过欧美国家。以工业化为主的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组织的高度膨胀,农业就业人员随之急剧减少,大学升学率的增长为各个阶层的成员提供了接受技能训练掌握进入新产业部门的机会,于是出现了社会流动率的上升,表明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机会平等化的发展。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稳定,日本的社会流动率出现停滞趋势。”(注:李国庆著:《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2页。)除了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结构性社会流动之外,个人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影响很大。根据1955年到1985年日本社会学界所做的四次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日本,社会地位形成的主要路径是父亲的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地位→本人的教育→最初职业中的地位→本人现在的职业地位。即本人的教育程度对他的最初职业的声望地位具有决定作用,而最初的职业声望地位对本人现在的职业地位又具有重要决定作用,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决定关系。父亲的教育以及父亲的职业声望地位对他的教育程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注:李国庆著:《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67页。)

在教育以及与之相连的家庭因素对个人社会流动有重要影响之外,研究者还发现在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些结构因素影响社会流动。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分割就是这样一种影响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市场被分为两个不同部门: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劳动市场)和竞争资本主义(次要劳动市场)。前一部门以高生产力,高报酬,高水平职业保障与晋升机会为特征,这一部门包括了大多数技术发达的行业与经济分支领域。后一部门则是一些常常受到竞争威胁的小公司,其活动刚好与前一部门相反,处于这一部门的人尽管从事同样的工作并拥有同样的教育水平,然而享受的待遇却明显差于前一部门的人。这种部门间的差异是由于劳动市场组织的不同造成的,并非产生于个人素质的差异。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流动的特征方面来看,人们阶层之间的流动向上流动比向下流动多;短距离、小跨度的阶层流动比较普遍。所谓短距离、小跨度是指社会成员的阶层流动往往是在邻近的阶级或阶层之间流动。具体来说,就是体力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即便能够成为中、高层白领,这个过程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只能是几个“短距离”的相加。(注: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第94页。)

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职业岗位,这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流动加快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教育则是决定人们职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恰恰体现了现代化社会的成就性原则。但是,在教育对于人们社会流动起重要作用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着一些先赋性因素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现象,例如,家庭对于人们受教育、择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对于就业的影响。

六、结语

马克斯·韦伯主张用“理想类型”作为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概念工具。他认为,“只有用‘纯粹的’(‘理想’)类型,社会学的辨析才是可能的。”(注: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2页。)理想类型来源于经验事实,是对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但它又不同于经验事实,它要高于经验事实,“在所有情况下,……它离开现实,并服务于认识现实,其形式是通过表明一种历史现象接受这些概念中的一个或者若干个人的程度,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归纳”。(注: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2页。)因此,现实中的各种事实和过程都可以看作是“理想类型”的某种“偏差”。使用“理想类型”认识和解释现象,也就是以“可能性”为中介探讨事物的“现实性”。(注: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本文对于现代社会理想社会流动的探讨就是试图构造一个关于社会流动的“理想类型”,以此作为概念工具认识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经验就会发现其不足,而这种不足就是其与理想类型的偏差。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_社会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