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探究,催化发展——试谈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注重论文,能力论文,政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在倡导新课程教育的当前,面临着一个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问题的难题。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所谓探究就是对事物作出系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好坏、优劣并加以扬弃而产生新的认识的能力。当前,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师由此可以根据新课程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探究欲望,实施探究行为,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细化到教学之中,以此来培养中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本人的教育实际,就如何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人类的科技创造发明历史上,凡是做出辉煌成就与贡献的科学家,都有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与好奇心,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通过强化学生以下心理要素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探究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使政治课堂的原理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究和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探究思维的动机问题。(2)好奇心。可以说科学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好奇心可以激发创造力。例如,讲到生产力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个命题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那么它不符合现在人类发展的哪一个观点?这样设计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3)怀疑心。怀疑心理是引发探究的开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例如,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内部结构新篇章。卢瑟福师从汤姆生,原先也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后来通过实验证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人云亦云,对他的老师汤姆生不怀疑,也许卢瑟福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重要了。
二、突破学生探究思维的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易于按一种固定思维去思考问题,表现了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形成思维定式,阻碍了探究思维的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思维定式对学生产生的副作用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学生处理问题时往往先入为主,以偏概全;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政治名词和概念,往往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缺乏对本质的科学认识,一遇到问题有稍微的变化,不会具体分析,陷入慌乱之中,造成思维狭窄,应变能力差,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为克服这些现象,教师应经常有针对性地列举一些事例,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例如,在讲到法律的功能是什么的时候,许多同学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惩罚犯罪。实际上法律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运用以往的经验来生搬硬套。
三、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方式
探究思维是指对问题不断进行质疑、探索、深化的思维,他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不同见解的思维成果。它是整个学生探究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教师在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巧妙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了探究性思维。例如,在讲“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内容时,我先不把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讲出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揭示,学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习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多角度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养成富于联想和对比,善于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扩大视野,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灵感。
3.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发散性思维与探究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得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运用习题的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一题多变,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的容量,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善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4.通过探索性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性
在政治教学中,笔者常挑选一定数量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可布置一些归纳和总结有关专题内容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提高针对专题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可选择一些与其他学科或者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问题,以加强和加深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开阔学生的探究视野。
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探究意识,而探究能力是在不断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增强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探索性的课外材料和问题很多,而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将材料的背景、内容、观点等都满堂灌输给学生,甚至连结论都事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思维稍微一思考就可以了。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政治课题的探索欲望,造成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讲授新教材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传统问题变为探索性问题,对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合理安排课题的层次,并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动脑,发挥其探究思维。例如,在讲到东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时,我并不是直接讲东西部的差距,而是针对1997年高考政治第35题“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西部人才流失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然后,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会紧紧抓住课堂问题,反复琢磨,从而正确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利用设计性问题,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通过设计性问题,使得学生在探究解决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政治探究能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作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运用课外知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问题的设计和计划进行调节,都能促使自身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讲到“规律客观性”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先播放flash《拔苗助长》,让学生简单概括其寓意,然后播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的新闻,并设计问题:两者的结果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逐步理解并掌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理。通过一系列设计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拓展其创新能力。
3.开放课堂,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开放课堂的教学环境,既可以拓展学生自我探究的空间,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内容的时候,考虑到苏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我让学生走出课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调查: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发展有何作用?民营经济为什么会发展迅速?当前制约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以普通市民的身份为本地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学生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大量调查,查阅各种资料,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头脑,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